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歷朝滅亡時很多人以身殉國,清朝卻十分少見,原因很好理解

歷朝滅亡時很多人以身殉國,清朝卻十分少見,原因很好理解

原標題:歷朝滅亡時很多人以身殉國,清朝卻十分少見,原因很好理解


受儒家傳統思想影響,古人講究盡忠取義,必要時捐生殉國,為國家利益而獻出生命。殉國曆來有之,危難之際常常發生,尤其是在國家將滅亡的時候表現的最為明顯。國家將亡,臣子守君臣大義,嚴守不做兩朝人臣的底線,於是各種自殺殉國的現象也就接連上演。


宋亡之際,上到百官之首的宰相,下到平民百姓都為這個王朝盡忠儘力,甚至死難殉國。崖山海戰後,陸秀夫背負少帝投海自盡,忠臣追隨其後,十萬軍民更是跳海殉國,誓死不屈外辱。



元亡之際,很多上層文人士大夫選擇效忠蒙古朝廷。據統計,元末進士名單中,為元朝守節殉國的近乎三分之二,也有一部分選擇歸隱。文人殉國之舉,比之宋朝有過之而無不及。


明滅之際,崇禎皇帝以死殉國。崇禎死後,朝廷官員自殺的達十五六七,全家自殺的也不再少數。一時間,因明亡而殉國的有上萬人之多。


國家滅亡時,面對敵人威逼利誘,不屈而死的,體現了一定的氣節,也讓人心生敬畏。相對於以上幾個朝代,清亡之際以身殉國的則要少的多。主要有以下幾例:


福州獨立時,革命黨人勸閩浙總督松壽交出政權,但松壽不為所動。後來,松壽組織了旗兵拚死抵抗。潰敗後,松壽吞金自殺。


西安獨立時,義軍攻破滿城後與西安將軍文瑞發生巷戰。文瑞不抵,旗兵死傷兩千多人。有人勸他逃走,文瑞道「吾為統兵大員,有職守不能戡亂,重負君恩,惟有死耳!」口授遺疏後,文瑞便投井而死。


武昌起義爆發後,同樣赴死的還有江西巡撫馮汝騤。馮汝騤被遣送離開南昌後,於九江服毒自盡,成為漢人官僚中為清朝殉節的第一人。


除了地方巡撫總督外,愛新覺羅氏中,如載穆、德祜等也有為大清殉國的官方記載。



總體來看,相對於其他朝代,為大清殉國的則比較少見,以至於給人們無人殉國的印象。清朝滅亡後的第七個年頭,梁漱溟之父梁濟就曾說「中國每個朝代滅亡都有人或許多人為之殉,清亡無一人殉,這在歷史上是可恥的,既然如此,我來做這件事。」不久,他便在北京積水潭投水自盡。梁濟之死,你可以看作為清殉國,也可以理解為他「非僅眷戀舊也,並將喚起新也。」以自殺來譴責民國辜負了清廷禪讓的美意。


作為一個朝代,清朝存續的時間並不短(享國二百七十六年),為什麼少有人為清殉國呢?原因不難理解,歷來改朝皇帝,莫不是流血犧牲,以強權來強力推進。而清朝則不同,辛亥革命時,時局已經發生巨大變化,民主政治已經為很多人所知曉。在權力交接上,並沒有過分強調武力奪取,甚至有點和平演變的味道。清亡後,王室依舊存在,而且還有特殊的禮遇。這在其他朝代並不多見。如此,人們無需盡忠取義,更無以身殉國的必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趣 的精彩文章:

一樁娃娃親牽扯元代婚俗,朱元璋大開殺戒,從縣令到尚書無一倖免
一大國殺人越貨挑戰底線,成吉思汗送五字戰書,大軍征服令人後怕

TAG:史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