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當零售養不活一家書店,為何在上海還有這些「前赴後繼」者支起一盞盞燈塔

當零售養不活一家書店,為何在上海還有這些「前赴後繼」者支起一盞盞燈塔

盼望有越來越多的書店,讓這座城市一直被溫柔以待。

今年上海書展期間,徐匯區13個分會場將共計展開34場讀書活動。其中一場重頭戲,是8月18日上午舉行的「匯講壇」大家?對話系列講座,海派作家淳子、大隱書局創始人劉軍和荊棘鳥讀書會負責人林沙以「閱讀修身」為主題,展開了長達兩個半小時的暢談。

8月18日匯講壇現場,左起依次為主持人秦暢、荊棘鳥讀書會負責人林沙、大隱書局創始人劉軍、海派作家淳子。 供圖:徐匯區委宣傳部

近年來每逢上海書展舉行,「實體書店」都是夏日裡繞不開的話題。作為「半路出家」的一位實體書店運營者,劉軍認為,如今實體書店的業態創新與更新,已經從單純的顏值比拼進階到內涵創新,書店也從單一的閱讀空間發展為多元文化空間,不再僅僅作為社會生活中的閱讀場景,更開始引領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

大隱隱於城市地標

2016年5月,劉軍在武康大樓附樓一層創辦了第一家大隱書局,「小隱於野大隱於市」的理念與書店的地理位置頗有關聯。書店所在武康大樓是上海知名的優秀歷史建築,門口的淮海中路是上海最為人熟知的城市主幹道,馬路對面恰好是宋慶齡故居,大隱書局就這樣成為了一家「活在地標中」的書店。

但真正讓大隱書局一夜之間變得眾人皆知,知名度甚至不輸於「靠山」武康大樓和「鄰居」武康路的,是書店門口的一張長凳。

大隱書局武康大樓店。 來源:書店供圖

「這個書店很奇怪,門口人行道特別窄,卻有個6條公交線路停靠的車站,沒有一棵擋風遮雨的樹,等車的時候特別局促。」於是,劉軍決定將書店門口約1.2米寬的空間向內退後約10平方米,為等車的市民開闢出了一個遮蔽風雨和烈日的空間,接著放上了一把長凳,供接隔壁幼兒園送孩子的老人休息片刻。一夜之間的口口相傳,無數人到書店門口拍照,想要一探究竟。 從此,「大隱」的招牌與「知冷暖、有人情味」緊緊聯繫了起來,大隱書局也成為上海新銳實體書店中的獨特標誌。

大隱書局武康大樓店內景。 徐匯區供圖

作為生於斯長於斯的本土書店品牌,2年來大隱書局在上海已開設武康大樓店、巴黎春天店、大隱精舍、思源書廊、明珠生活美學館、創智天地深夜書房等6家直營書店和2家合作書店。今年11月,「大隱」的品牌還將走出上海,在成都開設第一家書店。

近年來,上海湧現出不少風格各異的實體書店,北外灘建投書局、「最美書店」鍾書閣、徐家匯的衡山·和集以及出沒於各大商圈的言幾又、西西弗書店都成為「網紅」並為人所知,但劉軍仍認為「上海的書店並不算多」。

建投書局浦江店,窗外即是北外灘和陸家嘴美景。 舒抒 攝

在上海,因獨特的空間形態和互聯網的快速傳播,幾乎人人都能叫出幾家實體書店的名字。 「但是你能說出上海有多少家房地產公司、多少家餐廳和KTV嗎?」劉軍直言,目前上海實體書店品牌不超過10個,只因書店的確不屬於易盈利的行當。而在提出要打造「中國書香第一城」的成都,如今已有約3800家實體書店,相比之下,上海目前擁有經營資質的實體書店大約有2200家,數量遠少於成都。

「書店不是一個好的生意,卻能成為一個好事業。」他表示,類似泰國曼谷著名的「小清新」書店Open House這樣集兒童遊樂場、書店、高端影院為一體的開放空間或許將是上海實體書店未來的發展方向——成為內涵更豐富的文化空間。

「Open House」(開放空間)曼谷店。 來源:hashcorner網站

圖書零售養不活一家書店

在擁有獨特空間形態的基礎上,聚焦內涵和經營模式創新,是包括大隱書局在內不少實體書店正潛心鑽研的方向。

劉軍表示,誠品、方所、鍾書閣、言幾又、西西弗等書業先行者在空間美學營造、建築話題設置等方面引起了良好的社會反響,但大隱書局目前體量尚且較小,還不具備發展基於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的新零售業務,文化活動輸出就成為書店目前活化經營方式的首選。

