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關於未來植保發展,大咖這樣說

關於未來植保發展,大咖這樣說

當前,我國農作物病蟲害發生的整體狀況如何?防治中存在什麼樣的問題?在農藥使用量「零增長」的既定目標之下,未來的植保服務業該怎樣綠色發展?如何提高施藥器械的工效實現精準施藥?集肥料與農藥功能於一體的葯肥是否能迎來發展良機?7月20日至21日,在由中國農業技術推廣協會和中國農藥發展與應用協會指導、《農資與市場》傳媒在廣西南寧主辦的「2018(BAA)農資與市場萬商賦能大會」上,來自植保領域的專家、農藥及葯械生產企業和植保服務組織的代表,在大會主論壇及「高工效植保與特種葯肥分論壇」上,圍繞上述話題進行了交流與探討。

>>>

病蟲害年發生面積近70億畝次,化學農藥防治佔80%

有數據表明,我國農作物的病蟲草鼠害發生面積呈逐年上升趨勢,已經從1980年的20餘億畝次,逐年攀升到了2016年的近70億畝次,相應地,年防治總面積也上升到了80餘億畝次。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科院副院長吳孔明認為,農作物病蟲害發生趨勢逐年上升有多重因素。研究表明全球氣候變暖使害蟲繁殖代數增加,均溫上升1℃,小型昆蟲增加1代;均溫上升2℃,大型昆蟲增加1代。吳孔明以吉林公主嶺的玉米螟發生情況為例,「上世紀80年代之前,每年發生一代或不完全二代,二代不需要防治;現在發生二代,需要防治。」另外:我國設施果蔬的年種植面積已達六七百萬公頃,大棚中的害蟲不僅冬天凍不死還可以為害;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也增加了外來有害生物入侵的頻率;而跨區機收範圍的擴大也加快了病蟲害跨區傳播;連茬種植加重了土傳病害,而秸稈還田與免耕種植,也改善了害蟲的棲息和越冬場所。

儘管目前防治農作物病蟲害的方法很多,也形成了諸多防控防治技術體系,但利用化學農藥防治佔主導地位,佔比達80%。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農藥使用總量為32萬噸(折百量),較10年前增長39%,年增8%,我國單位面積農藥用量是美國的2.3倍,殺蟲劑是美國的14.7倍。吳孔明說:「過度使用化學農藥不僅污染環境,容易引發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還會使病蟲害抗藥性上升、生物多樣性下降。未來一定要用綠色防治推動農業綠色發展。」他建議:加強病蟲害監測預警的數字化與信息化建設,增強預警的時效性;推進防控服務社會化體系建設,建立聯防聯控機制,增強應急反應能力;提升科技支撐與服務的能力,發展早期監測預警技術,研發綠色防控技術與產品,研發精準施藥、除草的技術與設備。

中國農科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袁會珠提出,實施農藥減量控害的路線是:化學防治精準化,生態調控普及化,生物防治輕簡化;替代高毒農藥,壓減常規農藥,發展生物農藥。 他把技術措施概括為「控、替、精、統」,即:控制病蟲害發生危害,替代高毒農藥、替代低效葯械,推行精準施藥,推進統防統治;重點要做好「一構建,三推進」,構建病蟲害防控監測預警體系,推進科學用藥,推進綠色防控,推進統防統治。

>>>

精準施藥、高工效植保成今後發展方向

吳孔明表示:「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湧入城市,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的缺乏,導致農作物病蟲害防治難度增加。」此外,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已經「定量」了全國農藥使用總量,在此背景下,精準施藥、高工效植保成為了行業今後的發展方向。

60多年來,我國的農藥使用技術,經歷了從「徒手作戰」的用水唧筒噴洒到人背機器的背負式手動(後來出現電動)噴霧器,再從機器背人的自走式噴桿噴霧機到智能精準的航空植保作業,打藥方式的轉變,讓農活越來越體面省工。袁會珠認為,植保機械裝備水平的提升是實現現代植保的重要手段,而新型高效的植保機械裝備是實現農藥使用量「零增長」的根本出路;未來,農藥和葯械要同步發展,充分實現人、葯、械、技的融合應用,植保技術將向機械化、精準化、智能化縱深推進。

