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街頭攝影跨足時尚領域,William Klein混亂鏡頭下的真實靈魂

從街頭攝影跨足時尚領域,William Klein混亂鏡頭下的真實靈魂

透過觀景窗窺視大千世界,偉大的攝影師們究竟看見了什麼為凡人所忽略的美麗事物?那些於1/60秒間極速成像的像素方塊,是否真能呈現繁華生命的真實動態?

學習使用相機的目的,是最終學會用雙眼看世界,而非透過鏡頭。」對於這番叩問,也許我們能用紀實攝影師Dorothea Lange的觀點來做解讀──攝影可以是寫實的、是混亂的,是一切現實的濃縮、眼前所見風景的直接輸出,不需添加濾鏡、也沒有所謂的「巧妙構圖」,讓攝影這件事回歸原點,以低調的觀察者之姿,記錄每一種看似毫無意義的肢體語言、每一張看似毫無頭緒的歡樂笑臉……。

上述的拍攝手法,可說是對美國攝影師William Klein作品描述的簡短總結──從畫家身分轉為攝影師,William Klein有著與常人不同的、觀看世界的方式,一如其照片中低解析度的粗粒子、模糊的焦點、幾乎未經思考的構圖等等,以最自然簡潔的文法將生活中的日常一語道盡;雖然在跨足時尚攝影后,William Klein為《Vogue》拍攝的大片總多了幾分嚴肅意味,但我們仍能從諸多細節中窺見這位大師絕無僅有的拍攝風格。

挑戰攝影定義的框架:強調令人困惑的影像敘事性

與其說William Klein喜歡街景攝影,不如說他喜歡在街景攝影中抓出的人文脈動。對他來說,生命的意義潛藏於這些短暫的時刻中,可能是轉頭的瞬間,也可能是行走時的步伐,這讓照片的定義漸趨模糊,所謂「構成一張好照片」的技術不再被強調,從而產出更生動、更原始的畫面,乍看之下令人困惑,卻於冥冥之中讓人體會到了些什麼。

在一次《Interview Magazine》的專訪中,William Klein曾說過:「攝影對我來說,就像一見鍾情,我與被攝者之間通常都沒有交集,甚至也沒說過話,有些攝影師認為與被攝者互動很重要,但這對我來說沒什麼意義,畢竟我仍能像研究X光片那般觀察他們,從中得知他們的職業、個性、生活品質等等,這是街拍攝影非常有趣的地方。

也許就是因為抱持著「過目即忘」的拍攝心態,William Klein的作品比同期競爭對手還多了些自由氛圍,因為沒有太多顧忌,才能肆無忌憚地以光影描繪人群與街景的真實輪廓。這樣的拍攝手法曾被攝影教父Henri Cartier-Bresson批評「用錯誤的方式進行攝影」,卻又同時受到《Vogue》藝術總監Alexander Liberman欣賞、並進一步邀他擔任大片掌鏡者,開啟William Klein在《 Vogue》10餘年的職業生涯。

從街景攝影跨入時尚領域:闡述肢體語言的影響力

延續令人躁動不安的原始精神,William Klein的時尚攝影在綺麗的光影之下,蒙上一層嚴肅而冷漠的灰階,照片中的模特兒或立或坐,冷靜抽著煙的巴黎女伶、穿著Chanel套裝於無臉人群中矗立的女士、站在雕塑面前擺出僵硬姿勢的女人……,這是William Klein配合《Vogue》主編Diana Vreeland的「偏好」所營造出的「時尚氛圍」,但在他心中,這些「扮演上流女士」的模特兒並沒辦法討他歡心,於是他想出兼顧高級時尚感與自我風格的折衷辦法──將街景攝影中那充滿活力的肢體動作帶入時尚場域,讓模特兒站在車水馬龍中進行拍攝,或是讓路人、警察與店家主人入鏡,呈現自然不造作的畫面質感。

在為《Vogue》掌鏡期間,William Klein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便是於1962年創作的一系列實驗性攝影──襯著漆黑背景,將白色燈光用近乎「繪畫」的方式打在模特兒身上或周圍,以條紋、數字、圓點等圖形為畫面增添趣味性,營造一種詭譎有趣的相片後制感,這組作品曾於去年9月於Photo London(Somerset House)作展出。

浸潤於黑白色調中:收錄異國城市的繁雜光景

William Klein曾出版過《紐約》(1956)、《羅馬》(1958)、《莫斯科》(1964)、《東京》(1965)等街頭攝影作品集,當作他的旅遊日記,書中照片以一貫的黑白色調,提點出異國城市景色的複雜性,透過抽象手法描繪不知名的光影、以具象風格呈現日本街頭層層疊疊的招牌與海報。

CC credit via Femi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膠片的味道 的精彩文章:

最適合掃街的相機是?
拍人像應該用什麼焦段的鏡頭?

TAG:膠片的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