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任正非如何點評曾被認為「不恥於人民的狗屎堆」李鴻章?

任正非如何點評曾被認為「不恥於人民的狗屎堆」李鴻章?

聲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除未經確認,都會註明作者和來源,如有異議,請聯繫我們,我們會立即處理;

來源:華營管理私塾

內容來源:ft中文網、心聲社區、網易沸點工作室《槽值》欄目

任正非:我們公司要寬容「歪瓜裂棗」的奇思異想,以前一說歪瓜裂棗,他們把 「裂」寫成劣等的「劣」。我說你們搞錯了,棗是裂的最甜,瓜是歪的最甜,他們雖然不被大家看好,但我們從戰略眼光上看好這些人。今天我們重新看李鴻章,實際上他就是歷史的歪瓜裂棗。

——編者題記

任正非點評李鴻章

(任正非)

華為公司創始人任正非看完影視作品《血色黃昏:李鴻章的洋務生涯》後做出了以下點評:

中國有一個偉大的人物李鴻章,李鴻章曾是「不恥於人民的狗屎堆」,是中國最大的「賣國者」,不僅自己「賣國」,他去和日本談判簽《馬關條約》的時候把兒子也帶去了,讓兒子也參與了《馬關條約》的簽訂,結果爆發了抗議運動。

但是今天重新來看歷史,重新來看《血色黃昏》,李鴻章是中華民族偉大的英雄,以後大家會重新去理解這個結論。所以不要為一時半時有沒有光榮和功勛去計較。為千秋萬代、中華民族要做出歷史貢獻。

在看待歷史問題的時候,特別是做基礎科學的人,更多要看到你對未來產生的歷史價值和貢獻。我們公司要寬容「歪瓜裂棗」的奇思異想,以前一說歪瓜裂棗,他們把 「裂」寫成劣等的「劣」。我說你們搞錯了,棗是裂的最甜,瓜是歪的最甜,他們雖然不被大家看好,但我們從戰略眼光上看好這些人。今天我們重新看李鴻章,實際上他就是歷史的歪瓜裂棗。

年少不懂李鴻章,如今方知真中堂

(李鴻章)

