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豫劇《朝陽溝》傳唱60年、演出5000多場的啟示

豫劇《朝陽溝》傳唱60年、演出5000多場的啟示

河南豫劇院三團創演的豫劇現代戲《朝陽溝》,從1958年首演至今,已經火爆傳唱了一甲子,演員更替到了第四代,總計演出5000多場。東起大海之濱,西至茫茫戈壁,無不留下三團人的身影。直到今天,《朝陽溝》的一些唱段仍在民間廣泛流傳,從公園廣場到田間地頭,熟悉的曲調一響起,聽者往往就情不自禁地輕聲應和。這一影響幾代中國人的旋律,彰顯出超越時空的獨特魅力,成為中國戲曲現代戲的一座高峰。

60周年之際,人們都在思考:為什麼這出描寫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帶有明顯時代烙印的戲能夠一直活在老百姓的口碑里?

撫今追昔,探幽發微,《朝陽溝》確實給人們諸多感悟和啟示。

1964年毛主席在中南海懷仁堂接見朝陽溝劇組

啟示之一,厚積才能薄發

在不少人看來,《朝陽溝》的誕生頗具傳奇色彩,是大躍進的產物,是楊蘭春先生在7天之內匆匆趕寫出來的速成品。殊不知,這種「倚馬可待」式的「急就章」,是以他深厚的生活基礎為前提的,是他醞釀已久、早已成竹在胸的。他生在農村、長在農村,18歲就參加了革命工作,身經百戰,特別是在登封大冶鎮這一帶浴血奮戰過,與農民兄弟結下了生死相依的魚水深情,眾多父老鄉親的生動形象已經深深印在他的腦海里。為了豐富演員們的生活基礎,他把太行山區的林縣和嵩山登封縣的曹村(《朝陽溝》引起轟動後改成了朝陽溝村)作為三團的生活基地,使曹村成為重要的原始素材來源地,銀環原型至今還生活在這裡。早在創作《朝陽溝》之前,楊蘭春就風塵僕僕地遍訪省內外知青區,採訪了數十個有著不同經歷、性格各異的知識青年,積累了豐富的素材。正可謂「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因此,在接到一星期內創作演出這部戲的任務後,他才能文思泉湧、短促突擊,最終一鳴驚人。

正如當年楊蘭春的副手、導演許欣先生所說:《朝陽溝》是楊蘭春先生「厚積基礎上的一次爆發」,是他長年累月用心血和汗水積累起來的藝術結晶。早在中央戲劇學院學習時,楊蘭春就和馬可、田川、胡沙一起把趙樹理的小說《小二黑結婚》改編成歌劇,成為中國歌劇院和老一輩歌唱家郭蘭英的保留劇目;接著又創作了豫劇現代戲《羅漢錢》《劉胡蘭》等劇目,還硬是把幾十部戲詞背得滾瓜爛熟,積累了不少創作經驗。據許欣回憶,楊蘭春創作這個戲是「蓄謀已久」的。1958年初,楊蘭春就曾告訴許欣:「今年我有兩個打算,一是在《人民戲劇》上發表一篇文章,二是寫一個新劇本。」當年2月,許欣去楊蘭春辦公室彙報工作時,看到他辦公桌上放著戲詞,楊蘭春正看著戲詞在那兒哼唱,內容就是後來《朝陽溝》中「親家母,你坐下」那段戲。可見,楊蘭春在奉命寫《朝陽溝》之前,不僅已經勾畫了人物,構思了情節,而且還草擬了部分唱詞。這也正應了那句老話:機遇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第一代銀環和拴寶。王善朴飾拴保,魏雲飾銀環。

第二代拴保和銀環由韓玉生、 張月婷飾演

啟示之二,要把根扎深、扎透

《朝陽溝》的主創人員都是在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哺育下成長起來的文藝工作者,他們篤信「生活是創作的唯一源泉」。楊蘭春曾說,「走馬觀花不如下馬看花,下馬看花不如親自種花」。這是他的口頭禪。他反覆告誡大家:「要把根扎深、扎透。」

三團的演職員們對生活積累高度重視,定期去生活基地與農民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打成一片。他們身上都散發著清新的泥土芳香,他們在劇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無一不是在與人民群眾深入交流中逐步完成的,勞動人民是他們塑造角色最直接的原型。如飾演二大娘的馬琳在曹村時,幾乎天天跟著房東老太太上山拾羊糞,剛開始還戴著手套,不幾天就不戴了,雙手都磨出了繭子,真正和當地人融在了一起。飾演銀環的魏雲,跟著農業勞模吳大娘把家裡地里的農活兒全學會了,被吳大娘視為己出。魏雲返程那天下著小雨,吳大娘感冒發燒送了她好幾里地,把魏雲感動得淚流滿面,之後每當唱到《朝陽溝》「下山」這場戲時,腦海里立馬浮現出吳大娘送她的情景,淚水頓時奪眶而出,自然唱得情深意切、真實感人……唯其如此,三團演員們塑造的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剛強淳樸的拴保、清秀上進的銀環、慈眉善目的拴保娘、一蹦三尺高的銀環媽、嘴比刀子還快的二大娘、沉穩厚道的老支書等等,才能一個個栩栩如生,恆久刻印在人們心底。

