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北京舊影1917年,晨鐘暮鼓中的旗人生活

北京舊影1917年,晨鐘暮鼓中的旗人生活

自清中後期,相對安逸的生活也造成了八旗兵丁逐漸疏於操練,給了湘軍等漢人地方武裝的崛起的機遇;另一方面,西方列強用新式武器打開了中國的大門,統治者嘗試對八旗進行改制以適應時局,但都收效甚微,無法阻止清朝和八旗走向衰敗。

八旗子弟不等於滿族,簡單意義上說八旗子弟是為清朝打下江山的那20萬人的後裔,是由不同民族共同組成的,除了滿族、漢族和蒙古族外,還有鄂溫克、達斡爾、錫伯、朝鮮族及一些維吾爾族、俄羅斯族人等。

旗人是京城休閑娛樂的重要群體。八旗子弟從詞面上講,本應是個中性詞,無非是指八旗的後代,但實際上卻成為具有專指涵義的貶義詞,指的是八旗後代中遊手好閒,好逸惡勞,整日耽於嬉戲的紈絝之徒、浮浪之子,好吃懶做、酒囊飯袋之輩。

鐘樓和鼓樓建成之後,每到每天的戌時,鼓樓擊鼓18下,再鐘樓擊鐘18下,各擊三遍,共計108下,俗稱「緊十八,慢十八,不緊不慢又十八」,從而報完一個時辰,稱為定更。此後亥時(二更)、子時(三更)和丑時(四更)只撞鐘不擊鼓,且每個時辰只撞一次。

1924年,鼓樓不再報時後,其內的鼓大多數丟失,一度僅剩一面鼓,上面還有八國聯軍留下的刀痕。1924年,京兆尹薛篤弼將鼓樓改稱為明恥樓,並在上面開辦了京兆普通圖書館,同時還開設有展覽,包括八國聯軍侵略北京時的圖片和模型。

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鐘樓和鼓樓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損壞。1983年,鐘樓上的永樂十八年造的鐘由於音質不佳而被移入了大鐘寺古鐘博物館,並換上了一口同樣造於永樂年間的鐘。1984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撥款重修鼓樓和鐘樓,1986年出資修繕了鐘樓,鐘鼓樓文物管理所成立。

乾隆年間,八旗生計問題開始顯現。為緩解這一問題,一部分資淺的漢軍因此出旗為民。此後的幾代皇帝又將一部分京旗子弟移往東北回墾,然而皆治標而不能治本。

八旗子弟自恃在旗的身份,以及朝廷歷代的豐厚俸祿,坐等「吃皇糧」,雖身無長物卻又自命清高,只求混得一官半職得以倚仗朝廷的供養,不肯掉了絲毫的排場和架勢。哪怕越來越少又摻雜的俸銀早已無法維持他們的優渥生活,他們也絲毫不肯走心打理。

宣統退位後,八旗作為《清室優待條件》的一部分,得以保留部分職能。八旗衙門隸屬於民國北京政府陸軍部,由該衙門向旗人進行餉銀髮放等善後工作。1924年,八旗衙門僅徒有形式。1928年,國民革命軍北伐成功,國民政府將八旗衙門正式裁撤。【北京舊影,1917年。攝影:甘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舊影閣 的精彩文章:

老照片:燈火璀璨的都市,香港之夜1960年
廣西舊影1979年,改革開放之初桂林生活

TAG:舊影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