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十一貝子 | 發生在古代園林中的七夕

十一貝子 | 發生在古代園林中的七夕










清代院本《十二月令圖·七月乞巧》局部






1 牛郎織女



中國農曆以每年七月初七日為七夕節,源於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神話故事,自漢代以來已經延綿兩千多年,逐漸形成特殊的節令習俗。古代園林經常是舉辦七夕活動的地方,而且園中一些樓台、池沼之類的景觀也與牛郎織女的主題密切相關。




橫跨天界的銀河由大量恆星組成,晴朗的夜晚呈現一條銀白色的璀璨光帶,又叫銀漢、天河、星漢、雲漢。銀河東西兩側有牽牛星和織女星,兩顆主星的邊上還各帶兩顆輔星,彼此隔河相望。




先秦時期的《詩經·小雅·大東》已經將牽牛、織女二星聯繫在一起:「

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

」意思是天上有一條銀河,像鏡子一樣閃閃發光,那分為三叉的織女星每個日夜都要移位七次,雖然如此辛苦,卻織不成布匹,而明亮的牽牛星也不能像真牛一樣拉車。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在關中平原上大肆擴建宮苑,以龐大的建築群比擬天象,直接以橫亘東西的渭水象徵銀河,將渭水北岸的咸陽宮比作天帝所居的「紫宮」(紫微垣),南岸上林苑中的朝宮比作「天極」(北辰星),又在渭水上搭建二百八十步長的橫橋,比擬牽牛星,氣勢雄壯,但純粹是一種抽象的規劃布局。此時的牽牛星居然是一座長橋,搶了後世鵲橋的角色,而且沒有出現織女星的位置,看不出七夕神話的意思。








墨浪先生繪《牛郎織女》連環畫封面




到了西漢時期,牛郎織女的故事已經基本成型,牽牛、織女二星被賦予明確的人格形象。《古詩十九首》中有一首吟詠此事:「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詩中說閃閃發亮的牽牛星和織女星之間隔著一條銀河,織女的素手整天在織布,卻始終織不成,淚如雨下,銀河的水又清又淺,相隔多遠?一水之隔,兩人互相看著卻無法對話。這顯然是一個有情人不得相聚的凄美愛情故事。




漢武帝於元狩三年(前120年)在上林苑開闢昆明池,周回四十里,規模廣闊,原本想在此訓練水軍,討伐西南蠻夷昆明國,同時又以這片大池作為銀河新的化身,東西兩岸分別豎立牛郎和織女的石像,代表牽牛星和織女星,故而東漢文學家、史學家班固在《西都賦》里寫道:

臨乎昆明之池,左牽牛而右織女,似雲漢之無涯

,至此一對有情人終於在園林中得到完整的表達。






西漢昆明池牛郎、織女石雕




這兩尊石雕至今仍保存在西安市長安區斗門鎮的兩座小廟中,牛郎像高258厘米,左手撫腹,右手捫胸;織女像高228厘米,雙手籠在袖中。二人都是大眼睛、寬鼻樑,憨態可掬,粗獷豪放,與現代人腦海中的俊男美女形象大相徑庭,當地人尊稱為「石爺」和「石婆」,經常來此焚香祭拜。







漢代牛郎織女畫像石拓片



漢代七夕這一天已經成為固定的節日,女性常在此日晒衣服、穿七巧針、結五彩絲線,三件事都涉及織物。穿七巧針是為了「乞巧」,就是向織女祈求心靈手巧;結五彩絲線是為了祝願與所愛的人永遠在一起;晒衣服可能是因為正逢夏秋季節轉換,宜於晾曬,以免蟲蛀。




這些習俗都是先在宮廷園林中流行,然後逐漸擴展到民間。漢高祖劉邦寵愛的戚夫人有個侍女叫佩蘭,晚年回憶漢宮園林中的百子池是當日宮女們結綵線的地方,還特意用西域的于闐樂伴奏。《西京雜記》記載建章宮太液池邊有一座曝衣樓,專門用來在七夕時節晒衣服。




