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砥礪當代知識分子精氣神

砥礪當代知識分子精氣神

一寸赤心惟報國


——砥礪當代知識分子精氣神

「家國情懷需要用熱血揮就、靠奮鬥書寫」「新時代我們更應急國家之所急、解發展之所難」「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妄自尊大,得敢於走前人沒走過的路」……前不久,62位優秀專家人才代表受邀前往北戴河休假,一番真情話語,映照著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的赤子之心。

宋人張載有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講道義、重德行、勇擔當,尊崇「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倡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底色,綿延至今仍熠熠生輝。今天,我們迎來一個世人矚望的新時代,面臨復興大勢,身處時代大潮,迫切需要當代知識分子砥礪精氣神,擔起大道義,把濃厚的家國情懷傾注到實現偉大夢想的堅實步履中,把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融入到新時代的奮鬥召喚中,把深重的道義擔當轉化為祖國和人民所急盼的創新實踐中。

不負「赤子心」,當有「大我」。「堅持國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始終胸懷大局、心有大我」,這是黨和人民對廣大知識分子的期望。從錢學森、華羅庚、李四光等老一輩「海歸」毅然回到祖國懷抱,到西安交通大學「西遷人」科技報國的愛與堅守,再到賡續傳承的「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無數知識分子心有「大我」,以鐵肩擔起道義責任,以智慧推動歷史前行。今天,黃大年、李保國、南仁東、鍾揚等優秀人才的故事,為什麼能如此感染心靈、觸發共鳴?就是因為他們「一寸赤心惟報國」,義無反顧以身許黨許國,讓生命為時代而澎湃,為人民而奮進。

不負「赤子心」,當守「大道」。「堅守正道、追求真理,立足我國國情,放眼觀察世界,不妄自菲薄,不人云亦云」,這是黨和人民對廣大知識分子的期待。懂得「人間正道是滄桑」,就不會因一時的挫折而踟躕不前,被眼前的困難束縛住手腳;堅信「真理是存在的頂峰」,一以貫之追尋真理、擁抱真理,就能築牢自信心,為前行增動力。面對「亂花漸欲迷人眼」的紛繁世界,保持清醒,堅守「大道」,耐得住寂寞,經得起誘惑,守得住底線,做大學問、做真學問,才能在為祖國、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實現價值。

不負「赤子心」,當求「大是」。「實事求是、客觀公允,重實情、看本質、建真言,多為推進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獻計出力」,這是黨和人民對廣大知識分子的期許。席澤宗院士曾悉心總結,科學精神就是「求是」。煥發「求是」精神,貢獻「求是」智慧,既是知識分子的品格,也是知識分子的優勢。今天,從打贏「三大攻堅戰」,到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邁進,再到建設創新型國家,都迫切需要廣大知識分子為黨和人民求「大是」,積極建真言、獻良策,深鑽研、出大計,助力中國航船乘風破浪、揚帆遠航。

畢業時,黃大年在給同學的贈言中寫道,「振興中華,乃我輩之責」;回國後,他連軸轉忙到病倒,蘇醒後趕緊叮囑,「我要是不行了,請把我的電腦交給國家」。誠可謂一顆「赤子心」,一生報國志,感動億萬人。像黃大年那樣心有「大我」、堅守「大道」、追求「大是」,當代知識分子定能書寫新時代的報國傳奇。


板凳甘坐十年冷


——砥礪當代知識分子精氣神

既有仰望星空、緊跟時代的格局與胸襟,也有坐「冷板凳」的耐力與能力,這是一個知識分子應有的精氣神。

播「種」未來的鐘揚曾有言:當一個物種要拓展其疆域而必須迎接惡劣環境挑戰的時候,總是需要一些先鋒者犧牲個體的優勢,以換取整個群體乃至物種新的生存空間和發展機遇。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同樣需要一些先鋒者瞭望和前瞻,以利我們更好前行

作為先進思想的倡導者、學術研究的開拓者、社會風尚的引領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知識分子所從事的工作極具探索性、創造性,敢於弄潮濤頭、踏浪而行,讓「想做的事永遠超過能做的事」,就能夠在風雲際會之時,為國家和民族作出突出貢獻。當前,我國正在經歷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正在進行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呼喚知識分子「敢探未發明的新理」「敢入未開化的邊疆」,以行動催生創新之花、收穫創造之果。

