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開國功臣中武力最高,死於朱元璋後,運氣超好,堪比郭子儀
朱元璋麾下戰功最高的人當數徐達、常遇春。
這兩人都是帥才,排兵布陣、運籌帷幄,乃至衝鋒陷陣,都是世間一流。
但單以個人武力論,可能都比不上郭英。
明施顯卿的《古典舊文?奇聞類記》中有一條關於郭英的記載:「武定侯郭公興,臨淮人,沉毅多智,身長七尺,膂力過人。國初從征,渡江取金陵,以謹重見信任。常從征偽漢陳友諒,其將有陳同僉者,驍捷善槊,馳入中軍帳下。上遞呼曰:『郭四為我殺賊。』公持槍躍馬奮臂一呼,賊應手隕墜。上解所御赤戰袍衣之曰:『唐之尉遲敬德不汝過也。』」
郭英排行第四,軍中咸以「郭四」呼之。
漢軍陳同僉單槊踹營,直闖朱元璋的中軍帳。
危難之際,朱元璋的第一反應就是急呼「郭四」之名索救,情形仿如唐太宗李世民攻洛陽遇上了單槊踹營的單雄信。
郭英持槍躍馬,應聲而至,一槍將陳同僉刺落馬下,威風凜凜,即如當年救主的尉遲敬德。
朱元璋脫險後,驚魂未定,解下自己的戰袍相賜,口中連說:「唐之尉遲敬德不汝過也。」
郭英躍馬挺槍刺陳同僉事,也被錄入了《明史》、《明史紀事本末》等書。
郭英是濠州(今安徽鳳陽東北)人,與兄長郭興於至正十三年(1353年)從朱元璋起兵。因武藝高強,朱元璋將其選為宿衛親將,不離左右。
也正是如此,每當朱元璋遭遇險情,第一時間就會想到郭英。
郭英跟隨朱元璋攻滁州、和州、採石、太平等地,只充當一個保鏢的角色,並沒有太多表現機會。真正揚名軍中、大放異彩,是從大戰鄱陽湖開始。
鄱陽湖大戰,是朱元璋事業的最大轉折點。
朱元璋爭霸天下中所遇到的最大的敵人就是陳友諒。
當時,他的兵力遠小於陳友諒。
為了打贏這一仗,他動用上了所有可以動用的力量,包括他自己,也親臨一線參與指揮作戰。
在這種背景下,郭英投入了對敵的搏殺中。
《三世家典》載:「上親征偽漢陳友諒,大戰鄱陽湖,相持連晝夜。英時瘡未瘳,力疾乘海船鏖戰,敗賊於涇江口。」即郭英身負重傷,但並不退卻,支撐著,乘海船鏖戰,終於在涇江口與諸將一起大敗陳友諒。
郭英是怎麼大敗陳友諒的呢?
《明史?陳友諒傳》載:「久之乏食,突圍出湖口。諸將自上流邀擊之,大戰涇江口。漢軍且斗且走,日暮猶不解。友諒從舟中引首出,有所指捴,驟中流矢,貫晴及顱死。」
《明史》為清朝人編著,只說陳友諒在涇江口中流矢而死,鄱陽湖大戰由此降下帷幕。
但明朝人郎瑛在其《七修類稿》中寫得非常具體:「元末僭竊雖多,獨陳友諒兵力強大,與我師鄱陽湖之戰,相持晝夜,勢不兩存矣。時,郭英、子興兄弟侍上側,進火攻之策。友諒勢迫,啟窗視師。英望見異常,開弓射之,箭貫其睛及顱而死。至今人知友諒死於流矢,不知郭所發也。」即所謂「流矢」,其實是郭英發矢中的而為。
郭英箭射陳友諒事,《功臣錄》也有記載,但只是含糊其詞地說是「有言英之箭者」。而《傳信錄》卻誤記為郭英之兄郭興所射,說當時朱元璋大讚:「郭二兄弟一箭,勝十萬師,功何可當是矣!」
鄱陽湖大戰之後,朱元璋不再留郭英在身邊,而讓他與徐達、常遇春等人一起征戰四方。
《明史?郭英傳》載,郭英此後單獨帶兵攻岳州、廬州、襄陽、淮安、濠州、安豐。從徐達定中原;又從常遇春攻太原,下興州、大同。於沙凈州渡河,取西安、鳳翔、鞏昌、慶陽,進克定西。洪武十四年,從傅友德征雲南,攻克曲靖、陸涼、越州、關索嶺、椅子寨。降大理、金齒、廣南,平諸山寨。洪武十六年平蒙化、鄧川,濟金沙,取北勝、麗江。洪武十八年,鎮守遼東。
《三世家典》載:自初起兵至是,(郭英)總計擒斬獲俘人馬一十七萬餘,大小五百戰,身被七十餘傷。
郭英功高,洪武三年,朱元璋論功行賞時,被封為武定侯。
郭英福厚,有子十二人,郭鎮、郭銘、郭鏞、郭鑒、郭鑰、郭銓、郭錡、郭鈺、郭鈁、郭鑌、郭鋼、郭鑰。
長子郭鎮與永嘉公主成婚,次子郭銘為遼府典寶,三子郭鏞是中軍右都督,四子郭鑒是中都副留守,五子郭鑰是散騎舍人,六子郭鈺贈尚寶司丞,七子郭鈁是旗守衛指揮使,其他諸子均有官職。
另外,曾孫郭登是英宗朝名將,土木堡之變後,成功鎮守大同,為明王朝穩住了戰局。其所訓練出來的宣大精騎是明王朝三百年里公認的狼虎之師。
郭英是明朝開國功臣中罕有的得善終者,其病歿於永樂元年(1403年),年六十七歲,獲贈營國公,謚威襄,葬於巨野城北郭家塋地。
《三世家典》贊:「郭英開國重臣,其功業之隆、子孫之盛、富貴壽考、始終令節世為罕儷,人以比之郭汾陽雲。」
《明史》則贊:「或威著邊疆,或功存海運,搴旗陷陣,所向皆摧,揆之前代功臣,何多讓焉。而又皆能保守祿位,以恩禮令終,斯其尤足嘉美者歟!」
※國外一名50歲的「糟老頭」,卻遊走於各大美人之間
※洪武二年,因為此事,朱元璋就有殺馮勝之心,但二十六年後才動手
TAG:覃仕勇講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