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思佩爾益生菌護膚系列:微生態?益生菌?在不可見處皮膚有很多秘密
原標題:依思佩爾益生菌護膚系列:微生態?益生菌?在不可見處皮膚有很多秘密
皮膚是機體和環境接觸的主要界面,也是無數微生物的家園,這些微生物組成的複雜生態系統被稱為皮膚微生物組。包括細菌、真菌、病毒、支原體以及某些原蟲。
皮膚微生物—基本常識
分類
常住菌群:固有菌群永久定居於皮膚上,這些微生物能夠在皮膚上生長和繁殖,不侵入或破壞皮膚組織。固有微生物是無害共生體即益生菌(表皮葡萄球菌、痤瘡丙酸桿菌等)。
暫住菌群:暫居菌群是置於皮膚上、但是不在那裡繁殖的微生物,或者在皮膚上繁殖和短期存在的污染物。暫居有機體是可能的病原體(棒桿菌、產色素的微球菌、需氧革蘭陰性桿菌)。
分布
臉部:我們的臉由於長期暴露在空氣中,空氣中存在的微生物在我們臉上的委實不少,例如:不動桿菌、微球菌、葡萄球菌屬、奈瑟氏菌、芽孢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
腋窩:腋窩部的常住菌有表皮葡萄球菌及類白喉桿菌。(它們也是為皮膚的常住菌)藏在腋窩的微生物每平方厘米高達10億至100億個。
手掌:每個人手上平均有大約150種微生物。研究者對51名大學生的雙手進行了詳細檢測,一共發現4742種細菌,平均每隻手上有150種細菌。
足腳:一般人都有腳臭。腳氣是由真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種常見皮膚病。致病菌:紅色毛蘚菌為主,其次為須癬毛癬菌、斷髮毛癬菌和絮狀表皮癬菌。
此外在人的一生中,菌落分布並不是一成不變的。
菌落隨年齡的趨勢:嬰兒出生後最初幾天,皮膚菌群還未發展,因此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的危險非常高。
性別差異影響:20歲以前男女間疤瘡丙酸桿菌(厭氧菌)無差異,而20歲以後男性疤瘡丙酸桿菌密度顯著地高於女性。
宿主皮脂量影響:宿主皮脂產生增減相平行,皮脂產生受人雄激素的影響,青春期分泌增加,皮脂腺也分泌旺盛,皮脂類物質對皮膚優勢細菌種群生長提供重要的刺激物質或營養。
皮膚菌群:人體第一道屏障
營養作用
人提供給皮膚菌群的營養:表皮鱗狀上皮細胞逐漸角化後一些殘餘物如磷脂和相當數量的胱氨酸、半胱氨酸等氨基酸。皮膚每日蒸發和排汗約500毫升水分,並帶出一定量的糖、電解質等。
皮膚菌群提供給人的營養:皮膚微生物分解脂類、固醇類、角質蛋白等可通過角質層細胞膜、毛囊開口處及細胞間隙為皮膚棘細胞和基底層圓柱細胞等吸收,促進皮膚細胞的生長,延緩皮膚老化和皺紋的產生。
協助皮膚生理功能發揮
皮脂腺分泌的脂質由微生物作用形成一層乳化脂質膜,該脂質膜由許多遊離脂肪酸構成,稱為酸罩,它可以中和沾染皮膚的鹼性物質,抑制細菌、真菌等致病微生物生長,對皮膚起保護作用。
乳化脂質膜與角質層一起防止水分過度蒸發作用,對皮膚體溫調節有重要作用。
免疫作用
皮膚微生物尤其是暫住菌中致病菌或條件致病菌作為自然存在的非特異性抗原,刺激機體的免疫系統,以增強機體一般免疫力。
與暫居或致病菌相比,固有皮膚菌群(益生菌)能更好地適應於皮膚,通過競爭皮膚表面的附著位點和必需營養來防禦病原微生物的定居。
新趨勢:微生物菌群平衡與皮膚健康
肌膚衛士 皮膚的防火牆
微生態智能平衡技術(專利技術)
依思佩爾益生菌項目
大中華區首發
2018/08/31
廣東東莞·曼佧特國際大酒店
TAG:極客生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