無論哪一門學問,越是接近未知的「無人區」、創造的「高寒區」,越需要生命力的燃燒。有了這種滿溢的熱情,才能激發巨大的潛能、創造一流的業績,進而形成強大的磁場,影響和帶動他人共同拼搏。「要做就做最前沿的!」科研先鋒馬偉明正是憑著這樣的覺悟,在科技創新的征程上奮起直追、彎道超越,鍛造出一件件制勝深藍的國之重器。在改革創新的疆場上,每個崗位都不乏敢為事業拚命的傑出知識分子。他們的光熱「是烈火,是火山,是太陽」,他們的行進「是奔湍,是彈丸,是驚雷」。多一些這樣的先覺、先闖、先干,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就能漸行漸近。

然而,「有些路看起來很近走去卻很遠的,缺少耐心永遠走不到頭」。成功需要銳意進取,也離不開沉潛積澱;創新需要滾燙的熱血,也仰賴於冷靜的頭腦。高遠的目標落實於細密的探索,深邃的思想植根於日常的觀察。不管是科學攻關、調查研究,還是教書育人、著書立說,都遵從「欲速則不達」的原理。特別是在一些比拼速度的創新領域,如果一味追求「速成」,反倒可能「速朽」。所謂「人向靜中忙」,越是等不起、越要坐得住,越是慢不得、越要沉住氣。缺少坐「冷板凳」的精神,是萬萬不行的。

緊跟時代,未必是萬眾矚目、出盡風頭,更可能是埋首於桌邊案頭,躬身於田間地頭,紮根於戈壁灘頭。語言學家王力一生筆耕不輟,84歲高齡時依然堅持每天伏案8到10小時,任何與研究和寫作無關的事一概不問;小麥育種專家王輝40餘年與土地為伴,為了看到麥子的「神」,在田野里一待就是一整天;「兩彈元勛」鄧稼先埋名戈壁數十載,常年風餐露宿,「用最原始的辦法」破譯原子彈的奧秘……正因為他們懷著「弄潮兒向濤頭立」的志向,才能坐得住、坐得穩「冷板凳」,最終走通了別人沒有走過的路,攀登上一座又一座高峰。事實證明,只要懷著「火熱的耐心」、保持「深沉的豪情」,再大的浪頭也能馭穩,再冷的板凳也能坐熱。

緊跟時代,熱情如火、疾行如風;坐「冷板凳」,清湛如水、不動如山。以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為己任,銳意進取、沉潛蓄勢,當代知識分子一定能把個人理想融入波瀾壯闊的時代洪流。

士不可以不弘毅


——砥礪當代知識分子精氣神

每每看到科研尖兵、優秀專家、學術帶頭人等典型人物的事迹,心頭總有一番特別的感動。那種擔當道義、踐行所學、銳意進取的精氣神,傳遞著激勵人心的力量。

知識分子的精神狀態,可說是時代風貌的生動註腳。自古以來,知識分子總能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凝聚起向上向善的正氣。從先秦諸子到「班馬」「李杜」,從嚴復、林紓到錢學森、鄧稼先、黃大年、李保國……他們或皓首窮經、寄身翰墨,或潛心鑽研、探求真理,或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博學篤行的精神,求真務實的態度,為更多人照亮了前行的道路。邁步新時代,知識分子承載著新期待,唯有懷抱「士以弘道」的價值追求,激發學有所長、術有專攻的自身優勢,才能不斷提振精氣神、成就新作為。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攀登知識和創新的高峰,離不開吃苦不言苦、知難不畏難的進取精神,既要志向遠大,也要意志堅強。今天,圍繞經濟競爭力的核心關鍵、社會發展的瓶頸制約、國家安全的重大挑戰等方面的創新實踐,只會比以往難度更大。如果缺乏堅韌的意志、勇毅的精神,沒有一股「於滿是荊棘的荒野里踏出一條路」的闖勁,就難以取得新突破、開闢新天地。「種子專家」鍾揚紮根青藏高原16年,「吃最苦的苦」,為未來留下了4000萬顆種子;「高鐵二等座院士」劉先林兩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背後是他年近八旬依然「永不停歇」的工作身影。求知求學、科研攻關,沒有捷徑可走。知識分子不必做苦行僧,但不能不下苦功夫。