傳統的打葯工具設備簡單,效率低下,費藥費水,作業條件惡劣,勞動強度大並有中毒風險。廣西田園生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衛國說:「在農村勞動力短缺的情況下不僅請工難,而且費用越來越高,甚至超過了農藥的成本。因此,省力化的綠色高工效植保大有可為。」2008年以來,該公司一直在這一領域進行探索,尤其是在低容量葯械結合的施藥技術方面取得不少成果。比如:背負式低容量施藥產品——輕鬆寶,每桶水可打3畝水稻,每人每天作業40~50畝;自走式大田低容量噴桿噴霧機,將每畝地用水量由30~45公斤降低到6~8公斤,工效提高2~3倍,每天作業500~700畝;高地隙打葯施肥培土一體機,同時可進行噴霧、施肥和培土……廣西田園果博士農服的技術總監趙帥詳細對比了傳統拉管打葯與風送式果園噴霧機「小霸王」的作業效率。以給100畝柑橘園打葯為例,兩個人操作1台「小霸王」1天即可完成,各項成本合計8180元;而傳統拉管打葯則需要6個人干兩天半,成本10934元。

而在廣東協農田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霍桂艷看來,航空植保具有適應性廣、作業效率高質量好、對付突發災害能力強、對人安全等優點。她說:「現代植保服務發展已進入深水區,航空施藥技術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袁會珠也表示,「我國的無人機植保水平領先國際,對大部分病蟲害都有很好的效果,今後還會發揮更大的作用。」

>>>

合二為一的葯肥潛在市場規模超700億元

談及高工效植保,葯肥是不可繞過的話題。葯肥是將農藥和肥料按一定的比例相混,並通過一定的工藝技術將兩者穩定於複合體系的複合劑,一次性施用同時可以達到施肥和施藥的功效,實現滿足作物生長的營養需求和防治有害生物的目標。「葯肥一體化」這種高工效的作物生產方式,能使施肥和施藥兩個工序合二為一,使用方便,省工省時。

我國科研人員從上世紀70年代就開始探索葯肥,多年來業界對其也一直存在爭議,但不可否認的是,葯肥這個市場是存在的。「葯肥屬於高工效產品,適應大量勞動力轉移後的農業生產發展需求,具有良好的市場前景。」廣西大學農學院研究員賢振華說,我國主要農作物的年種植面積約19億畝,其中可應用藥肥的潛在面積估計達8.8億畝。葯肥防控的對象包括雜草、病害、害蟲及有害動物,微肥與植物生長調節劑結合的葉面肥也具有很大的市場。「估計中國葯肥產品潛在市場年銷售額超過700億元人民幣。」

目前,市場上的葯肥產品按用途可分為:殺蟲藥肥、殺菌葯肥、除草藥肥、植物生長調節葯肥、多用途葯肥;按劑型可分為:顆粒劑、液劑、粉狀劑、育苗基質。賢振華說:「至今獲得葯肥登記證的產品有40多個,以顆粒劑名義登記的葯肥產品大約有100多個。但實際使用的產品遠多於此,它們有的以肥料名義登記,有的不登記。」在國內市場比較熱銷的葯肥產品有廣西樂土的「金稻龍」系列、廣西田園的「撒成金」「蔗得金」,廣東惠州市中迅化工的「迅之星」等。其中「金稻龍」系列葯肥從2005以來年銷售量已超過30萬噸,使用面積超過3000萬畝;「撒成金」葯肥和「迅之星」葯肥的年銷售量曾高達2萬噸。

「儘管目前農民對葯肥的接受程度還比較高,但是也不要過於神化葯肥。」賢振華特彆強調,「雖然葯肥用途多樣,市場廣闊,但其適用的作物及防治對象是有選擇性的。葯肥適用於種植面積大、耗費勞力多、生產成本中勞力成本佔比大的作物。葯肥的施用時機很重要,必須是病蟲害發生為害部位和發生為害時期與作物施肥部位及施肥時期相吻合。不同的防治對象和施用時期,施用的葯肥種類不同,要根據作物生長特性,以作物需要施肥的時期為中心,考慮該時期及隨後一段時期為害該作物的有害生物種類,選擇葯肥的活性成分。」

不過,賢振華也坦陳,目前葯肥產品在開發中存在以下關鍵技術問題:葯與肥相容性問題、葯與肥復配後對靶標的有效性問題、產品質量穩定性問題、高效率的生產工藝技術問題、產品質量評價——標準規範問題。他認為應該從篩選科學合理的配方、改進葯與肥混合技術、引入微囊劑技術、採用適宜的施用技術等途徑加以解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致富幫 的精彩文章:

這可不是普通的辣椒,它能夠降血糖,市場價格一斤超過十塊錢
盆栽水果受人歡迎,您知道替人打理盆栽也能掙錢嗎?

TAG:致富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