《華盛頓郵報》評價李鴻章說:他無數次將中國人從無知而導致的麻煩中拯救出來,卻每次都被謾罵、指責。

李鴻章的一生,他自己曾這樣概括:「予少年科第,壯年戎馬,中年封疆,晚年洋務。一路扶搖,遭遇不為不幸。」

就仕途名位而言,李鴻章是幸運的。時危始識不世才,他抓住了時代提供給他的所有機會,青雲直上九重霄。

然而,這時世的艱難困頓,既是他一切榮耀的來處,也是他一切屈辱的源出。

李鴻章扶大廈之將傾,耗盡心血為遲暮之帝國,小有中興卻難逃歷史洪流。

時局惟艱,干戈未息。滔滔歷史,每個人不過是滄海一粟,所有的反抗總是無力,所有的尊嚴,也不過是對自己的嘲弄。

如果第一次簽字的人不是他,也許他不會背負那麼多的罵名。

一生中,他顫顫巍巍簽下30多個不平等的條約。他自己深知,從簽字開始的那天,他就會背負一世罵名。

但歷史就是這樣,如果不是李鴻章,還會毫不留情地選擇另外的一個「背鍋俠」。

李鴻章簽署《辛丑條約》

1871年8月,當李鴻章用顫顫巍巍的手簽下《中日修好條約》,從那天開始,他的後半生都在永不停歇地簽約。

中國挨多少次打,李鴻章就簽多少次約。

1895年3月20日午後2時半,73歲的李鴻章在隨行官員的攙扶下,拄著拐杖登上馬關議和之地春帆樓。

還沒落座,李鴻章就先看到了日方在他座位邊安置了一隻痰盂。

他拄的拐杖碰到地面「吭吭」有聲,面色嚴肅地坐下,開口就說:「首相大人,我還沒老!」

談判進行了四天,唇槍舌劍,談判僵持不下。

3月24日下午4點,第三輪談判結束,李鴻章走出春帆樓,乘轎車返回驛館。

快到驛館時,混亂的人群中突然竄出個日本男子,朝他臉上就是一槍。李鴻章左頰中彈,血染官服,倒在血泊之中。

隨從慌了神,哭成一片。可他醒來第一句話卻是:「慌什麼,都不要哭,我死不了!?此血可以報國矣!」

他不準醫生給他動手術,只讓醫生將傷口簡單縫合起來。

三天後,李鴻章頭裹白紗布,又坐在談判桌前。世界輿論嘩然,開始譴責日本。

輿論壓力下,伊藤博文主動提出減少賠款一億兩白銀。

談判最後一天,李鴻章已是疲憊不堪,在談判桌上,我們看不到那個一人在上,萬人在下的晚清權臣李鴻章,而是一個在菜市場買菜,討價還價的孤獨老人。

他與伊藤博文討價還價:「再減少5000萬,行不行?」

被伊藤博文言辭拒絕。李鴻章又還價:「5000萬兩不行,再減少2000萬總行吧?」

最後,無奈的李鴻章甚至說:「無論如何再減少點兒,就作為老夫回國的旅費吧!」等到的還是拒絕。

國弱呀,國弱,李鴻章放下了全部的尊嚴,只是為中國省一點銀子。

大家只看到李鴻章的「賣國」,卻不曾看到中堂大人的艱難!

1895年4月17日,《馬關條約》簽訂,73歲的李鴻章帶著一身疲憊和那顆恥辱的砂彈啟程回國,船離開日本土地那一刻。李鴻章對身邊人說?:「老夫此生不再踏上日本國土!」這屈辱,他真的受夠了!

可中國那邊呢,等待他的並不是理解和包容,而是罵聲一片,鄙夷一片。

他拄著拐杖,站在甲板上,低頭看著海水洶湧,良久,說不出一句話。

海風吹著他紙片一般消瘦的身體,稍微使勁,就能一下子把他吹到歷史的塵埃里。

(《馬關條約》簽約現場)

李鴻章的一身傲骨

李鴻章回國,朝野上下,罵聲一片,官員同僚也開始孤立他。

而自始至終,他又做錯了什麼呢?他不過只是一個無法改變大局的棋子,只是一個73歲的快要進黃土的老人。雖然他說:「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又何妨。流言止於智者,盡其在我,何懼人言!」

但到了第二年,罵聲一片的國內也待不下去了。1896年,74歲的李鴻章只好出國去躲流言。他從俄國開始,相繼訪問德國、英國、美國等多個歐美國家。

1896年,巴黎萬國運動會。開幕儀式上,各國國旗伴著國歌依次升起。

輪到中國時,卻只有黃龍旗在一片寂靜之中緩緩升起,自始至終,沒有音樂聲,沒有掌聲,也沒有人唱國歌。

過了一陣子,在場的所有人開始大笑。他們嘲笑偌大的中國,竟然連國歌都不知道為何物。

在一片嘲笑聲中,年過七旬的老人拄著拐杖站起來,邁著步子走到黃龍旗下。他挺直腰板,神態毅然,滿懷深情地唱著家鄉小調《茉莉花》。

在不可一世的西方人面前,李鴻章從來沒有卑躬屈膝,而是不斷地捍衛尊嚴。他得到了西方人的尊重,西方人稱他為「東方的俾斯麥」。

(李鴻章出使國外)

在德國,俾斯麥接見了李鴻章;

在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給他頒發伯爵勳章;

在美國,前總統格蘭特的夫人將總統的名貴手杖贈給李鴻章;

一年之後,李鴻章結束環遊歐洲之旅,登上回國的航船。

途經日本時,他乘坐的「華盛頓號」巨輪必須在橫濱換另外一艘船才能返回中國。

而日本天皇和首相伊藤博文知道李鴻章到來,希望能夠行使外交禮節,早早等在岸邊。隨從對李鴻章說:

「中堂大人,我們要上岸換船。」李鴻章臉色瞬間暗沉下來,一言不發。

從《馬關條約》簽訂,李鴻章誓死不再踏入日本國土一步,這屈辱他銘記於心。

他絕不上岸!最後隨從只好在兩艘輪船之間,架起一塊木板,通過木板通往另一艘船。

在高高的輪船之間,一塊狹窄的木板上,李鴻章,這個74歲的老人,白髮蒼蒼,面容清癯。

他端正官帽,面容堅定,拄著拐杖、顫顫巍巍邁出步子,每一步都異常艱難。也許風一吹,他就會掉入腳下波濤洶湧的大海。

上船之後,李鴻章並不停留一分鐘,也不拜見日本天皇,在浩瀚的太平洋上立即啟程。

李鴻章是可憐的,也是驕傲的!可憐是因為沒有選擇,避免了對日本天皇卑躬屈膝,李鴻章的內心也是驕傲的。

李鴻章的時代局限

(李鴻章訪俄)

應該說,在晚清的政治舞台上,李鴻章還是一位有眼光的政治家。早在1873年他在一份奏摺里就提出,「臣竊惟歐洲諸國,百十年來,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國,闖入邊界腹地,凡前史所未載,亘古所末通,無不款關而求互市……此三千餘年一大變局也。」可謂獨具隻眼。

然而,李鴻章所認識之變,僅是器物之變,而且思想守舊,並非真正的改革家。這個被譽為晚清最開明的政治家、外交家,一直和外國使節打交道,不可能不知道現代文明禮儀,可是他一生沒有改變自己的生活積習,不肯脫下長袍馬褂,連隨地吐痰的惡習也不肯改一改!

「他像我一樣,年輕時交上好運,就此扶搖直上,位極人臣,」英國人赫德曾擔任晚清海關總稅務司達半個世紀之久,與清朝高官有密切接觸,他如此評價李鴻章道,「他像我一樣,不過是一個普通人,且是因為身居高位使他聲名顯赫而已。當他接待外國人時彷彿應付裕如,但揭去他的這張皮,他還是中國佬,同其他官僚同樣是無能之輩。」

作為洋務運動的主將,李鴻章注重的是器物層面的近代化,對於制度與文明的變革是忽略的。1864年他在給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信函中說,「中國文武制度,事事遠出於西人之上,獨火器萬不能及。……中國欲自強,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欲學習外國利器,則莫如覓制器之器,師其法,而不必盡用其人。」

1876年,李鴻章在會見日駐清特命全權公使森有禮時,還對日本的文明開化進行諷刺挖苦。他說:「閣下對貴國捨棄舊有服制,模仿歐洲風俗,將貴國獨立的精神委諸歐洲的支配,難道一點也不感到羞恥?」而後,李鴻章又洋洋自得地說,「我國決不會實行這樣的變革。只是諸如武器、鐵路、電信以及其他器械等,為必要之器物,他人最擅長之處,才不得不從國外引進。」

19年後,在和西裝革履的伊藤博文談判時,依舊頭戴瓜皮小帽的李鴻章似乎意識到了洋務運動的局限性。他讚賞伊藤博文「力為變革俗尚」,使得日本強大起來,「我國之事,囿於習俗,未能如願以償……此次本大臣進京,與士大夫談論,亦有深知我國必宜改變,方能自立者。」

然而,李鴻章至死沒有意識到,只肯引進西方軍事裝備、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以維護清朝統治,而不肯斷然改弦更張,進行徹底的系統性改革,是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相反,他仍然極力維護舊制度與舊文明,雖然越到後來越認識到無力回天。

1901年秋末,在屈辱地簽訂屈辱《辛丑條約》之後不久,79歲的李鴻章凄然辭世。「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十年後,清王朝徹底垮台了。

缺乏對於新制度和新文明的追求,所謂的現代化必然行之不遠。只對舊制度進行修修補補,沒有系統性改革,清王朝就註定沒有未來。李鴻章最大的幸運,或許就是他沒有親眼看到自己一生傾力裱糊的「破屋」轟然倒塌。

滿腔都是血淚史,可嘆無處著悲歌。對於時代來說,李鴻章很小,但這個時代巨浪里渺小的人物,最終,讓歷史吐出了重重的嘆息。

今天,我們不讀李鴻章,便不知愛國為何物,更不會知道,在歷史洪荒中,一個渺小的人負重奮力前行時,究竟需要多大的勇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領袖匯 的精彩文章:

TAG:領袖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