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年前日本投降這天一波三折:陸軍試圖搶奪天皇錄音盤阻止投降
3月10日,東京遭到史無前例的空襲,美軍投放的燃燒彈讓以木質結構為主的東京遭到毀滅性打擊,死者超過10萬人;隨後3月中旬開始,美軍每天派遣上千架次飛機轟炸日本沖繩縣所屬各島,3月26日美軍登陸沖繩本島,並在4月5日正式佔領沖繩。在美軍摧枯拉朽的勢頭下,兩天以後的4月7日,以陸軍軍人身份擔任日本首相的小磯國昭被迫宣布辭職,天皇身邊的侍從長、海軍軍人出身的鈴木貫太郎只得接過這個爛攤子。
1945年3月10日,300架B-29轟炸機在日本東京投下1700噸燃燒彈,造成10萬人死亡爛攤子不僅限於戰場,更出現在日常生活與工作的方方面面。為了防範美軍空襲威脅到天皇與高層官員的生命安全,日本不得不啟用皇居御文庫的地下防空設施作為「大本營附屬會議室」,其中專門為天皇準備了「御休所」,為內閣準備會議室與通信室,以方便日本政府繼續運轉。但這就意味著天皇與政府高官只能經常潛居於陰暗濕冷的地下,據內閣書記官長迫水久常回憶,在這裡掛一條幹毛巾第二天都能擰出水來,可見條件之惡劣。
4月30日,希特勒自殺,8天後納粹德國無條件投降,日本喪失了最為得力的同盟國。在空襲日益嚴重的情況下,內閣綜合企劃局提出了《國力現狀》報告書,提出目前的生產能力與交通運輸能力已經難以繼續作戰,認為應該迅速停戰;但軍部極力反對,認為應該繼續堅持「本土決戰」。最終日本高層還是決定以「皇土保衛」、「國體護持」兩大原則繼續與盟軍作戰。所謂「國體護持」,即保留「天皇制國家」、保留「萬世一系」的天皇制度。
雖然鈴木貫太郎擁有海軍大將的軍銜,但由於他在1929年就從事昭和天皇身邊的侍從長,事實上沒有能力統轄各派政治勢力,只能靠著昭和天皇的權威對不同勢力的主張進行調和,被視為一個「傳話筒」。與此同時,陸軍大臣阿南惟幾也代表陸軍反覆在內閣堅持「繼戰論」,堅持不能「無條件投降」。由於當時日本海軍主力已經盡數沉沒,日本陸軍卻依然在中國、緬甸等地擁有上百萬軍隊,阿南惟幾的主張也就有著更為重要的意義——一旦他對於內閣決策不滿,就可以發動「帷幄上奏權」,單獨宣布辭職,而由於戰前日本憲法並沒有給予首相以專斷之權,一旦陸軍大臣辭職,那麼整個內閣也就必須跟著一起辭職。於是,當時的內閣會議經常出現一出有趣的光景:阿南惟幾高呼「本土決戰」,其他內閣成員以現實困難為由進行反駁,而首相鈴木貫太郎則一言不發。
由於政府內部矛盾重重,鈴木貫太郎在7月28日下午發布聲明,「政府不認為(波茨坦公告)具有重大價值而予以默殺,斷然向戰爭終結而邁進」。「默殺」一詞被美國媒體翻譯為「完全忽略」(ignore entirely),為了促使日本迅速投降,美國在8月6日向廣島投下原子彈,蘇聯則在8月9日對日本宣戰。留給日本的時間不多了。在蘇聯宣戰以後,昭和天皇坐不住了,授意內大臣木戶幸一暗示首相鈴木貫太郎「迅速收拾戰局」。於是8月9日上午10點,鈴木貫太郎主持召開「最高戰爭指導會議」,要求內閣同僚統一意見,決定是否接受《波茨坦公告》。由於日本已經遭到原子彈攻擊,陸軍的氣焰也消失不少。阿南惟幾提出,投降未嘗不可,但必須加上附加條件:同盟軍向日本派駐最小規模的佔領軍;由日本方面而不是由雙方審判日本戰犯;由日本方面遣散日本軍隊。很明顯,他依然要實現6月8日會議里提出的「皇土保衛」、「國體護持」兩大原則;只是包括鈴木貫太郎在內的大部分政治家都明白,在目前條件下與盟軍談判無異於與虎謀皮,會議又一次陷入僵持——就在爭論過程中,美軍將第二顆原子彈投放到長崎。
藉助各種不利消息,鈴木貫太郎決定越過內閣與各種官僚體系,直接邀請昭和天皇發布意見。8月9日深夜11點50分,決定日本命運的「御前會議」召開,以鈴木貫太郎為首的「停戰派」、以阿南惟幾為主的「繼戰派」官員各抒己見。但爭論兩個小時以後,雙方仍然沒有任何妥協的意思,於是鈴木貫太郎提出:「爭論日久,但事態緊急,刻不容緩,雖屬破例,但還請以陛下之聖斷為本次會議之結論。」