8月18日下午,在位於徐匯濱江的鐘書閣綠地繽紛城店內舉辦的「閱讀馬拉松挑戰賽」,選手們在三個小時內挑戰完成閱讀即將付梓的《記憶肇嘉浜》一書。 供圖:徐匯區文化局

在武康大樓的大隱書局以及黃浦區文化館的大隱精舍內,以青玉案、天凈沙、蒼梧謠、滿庭芳、月下笛、醉花蔭等命名的書房將人一瞬間帶入了古樸雅緻的文化世界,竹編、剪紙、陶瓷鑲嵌、旗袍盤扣、茶道、花道、古琴等空開教學活動也使「大隱」的品牌定位愈發鮮明。

記者了解到,僅2017年,大隱書局各門店總計開展了閱讀分享、文化體驗、文藝演出、藝術展覽與導賞、創意手作等共計350場公共文化活動,直接參与讀者近40萬人次,同時還與20餘家大型企業集團和200餘家文化場館建立合作,實現了從書店運營到文化品牌輸出的轉型。幾乎每一天,讀者都有機會在大隱書局與一位文化名人的講座、講壇相遇。

光靠圖書零售難以「養活」實體書店,似乎早已成為「公開的秘密」。建投書局浦江店店長謝重澄接受記者採訪時曾表示,書店偏向學術的品牌活動「JIC講堂」進行至第三季,由於報名人數眾多,參與名額經常「秒殺」,不少讀者主動要求增加收費門檻。目前平均每場80至120人的參與人次每月能夠為書店額外吸引超過2000人次的客流。此外,以書店為空間載體舉辦的商業活動也帶來了穩定可觀的收益,為書店健康地運營打下堅實基礎。

日本蔦屋書店 來源:網路

人類精神常在,書店常在

在世界範圍內,日本蔦屋書店都可稱為實體書店中的標杆。劉軍表示,蔦屋的成功經驗告訴書店運營者,在新零售時代實體書店仍舊能夠在生活方式體驗、生活場景營造方面大有可為。於是,「把文化做暖、把商業做軟、把心靈做遠」就成為大隱書局從無到有,從武康大樓走向整個上海的「秘笈」,從匯講壇現場劉軍分享的三個故事,人們或許能一窺一二。

劉軍在「講故事」中。 供圖:徐匯區政府

第一則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拄著拐杖的老人。老人家每天都去武康大樓,到大隱書局每次只看同一本書——《金剛經》。時間一久,劉軍打算把這本已經稍有些泛黃的《金剛經》送給老人帶回家看,沒想到老人家想都沒想就表示拒絕,理由是他就喜歡在書店裡看書。這讓劉軍猛然意識到,一家書店也承載了撫慰一個社區內老百姓心靈的功能。

第二則故事發生在一個小女孩和一條金魚之間。同樣發生在武康大樓店,一天下午,店裡有個小讀者突然哭了起來。恰好劉軍在店內,小女孩的母親找到他,原來是因為書店內空間封閉不通風,養在魚缸里的一條小金魚背脊已經潰爛。「叔叔你可以把小金魚放生嗎?」聽到小女孩的訴求,劉軍馬上同意,也讓他沒有想到,自己的書店中竟不知不覺匯聚了人們對微小生命的關懷,與周邊社區和城市中生活的人們關係愈發緊密。

第三個故事發生在創智天地的深夜書房。今年春節後的一天,一個小讀者在書店向母親央求,想買一本法布爾的《昆蟲記》,但母親卻不同意,拉著孩子就往書店外的地鐵站跑。劉軍試著讓店員趕緊追出門外把這本售價23.5元的書送給小朋友,但孩子的母親看到卻跑得更快了。

「可能今天在座的大家都不缺23.5元去買一本《昆蟲記》,但在我們生活的城市,肯定還有很多的家庭父母親真的迫不得已,捨不得為孩子買一本書。」劉軍說,最後這個故事觸動他最終在創智天地特別打造了一座免費的兒童閱讀書屋,儘管每天的圖書損耗最高可達100本,對書店來說相當於近4000元的損失,但劉軍認為這是書店存在的一個重要意義:「書店的確一個艱難的事業,要在文化情懷和商業價值之間找到平衡。但是現階段對一家書店來說,一條放生的金魚,一本發黃的《金剛經》,一本送不出去的《昆蟲記》都是存在的意義……人類精神常在,書店就常在。」

書香上海,盼望有越來越多的書店,讓這座城市一直被溫柔以待。

來源:上觀新聞 舒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海徐匯 的精彩文章:

一場世界級大會即將在徐匯舉辦!招募1000名志願者,你來嗎?
提升核心競爭力 構築發展新優勢——上海徐匯按下「再出發」快進鍵

TAG:上海徐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