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西藏新石器文化—卡若遺址

西藏新石器文化—卡若遺址

前情提要

「唐蕃古道」指的是一千多年前唐朝與吐蕃王國間人員往來的官道,自唐代以來,它就成為了中原內地去往青海、西藏乃至尼泊爾、印度等國的必經之路。它起自陝西西安,途經甘肅、青海,至西藏拉薩,全長3千餘公里。整個古道橫貫中國西部,跨越舉世聞名的世界屋脊,聯通我國西南的友好鄰邦,故亦有絲綢南路之稱。

此次考察活動便是以唐蕃古道為重心,對沿途的遺址遺存進行實地踏查。結束了青海省境內的考察後,一行人進入西藏境內,將展開下一步的唐蕃古道考察活動。

卡若文化、曲貢文化、藏北細石器文化,是西藏的三大原始文化。其中,距今約4000-5000年的卡若遺址是瀾滄江流域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的代表。自中原地區的仰韶文化被發現以來,卡若文化是邊疆尤其是西藏地區的首次重要發現,展現了西藏先民當時的原始社會情況和生活面貌。卡若遺址曾在1978年、1979年和2002年進行過三次發掘活動,出土了大量的文物,研究價值極高。

(卡諾遺址東面,瀾滄江流過)

考察隊從昌都市驅車沿瀾滄江南行,大概行使11公里左右,就到了卡若村。卡若遺址位於瀾滄江西岸,因地處卡若村而得名,海拔約3100米,總面積約10000平方米。我們來到這裡時,卡若遺址到處在施工,目標是建成一個保護性的遺址公園,供更多人參觀學習。

(卡若遺址區正門)

一位年輕的藏族媽媽正在值班,她懷裡抱著一個大概兩歲左右的小男孩,很是可愛。在她的指引下,我們現場勘察了遺址的發掘區。這片區域已經用護欄圍了起來,四周綠草成蔭,很是醒目。仔細觀察發掘的區域,能夠辨別出土層的構造,以及原始建築的痕迹。

(遺址發掘區遠觀)

(遺址發掘區土層)

卡若遺址是當時藏族的物質生活和文明交流的原生態的全面展現。據考古發掘資料記載,在已發掘的區域內,建築遺存居多,其中房屋遺址31座,道路3條,石牆3段,圓石台2座,石圍圈2座,灰坑20處,水溝1條。卡若文化中的原始建築風格對後世藏族建築的影響極大,有學者指出,「發端於卡若遺址的晚期碉房式建築,後來成為高原藏族民居建築的鼻祖」,同時也認為,在川西北高原上的一些藏族的碉房建築,也完全與卡若文化的建築風格一脈相承。在進行實地考察時,我們特地留意四周的地理環境,卡若地區地處西藏與四川、雲南接壤處,其社會文明與文化的發展不會是獨立存在的,帶有不同地域的文化相互滲透、融合的痕迹。如資料顯示的此地出土的肩石斧、磨製條形石斧、凹背直刀石等,在甘肅馬家窯遺址中也曾大量出土,而遺址中出土的「粟」,則說明卡若地區與黃河流域的農業文化有著廣泛的交流。

(遺址發掘區整體現狀)

結束考察後,我們正在門口拍照留念,那個兩歲左右的藏族小男孩忽然出現在我們面前,他很快爬上三層台階,站在遺址的標識石碑前,表情自然,憨態可掬,似乎在示意我們趕緊為他拍照,我們不禁笑出聲來。小男孩的媽媽也追著孩子走了過來,滿臉笑容。經過詢問,小男孩名叫次仁不丹。

(藏族小男孩次仁不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崑崙之北 的精彩文章:

TAG:崑崙之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