之所以說「破例」,與近代日本的國家決策模式有關。按照《大日本帝國憲法》規定,天皇實行權力必須經過「國務各大臣」的「輔弼」,換言之如果相關的國務大臣不同意天皇的思路,那麼天皇也無法行使大權。雖然昭和前期的日本一直在宣傳天皇是「絕對君主」,擁有「生殺大權」,但為了不讓天皇承擔失敗責任,政治家與軍人都是在會前會後請示天皇意見,從而避免讓天皇在會議上過多發言。即便戰爭失敗了,天皇依然可以用憲法里的「輔弼」一言來規避戰爭責任。事實上,在1941年決定是否開啟太平洋戰爭時,昭和天皇以一首詩歌「四方之內皆同胞,世間卻頻起波風」來糊弄過去。這首詩是明治天皇在日俄戰爭爆發前所作,自然可以理解為「天皇想仿照爺爺與歐美列強打一仗」,也可以從字面意思解釋為「天皇愛好和平」。
但事到如今,時局已經不允許昭和天皇再等著下面的政治家與官僚互相推諉,他也第一次發布對於戰爭的明確指示:「朕同意依據外務大臣提出的條件接受波茨坦公告。」所謂「外務大臣提出的條件」,即保留日本的天皇制「國體」。換言之,日本已經放棄了「皇土保衛」這條原則,但「國體護持」依然是保守派勢力、乃至於昭和天皇本人堅持的重點。面對日本方面提出的「國體護持」要求,8月12日凌晨,美國給了一個模稜兩可的回復:「從投降一刻起,天皇及日本政府統治國家的權力便歸於盟軍司令部……日本政府的最終形態,將依照日本國民自由表達之意志建立」。這句話既可以解釋為保留天皇,也可以解釋為廢黜天皇。
不過,聯想到當時的實際情況,蘇聯與中國方面都明確提出要廢黜天皇制,甚至審判天皇本人,而美國卻願意提出一個模稜兩可的方案,本身就說明美國已經有妥協的傾向。畢竟從1944年進攻菲律賓時期開始,美軍就用「天皇反對戰爭,只有軍國主義政府支持戰爭」的教育方式來感化不願投降的日本軍人,努力將日本人的「尊皇心」與「愛國心」分開;而美國陸軍部長史汀生也認為天皇的存在對美國非常重要,畢竟如果他能用自己的權威儘早結束戰爭,就可以避免更多的日本佔領區落入更近的蘇聯人手中,為未來到來的美蘇爭霸做好準備。
但問題是,這個回復的「歸於」二字立刻引起了日本政府內部的爭論。
英語原文里,「歸於」這個詞語使用了「subject to」,是外交辭令中經常使用的一個詞語。對於這個詞語,日本外務省按照一般外交辭令慣例譯為「天皇及日本政府統治國家的權力受到盟軍司令部的限制」,而日本陸軍方面卻翻出辭典,找到這個詞語的另一個意義「隸屬於」。在陸軍看來,一旦天皇權力「隸屬於」盟軍,那麼「國體護持」就根本無從談起。8月12日下午的內閣會議上,阿南惟幾認為應該向美國再度發布電文,要求把「護持國體」加入到《波茨坦公告》中。對於這個建議,其他閣僚都認為是痴人說夢,如今美國好不容易有了妥協的傾向,應該避免露出貪得無厭的嘴臉,以免刺激美國人。
看到「本土決戰」的主張在內閣無法獲得支持,阿南惟幾的妹夫竹下正彥極為氣憤,開始召集數名同僚聚集一起,準備偽造命令,發布駐守東京的軍隊發動政變,逮捕政府與軍部要員,組建以阿南惟幾為首相的「繼戰內閣」,一直打到盟軍認可「國體護持」為止。對於妹夫的這番舉動,阿南惟幾並沒有做出任何實質性的阻止,甚至有任其發展的傾向。
危急局勢下,鈴木貫太郎再一次要求昭和天皇出面。8月14日,天皇首先向三位陸海軍元老表示停戰決心,緊接著又一次召開御前會議,要求內閣按照外務大臣的意見,不要再向盟軍方面提出其他要求。開完御前會議之後,昭和天皇立即馬不停蹄地去為第二天準備公布的投降詔書錄音。東部軍司令部所在地——第一生命館。巧合的是,終戰詔書的錄音器材準備也是在該樓內進行的。自盡的不僅是這些青年將校。也就在8月15日上午,還不等天皇的詔書向全國公布,不願接受停戰的阿南惟幾也切腹自盡,所有能夠阻止停戰的勢力全部消失,天皇的錄音也在正午12點順利向日本國民發布。
※歷史上最牛的4個女人,慈禧排最後,武則天才第二,第一無人不服
※蜀漢晚期的「後五虎將」,魏延無緣榜首你知道他們是誰嗎
TAG:陽光里的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