選擇知青上山下鄉作為《朝陽溝》的主題,也是楊蘭春在深入農村體驗生活時觸發的靈感。1957年秋,楊蘭春到曹村時正趕上大旱,他和全村男女老少一起晝夜不停地往山上送水點種小麥。朝夕相處中,鄉親們有啥知心話都願意悄悄跟他說。幾個老大爺七嘴八舌:「現在,誰家的孩子不念兩天書,誰家的姑娘不上幾天學?我的老天爺呀,讀兩天書、上幾天學就都不想種地了,這地叫誰種呢?那能把脖子紮起來喝西北風?」楊蘭春覺得他們說得很在理。當時,毛主席正號召知青上山下鄉,他就敏銳地抓住了這一主題,開始構思《朝陽溝》;劇中一些唱詞也是就地取材、沙裡淘金。

《朝陽溝》的成功告訴我們,現實生活是藝術創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文藝工作者只有紮根生活沃土、紮根人民群眾,並且把根扎深、扎透,才能捕捉到沾泥土、帶露珠的鮮活題材。文藝工作者在「深扎」活動中,既要「身入」,更要「心入」「情入」,從中汲取營養,磨礪意志,洗禮靈魂,才能創作出無愧於時代和人民的優秀作品。

第三代拴保銀環由盛紅林、楊紅霞飾演

第三代拴保娘、銀環、巧真、拴保爹分別由陳曉蘭、楊紅霞、張梨娟、時木全飾演

啟示之三:要拋棄浮躁心理,潛下心來認真鑽研藝術

《朝陽溝》能夠成為豫劇現代戲裡程碑式的劇目,還在於劇組團隊在藝術上有著永不滿足、精益求精、不斷超越自我的精品意識。

這首先體現在對劇本的一再修改上。《朝陽溝》搬上舞台後,一直在不斷地打磨、提高。初演時,主線並不特別突出,還有了掃盲識字、興修水利、計劃生育等枝枝蔓蔓的內容。一路走來,邊演邊改。到1963年長影將其搬上銀幕時,更是對上山下山這兩場戲作了比較大的改動。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朝陽溝》不愧為「十年磨一劍」的典範。

拋棄浮躁、潛心藝術,也體現在演職員們特別注重學習上。他們既「請進來」——從河南大學請來教授講文史、講唐詩、講宋詞,請豫東的「紅臉王」唐玉成、豫西的王二順、「狗尾巴」講唱腔;又「走出去」——到外地進修,並根據每個人的聲腔特點,恭恭敬敬地拜老藝術家為師,如高潔跟著常香玉學,馬琳跟著崔蘭田學,柳蘭芳跟著馬金鳳學……強烈的求知慾和濃厚的學習氛圍,使三團擁有了一批奮發向上的年輕演員,一批功力深厚的編劇導演,一批銳意改革的音樂唱腔設計師。

演職員們特別注重創新。以唱腔為例,王基笑、姜宏軒、梁思暉等一批音樂家,在深入挖掘、研究豫劇傳統唱腔的基礎上,成功地實現了轉調,突破了200多年來豫劇男女聲同腔同調的束縛,男聲唱腔得以解放,女聲唱腔得以開拓。這種唱法上的新突破,不僅在豫劇界被普遍採用,也在其他劇種中普遍推廣開來。三團創立的豫劇「反調」唱腔新板式,令人耳目一新,被戲曲界推崇為「標新立異二月花」的一種新音樂流派。正如楊蘭春所說:「戲曲,戲曲,我認為80%要用『曲』——也就是用音樂來塑造人物形象,來表現不同人物的感情。」的確,《朝陽溝》中的人物形象之所以生動、傳神,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改革、創新後的唱腔設計。今天的三團能夠成功創演《焦裕祿》《村官李天成》《紅果,紅了》等近百部豫劇現代戲,獲得「全國演現代戲的一面旗幟」的榮譽稱號,也必然離不開上述優秀傳統的積澱。

第四代拴保銀環由張軍濤、康莎莎飾演

親家母對唱——「親家母都坐下」,咱們說說知心話!

令人欣喜的是,我國演藝界在經歷了武俠、宮廷、玄幻、穿越等幾輪熱鬧後,一大批底蘊深厚、製作精良,讓人們從中看到希望、受到啟迪、得到鼓舞的現實題材作品重回尋常百姓的視野,贏得廣大觀眾的青睞。而那些粗製濫造、內容淺薄、「不靠演技靠顏值」的作品受到了冷落。

這些積極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扭轉了演藝界過於倚重「流量明星」而忽視作品思想內涵的浮躁之風,從一個側面烘托出《朝陽溝》人拒絕浮躁、潛心藝術的難能可貴;也再一次證明,老黃牛吃得下草才能擠得出奶,淺嘗輒止、浮光掠影之作永遠與精品無緣。

(作者為中華豫劇文化促進會會長)

本文發表於《人民日報》2018年8月16日24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民日報文藝 的精彩文章:

文明之聲 | 懸泉漢簡中的絲路繁華
大地·感懷丨王劍冰:官渡懷古

TAG:人民日報文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