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生簡樸為國為民,致農民起義達35次之多,被老百姓痛罵為豬狗

一生簡樸為國為民,致農民起義達35次之多,被老百姓痛罵為豬狗

王安石了解民間疾苦,自己也一生簡樸,即使政治上的反對派也挑不出他品質上的半點毛病。他施行變法時,曾立言「三不足畏」:「天變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可守。」然而,搬泥菩薩洗澡,好心也能辦壞事。他的變法,不僅沒有帶來他所期望的國富民強的景象,相反,卻使百姓處於水深火熱的境地。

當時就有人認為他的「新法誤蒼生」,他告病辭職後,在回家的路上,更是經常見到有人在牆上寫詩譏諷新政,認為他本人是「無端偏固執」,變法則有違人情,尤其「最恨邪言『三不足』,千年流毒臭聲遺」。當他借宿於一戶因為新政而家破人亡的老嫗家,聽到老嫗餵豬時口中呼喚的是「羅,羅,羅,拗相公來」,餵雞時叫的是「王安石來」,一向堅定變法的王安石也不覺長嘆。

一個清正廉明、本應深受民眾愛戴的宰相,為何落得如此地步呢?

王安石變法,意在使國富民強,其中一些措施也的確新穎超前,可惜過於超前,脫離了當時的社會實際。

比如,他盲目地改「派役」為「雇役」,即民眾不必服役,可將其應服之役摺合成「免役錢」交給官府,再由官府僱人服役。這本是為了解放勞動力,但令清廉的王安石沒有想到的是,有些貪官污吏卻趁火打劫,從中牟取暴利,從而加重了民眾負擔。這直接導致其改革聲名狼藉,以致最終一敗塗地。

又如青苗法,這本應是新法中最能兼顧國家和民眾利益的一種。按照規定,青黃不接時,富戶應借錢借糧給農民,夏糧秋糧成熟後農民加息償還。然而在實際操作中,這種借貸的利息相當高,一旦遇到自然災害,顆粒無收,農民就只好賣地償還。

同時,為了推行新政,王安石還給全國各地下達了貸款指標,這就成了強制貸款。不少農民因付不出強制貸款的本金和利息而失去了土地,一些農民全家逃亡,或典當財物,或賣妻賣子還債。不少人被迫拴著鐵鏈搬磚負柴來繳稅,監獄常滿,官府訴訟不絕。

饑寒交迫的難民棄家逃荒,入京乞討的人擠滿汴梁街道。在王安石推行變法時期,農民起義有35次之多,社會動蕩不安,和變法前相比,民眾生活反而更差。

當時王安石的重要助手鄧綰也曾公開說:「笑罵由人笑罵,好官我自為之。」這一言論與王安石的「三不足畏」如出一轍。這些言論看起來是表現了改革家大無畏的鬥爭精神,但由於他們變法採取了國家強迫和壟斷經營的方式,與民爭利,搞得民不聊生,百姓破產,民間怨聲載道,以至於被人們罵做豬狗,他們當初的誓言反而成了笑柄。

一個執政者光有「三不足畏」的勇氣不行,在吏治清明的基礎上,還必須注重從實際出發,科學決策、循序漸進,避免急功近利和顧此失彼;同時,還必須爭取廣泛的社會群眾基礎,兼顧國家利益與個人利益、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只有這樣,才不會出現諸如王安石好心辦了壞事的結局。從這個意義上說,「三不足畏」才是真正可畏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淘歷史007 的精彩文章:

方孝孺與布魯諾之死的巨大差異,揭示近代中國落後西方的真正原因
水滸傳里人中龍鳳,26年只當了4個月的小官,卻逢人就發名片

TAG:淘歷史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