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文化類節目又退燒了,創新突破口何在?

文化類節目又退燒了,創新突破口何在?

看電視

與去年同期的火熱態勢相比,文化類節目正面臨著由「熱」趨「冷」的退潮。要想逆風翻盤,除了政策紅利支持,更多的還是要靠自身的創新。

文 | 輿情官

來源 |金牌輿情官

2017年伊始,文化類節目火爆熒屏。以《朗讀者》、《見字如面》、《中國詩詞大會》為代表的一系列節目實現了口碑收視雙贏。

到了2018年,文化類綜藝經過爆髮式發展期後,呈現後續增長乏力之態,關注度與反饋聲量也隨之變小。

從目前公開資料來看,Q4季度,四大衛視僅有《茶界中國》、《豐收中國》等若干檔節目。去年同期的火熱態勢相比,文化類節目正面臨著由「熱」趨「冷」的退潮階段。

在《朗讀者1》大火,業內紛紛喟嘆:文化類節目的春天終於來了的時候,作為製作人的董卿卻表示:「文化類的節目真的很難做,我並不認為中國文化類節目真的迎來了一個春天,還需要整個社會大環境有所改善。

目前來看,這並不只是一句謙虛話,反觀如今的綜藝節目形式,文化類節目的春天之路,依舊任重而道遠。


口碑收視倒掛,難以突破圈層

相較於娛樂類節目,文化節目以其獨有的人文情懷帶給觀眾共情,同時也加深了節目厚度,口碑素來佔領高地。以下是2018年豆瓣高分文化類綜藝一覽表:

文化類節目又退燒了,創新突破口何在?

可以看到,文化類綜藝的豆瓣評分整體很高,但與之高口碑不相符的,是其較為微弱的關注度。

表中僅兩檔節目評分人數突破萬人,多數文化類節目評分人數停留在1~4千人的範圍內,與同期娛樂節目動輒以「萬人」起步的評分人數相比,這樣的聲量與關注度遠遠不夠。

大眾的關注力度不足,直接反映在節目收視率的低迷。

據尼爾森數據顯示,2018年上半年晚間台綜收視排行榜,僅有業內很多人士歸類為文化節目的《聲臨其境》上榜(不包括各衛視春晚),收視率為0.953,遠低於《跑男》收視率2.051差了不止一個量級,文化類綜藝的收視效果遠遠無法與娛樂類綜藝節目相比。

而文化類節目的網路播放量更是「慘不忍睹」。

文化類節目又退燒了,創新突破口何在?

(圖源見水印)

由圖可知,文化類節目在各大視頻網站播放量的表現並不樂觀,除搜狐視頻擠進前七,其餘均排在十名之外,且在各大視頻網播量佔比極低。

據網路數據統計,2018上半年播放量破10億綜藝,僅《聲臨其境》代表文化類節目入圍,且名次靠後,文化類節目在視頻網站的占盤嚴重不足。

而無論是衛視收視還是網路播放量,《聲臨其境》都是文化類節目的代表,且難以再找出同樣表現不俗的代表,不難推測,全網視頻播放量排名靠前的文化類節目在全部同類節目中總佔比大、集中度高,多數文化類節目淪為「炮灰」。

文化類節目又退燒了,創新突破口何在?

此外,普遍存在「植入難、賣貨難」等問題,難以在市場上產生足夠的商業價值,加上多數文化類節目缺少明星元素加持,招商更是舉步維艱。

而這樣最終的結果是,業內一片叫好之聲,主流媒體強勢「安利」,口碑亦節節高升,但卻只屬於「一部分人的狂歡」,還未能突破圈層,攪動整個市場。

從「獨樂」變成「眾樂」,文化類節目還有長路要走。


同質化現象嚴重,面臨「退燒」

《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等節目的大火,以及政策紅利傾斜,隨之湧現的是各種「跟風」節目,不僅在名稱上頻繁撞車,甚至內容雷同,創意相似,這種只有數量上的井噴實際上是對文化類題材的一種消耗。

2017年迄今,各大衛視相繼推出圍繞「中國」、「中華」、「詩詞」、「大會」等為名稱的文化節目,內容上僅限於字詞、成語、詩歌等文學類文化類型,一眼望去,趨同的名稱與內容倒像是一堆「孿生兄弟」,其創意與誠意已經難以取悅審美變化頻次極快的觀眾。

