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成績?哪個更重要?
我在工作中跟很多家長接觸時發現,在孩子處於基礎年級或者學期初的時候,家長會更注重老師去引導孩子學習的興趣,而在考試前期,家長會更多的要求直觀的結果,就是取得好成績。
興趣的培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卻是一件對於孩子學習能事半功倍的事情,如果對一件事情有足夠的興趣,就會從態度上重視,有耐心,注意力集中,學習效果肯定要好於看起來在書桌旁坐著,心裡卻不知道在想什麼。
關於考試成績,不得不承認,除了老師能壓中考試題並且學生剛好將題和答案都記住的情況,想要在短期內讓成績較弱的孩子大幅度的提分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到底是培養學習興趣還是注重考試成績,其實是一個不用糾結的問題,因為它們本身就不衝突,而且是相輔相成的。
什麼是興趣?心理學對興趣的定義為: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和從事某項活動的意識傾向,他表現為人們對某件事情或某項活動的選擇性態度和積極的情緒反應。
也就是說,興趣的本質其實是一種態度與情緒。
比如,你的孩子對音樂感興趣,他平時可能就比較喜歡聽歌,看與音樂相關的綜藝節目,聽音樂的時候會非常的投入,有時候會不自覺地跟著哼唱甚至是跳動起來。這就是興趣,很簡單,也很容易發現。
可是,如果孩子根據自己對於音樂的強烈興趣,將以後的發展目標定為當歌手或者音樂家,這個時候單憑模仿別人唱歌,看節目應該是不可能達到這個目的的,就需要請專業的老師來進行指導,學習唱歌的技巧和方法,不斷重複的練習,才有可能一步步前進,實現自己的目標。
這個過程往往是非常的辛苦且枯燥的,但是憑藉著對於音樂的熱愛,很多孩子會願意經歷這個過程,最終完成自己的心愿。
而如果說孩子本身對音樂這件事情沒有任何的興趣,我們讓他去學習音樂的話,他的情緒上首先就是排斥的,更不可能全身心的投入去學習。
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孩子在最初學習時學習任何東西跟學習知識都是一樣的,都會經歷一個感興趣,深入了解,成功的過程。所以想要他能走到深入了解的一步,首先得讓孩子對於學習有一定的興趣。
很多人對於興趣可能會有一些誤解,興趣並不是完全天生的,一些報道強調天賦,舉一些名人的例子來體現興趣的重要性,實際上,真正具有天賦的人是少之又少,而大部分孩子的興趣都是在後天培養起來的。也就是說興趣是可以培養的,同樣,也可以將學習變為孩子的興趣。
學生之間常會流傳著一句話:「沒有人喜歡學習,如果可以不學習,不上學,估計大家都不會去學校了」。
其實這句話是不對的,我們仔細觀察周圍的孩子就會發現,就是有一些孩子不需要家長逼迫,老師督促就能自覺地完成學習內容,這種孩子大多學習成績都非常優秀,而且一直保持著較好的成績。相反的,對於一些剛開始學習就跟不上的孩子學習會越來越差,到最後甚至有些厭學。
這種結果經常會讓家長和老師非常頭疼,但實際上這種結果是由家長和老師一手造成的。為什麼呢?
因為當孩子取得了較好的學習成績時,家長和老師都會給與不同程度表揚和獎勵,孩子獲得好成績後不僅覺得在同學間很有面子,還同時收穫了家長和老師的讚賞,這種愉快感和滿足感會促使他更想去學習,有了學習的慾望,這就可以說他有了學習的興趣。在有了這種主動意識之後,他就會找方法,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學習技巧,慢慢的學習越來越順利,不會感覺學習很吃力,哪怕遇見了較難的題目,在老師講解後也會很容易消化。
那麼相反的,對於一開始在學習上就碰了壁,吃了苦頭的孩子來說,就會對學習產生一種排斥心理,也就是說沒有任何興趣,這就導致孩子在學習的時候態度與情緒出了問題。所以說,孩子厭學,一大部分原因是因為他學不動,學不懂,在學習上受了挫敗引起的。
所以在對待孩子的學習問題時,家長和老師都要多謝耐心來幫助孩子改正錯誤,樹立信心和興趣。
我們今天的分享內容主要是興趣對於孩子學習是非常有助推作用的,同樣,興趣是可以培養的,關於興趣如何培養,我們在下次內容中分享。
喜歡記得來一個
TAG:秒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