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裝備漫談:爆炸反應裝甲
爆炸反應裝甲又被簡稱為反應裝甲,行內又稱是ERA,即Explosive Reactive Armor的縮寫。它是現代坦克裝甲車輛上較為常見的一種防護裝甲。
我軍59-D坦克加上爆炸反應裝甲後其防護力大大
自從坦克走上了戰爭的舞台,「甲―彈」之爭就一直在不斷地進行著。一方面想盡一切方法提高裝甲的自身防護能力,而另一方面則不斷地提高其火力擊穿能力。
最初的實戰坦克(英國的「大遊民」坦克),其裝甲厚度僅為5-10毫米。二戰初期,一般的坦克裝甲都在50-60毫米左右,到了二戰中後期,坦克裝甲的厚度隨著反坦克炮的發展而不斷升級。不過,這種增加防護力的方法存在著很大的局限性,那就是裝甲越厚,則坦克的總重則越重,這就導致了它不但要求有更高功率的坦克發動機,同時也對其傳動、行動部分的部件材料、工藝水平等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並且,由於這類坦克重量過重(如二戰時期德國研製的「鼠」式坦克,重量達到了188噸),使得它幾乎無法通過任何通用橋樑。當然,這又進一步會衍生出機動性差、可靠性弱、保障性高等等不足。因此,二戰後世界各國都不得不在提高坦克裝甲車輛的防護性上另闢蹊徑。除了複合裝甲之外,反應裝甲的理念也應運而生。
俄軍T-72坦克上的反應裝甲
據資料記載,最初提出「反應裝甲」概念的前蘇聯的專家(1949年),不過由於他們試驗若干次後均以失敗告終,最後放棄了研究。將其變為現實可用裝備的是以色列人,他們完善了德國人在兩層鋼板之間夾入鈍感炸藥的設想,經一系列的試驗和試裝後,在1982年入侵黎巴嫩的戰鬥中首次使用了這種裝甲,實戰中取得了不錯的效果。自此,這種裝甲技術引起前蘇聯、英國、美國、法國等國家的關注,並在各國的坦克裝甲車輛上得到了廣泛的運用。
爆炸反應裝甲採用類似夾心餅乾的基本結構:最外部是一層鋼面板,由此向里是惰性炸藥層、惰性材料層(一般由金屬鋁或陶瓷等複合組成),最貼近主裝甲的部分是另一層鋼背板,使用時將其類似於貼瓷磚一樣固定於坦克裝甲車輛主裝甲板外。
它的基本原理:當反裝甲彈藥(主要是穿甲彈、破甲彈)擊中反應裝甲時,就會誘爆其內部的惰性炸藥,爆炸所產生的衝擊波,及反應裝甲甲板所產生的破片都會對這些反坦克彈藥產生干擾、破壞效應,進而降低其擊穿裝甲的能力,從而達到保護車內乘員的作用。而當其它彈藥(如槍彈、炮彈破片等)擊中裝甲時,則很難引爆其內部的鈍性炸藥。
反應裝甲防護原理圖
爆炸反應裝甲的優點主要有以下幾點:其一,效果較好。爆炸反應裝甲既可以用來防破甲彈(反坦克導彈、火箭[RPG]類),也可以用來防長桿穿甲彈,總體來說,防破甲彈的效果要好於防穿甲彈的效果。其防護效能主要取決於反坦克彈藥命中某塊反應裝甲時的角度、位置以及速度等。其二,經濟性優。爆炸反應裝甲造價低,簡便易用。在軍隊平時訓練時,完全可以拆卸下來,這樣,車體重量減輕,車輛的耗油量就會相應地降低。在作戰前,可依據敵情的不同而決定是否加裝這種裝甲,或靈活選擇在什麼部位加裝裝甲。其三,裝拆方便。爆炸反應裝甲失效後,可快速、靈便地在原位置上再裝上新的裝甲。迅速恢復坦克裝甲車輛的全面防護力。
爆炸反應裝甲也存在自己的不足,主要表現在:一是它在一些自身裝甲較薄的車輛上(如汽車類)不能使用。二是其爆炸時,在某種程度上會對與坦克裝甲車輛徒步協同作戰的步兵造成一定的威脅。
串聯戰鬥部示意圖(PRECURSOR:前戰鬥部,MAINWARHEAD:主戰鬥部)
當然,對爆炸反應裝甲也並不是沒有辦法對付,「一物降一物」在武器裝備上永遠適用。事實上,正是由於這種裝甲的存在,才又進一步推動了反裝甲彈藥的研製,其中串聯裝葯的反裝甲彈藥就是為其量身訂製的。這種彈藥主要運用於反坦克導彈上,它在構成上有兩組裝葯,第一組裝藥用於擊穿反應式裝甲,而第二組主裝葯主要用於穿透主裝甲。
不過,現在的反應裝甲也隨之出現了內置兩層或多層鈍性炸藥構件的反應裝甲。看來,甲彈之爭還將繼續下去。
TAG:軍迷學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