與「跟風」類文化節目的大量產出相對應的是,曾經躋身「現象級」文化類綜藝相繼推出續集,但是大多「悄悄地開始,悄悄地結束」,難以打破綜N代的魔咒。

《見字如面》第二季熱度相比第一季有所下降,第一季有一萬六千餘人參與豆瓣評分,第二季評分只有六千餘人;今年《朗讀者》從開播到收官都頗為安靜,網路播放量處在「百萬」級別,難以再繼爆款之勢。

文化類節目又退燒了,創新突破口何在?

根據「衛視資源速遞」統計,四大衛視在Q3季度的綜藝編排,湖南衛視與浙江衛視、東方衛視等都無文化類節目坐鎮;江蘇衛視有《知識就是力量》、《閱讀閱美》、《匠心傳奇》三檔文化類節目。而這些艱難堅守的文化類節目,收視情況也較為平平。

文化類節目又退燒了,創新突破口何在?

伴隨著文化節目在Q3季度的熄火,可以預計Q4也將很難再覓文化類節目的身影。從目前公開資料來看,四大衛視僅有《茶界中國》、《豐收中國》等若干當人文類節目。與去年同期的火熱態勢相比,文化類節目正面臨著由「熱」趨「冷」的退潮階段。

可以說,當前扎堆出現的文化類綜藝「短板」是很明顯的,題材切入口多重複,常囿於詩詞之中談情懷,內容形式缺乏創新,同類型節目競爭激烈等因素疊加,頹勢自然明顯。


出口:題材多元化,表現形式年輕態

除了扎堆常見的詩詞和漢字等文學類題材,文化綜藝急需開拓新領域。其實,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各類文化類型都可以找到巧妙的切入口,這要求節目突破傳統固有範式,採用觀眾喜聞樂見的話語體系。

《如果國寶會說話》用第一人稱以「賣萌」的方式進行解說,讓晦澀難懂的文物以「親切」的面孔走入大眾視野;

《國家寶藏》將文物紀錄片與演員們呈現的小劇場相結合,多維度講述國寶的淵源故事;

《非凡匠心2》跨越十省,十位極具匠心的手藝傳承大師相繼亮相,採用24小時不間斷記錄的方式還原匠人形象。

文化類節目又退燒了,創新突破口何在?

而只要切入口新穎有創意,就算是頻繁撞車的「詩詞」題材,也能做出新意。

《經典詠流傳》用「和詩以歌」的形式將傳統詩詞經典與現代流行相融合,增加了傳統文化的趣味性,而邀請一些當紅明星加入也更強化了這一點;

《中國詩詞大會》採取競賽加解說的形式,激發觀眾參與感、互動感,極大地培養了用戶粘性。

文化類節目又退燒了,創新突破口何在?

這些節目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文化綜藝在知識和專業上的壁壘,由傳統單向灌溉式輸出改為多角度互動式傳播,找准了符合其文化特質的傳播方式。

此外,與棚內拍攝相比,戶外能有更大的發揮空間,多題材碰撞能為觀眾帶來新鮮感。

《一路書香》結合「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各界大咖在竇文濤的帶領下探尋各地風土人情;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小鎮故事》,由李建攜手來自不同領域的5位「高知學者」,探索國內十幾個特色小鎮,探尋文化瑰寶;浙江衛視更是獨闢蹊徑,將明星們送到《一間私塾》學習國學。

文化類節目又退燒了,創新突破口何在?

總而言之,當前文化類綜藝深陷「叫好不叫座」的尷尬境地,想要逆風翻盤,除了政策紅利支持,更多的還是要靠自身。

後續乏力,就該創新驅動;同質化嚴重,就要題材多元化;收視低迷,就該深耕年輕用戶,擴大在年輕人中的影響力。

但同樣值得注意的是,文化類節目可以有娛樂的殼,但一定不能失掉文化的核,在文化屬性與娛樂屬性之中找到合適的邊界,才能脫穎而出,成為「叫好又叫座」的高影響力文化節目。

文化類節目又退燒了,創新突破口何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