肩負時代賦予的重任,還當砥礪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的學術精神,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學問統一起來。「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回憶我國第一代核潛艇的研製時說,當時沒有計算機,只能用算盤進行海量複雜的運算,「常常為了一個數據……日夜不停地計算,爭分奪秒」。如果沒有嚴謹的治學態度與求是的科學精神,小小算珠如何能撬動大國重器的夢想?今天,物質日漸豐盈,設施日臻完善,一些人卻丟掉了優良學風和務實態度,急功近利、東拼西湊、捏造數據、粗製濫造,只求著作等「身」,不求著作等「心」。如此這般,何談以深厚的學識贏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引領風氣?唯有端正學風,真做學問、做真學問,方能造福國家、成就自我。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行動能力,檢驗著一個人的實踐品格。身處大有可為的歷史機遇期,面臨不容忽視的風險與挑戰,我們還有一些關鍵技術被「卡脖子」,還有不少領域尚在「跟跑」階段,亟待知識分子為改革發展提供更多智力支撐、創新支撐。面向現實問題、砥礪實踐精神,將知行合一落在實處,知識分子才能把握時代機遇,充分實現人生價值。

非「弘」不能勝其重,非「毅」無以致其遠。賡續「弘道」之追求、「弘毅」之精神,為祖國和人民立德、立功、立言,當代知識分子必將在新時代的偉大實踐中,成就無悔人生、唱響奮進之歌。


俯首甘為孺子牛


這是一組令人肅然起敬的「時間記憶」:鄧稼先為了國家核彈事業,離妻別子,隱姓埋名20多年;黃旭華為了研製出核潛艇核心技術,攻堅克難,「人間蒸發」30年;南仁東為了打造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埋首攻關,專註於此20餘載……他們,為什麼能「主宰」時間,最終被時間所銘記?一個至關重要的答案,就是「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奉獻精神。

哲人有言,「奉獻乃生活的真正意義」。無私、利他的奉獻精神,能夠升華生命的價值。我們的民族歷來崇尚奉獻,在幾千年的時間長河中,留下了許多淡泊名利、勤於付出、勇於獻身的感人故事,熔鑄成偉大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奮進在新時代,我們取得了不俗的成就,渴望成就新的光榮,然而天上不會掉餡餅,民族復興的夢想不會自動實現,需要時刻準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時代期盼著,廣大知識分子勇立潮頭、矢志奉獻,以甘當「孺子牛」的勇毅接續奮鬥,書寫改革創新的新畫卷。

甘為「孺子牛」,心中裝滿忠誠與信念。一個人志存高遠,始終忠於黨和人民,雙腳就能充滿前進的力量。原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第一大地測量隊的科技工作者們,幾代人薪火相傳,在60多年時間裡,48次踏入新疆腹地、46次深入西藏無人區、36次進駐內蒙古荒原,先後有46名同志獻出生命,用汗水乃至生命默默丈量著祖國的壯美河山。將有限的生命無私奉獻給人民,將無限的情感真誠奉獻給國家,我們的事業,正是靠千千萬萬人的忠誠奉獻不斷鑄就的。為了黨和人民的事業,用奉獻點亮人生的征途,可謂知識分子的應有擔當。

甘為「孺子牛」,甘願淡泊於功名利祿。奉獻意味著捨棄,明辨公與私、看清舍與得,方能抵達不為私心所擾、不為名利所累的精神境界。觀察那些默默奉獻者,有的人放棄了海外優越待遇,不遠萬里回國紮根科研一線;有的人離開了繁華的大都市,去艱苦的邊疆支援建設、綻放青春;有的人告別了美好的愛情,去戈壁荒漠守護文化瑰寶……他們不求物質回報,不計個人得失,用真誠與無私標註了生命的高度。奉獻的情懷最動人,奉獻的價值最可貴。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勇毅詮釋奉獻精神,知識分子所收穫的,是不朽的業績和無悔的人生。

甘為「孺子牛」,始終保持奮鬥的激情。「追夢需要激情和理想,圓夢需要奮鬥和奉獻。」奮鬥是通向幸福的必經之旅,離開奮鬥,一切美好願景都只是空中樓閣。我們今天享有的基礎設施、累積的物質財富、擁有的創新成果,無一不是奮鬥者用勞動和汗水創造的。奮鬥是奮鬥者的通行證,也只有奮鬥的人生才稱得上幸福的人生。煥發奮鬥的激情,以接續奮鬥詮釋愛國情懷、踐行報國之志,將奮鬥進行到底,正是新時代知識分子所應堅定的價值追求。

「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廣大知識分子用為國為民的埋頭奉獻,真實寫照了這樣的風骨和精神,也還將在建功立業的奮鬥實踐中彰顯新時代的精氣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