據說漢武帝本人於景帝前元年(前156年)七月七日出生於長安未央宮的崇芳閣,他父親景帝夢見一隻紅色的豬從天而降,閣上丹霞籠罩,便將此閣改名叫猗蘭殿。武帝成年後,迷信神仙之術,對七夕非常看重。某年七月七日那天,武帝在承華殿過生日,突然看見有鳥從西方飛來,雲集殿前,問大臣東方朔怎麼回事,東方朔說是西王母要來了,過了一會兒,西王母果然乘著白雲,帶著兩隻青鳥駕臨殿上。這個故事表明七月七日是一個神奇的日子。



漢朝末年民間認為織女星「主瓜果」,因此可以在七夕這天擺設瓜果筵席上供。荊州地區又稱牽牛星為「河鼓」,認為此星負責主管關隘和橋樑。




東漢《風俗通義》逸文記載兩星渡河相會,以鵲為橋——秋天喜鵲恰好由於換毛而禿頂,被附會成因為架橋而被牽牛、織女二星踩禿。




另有道書稱牽牛星與織女星定親,得到天帝所贈的兩萬錢準備聘禮,卻久久不回,天帝大怒,將他趕到天河的彼岸。這個版本的傳說把牛郎描述成負心漢的形象,沒有得到民間認可。





2 七夕佳節




西晉已經開始選擇七月初七這天在園林舉行宴集,比如文學家潘尼就寫過一首《七月七日侍皇太子宴玄圃園詩》。「玄圃」又叫「懸圃」,傳說是昆崙山上的神仙居所,黃帝在此建有宮殿,後世園林經常附會這個典故。




到了南北朝,牛郎織女的傳說愈加豐富和完善,將牽牛主星旁的兩顆輔星視為牛郎的所挑擔中的兩個孩子,而織女星的輔星則成為織布的機杼。



民間也把七月七日看做是王子喬、陶安公等仙人得道飛升的特殊日子,賦予這一天更強烈的傳奇色彩。




魏晉南北朝時期七夕穿針結縷的習俗依然保持,南朝建康(今江蘇南京)華林園中有一座層樓觀,七月初七宮女都登此樓穿針,故而謂之「穿針樓」,劉宋孝武帝劉駿寫過兩首《七夕詩》,提到

「沿風披弱縷,迎曜貫玄針」

。每逢此日,民間女性也一定要將庭園打掃乾淨,灑上香粉,在院中乞巧,所穿七巧針有時候特意用金銀或玉石做成。當天夜間向星辰下拜,祈求富貴、長壽、姻緣、得子,據說往往能如願。




北魏太武帝拓跋珪和漢武帝一樣,也出生於七月七日,登基後經常在皇家宮苑中大擺宴席,慶祝生日,同時組織騎馬射箭活動,熱鬧非凡。




順便說一下,七月七日這天既有皇帝出生,也有皇帝駕崩。劉宋後廢帝劉昱是個年輕的暴君,經常無緣無故殺人。元徽五年(477年)七月七日,劉昱出宮玩了一趟,喝得大醉,回到建康宮中的仁壽殿,臨睡前對侍從楊玉夫說今夜是七夕,如果你看見天上的牛郎織女相會,就報告我一聲,如果沒看見,我醒來就殺了你。楊玉夫早就和大臣蕭道成有密約,等待時機除掉劉昱,聽了這番狠話,下定決心,乘他呼呼入夢,一刀砍下腦袋。




唐朝宮廷與上層社會將七夕看做是佳節,經常在園林中舉辦宴會。顯慶五年(660年)七月七日,唐高宗在洛陽御苑舉行「懸圃宴」,作詩二首,大臣許敬宗奉和。




太平公主是高宗和武則天的女兒,地位顯赫,在長安南郊擁有一座名為「南庄」的大型園林,景龍三年(709年)其兄中宗李睿曾經臨幸,命隨行的眾臣賦詩紀念,其中好幾首詩都提到了織女和鵲橋,比如沈佺期詩:

「烏鵲橋頭敞御筵」

,韋嗣立詩:

「主第岩扃駕鵲橋」

,趙彥昭詩:

「織女橋邊烏鵲飛」

。從詩意推測,可能園中有水池象徵銀河,河上架設一座烏鵲橋;也可能是為了將太平公主比作天帝的女兒織女。後來眾官為中宗之女安樂公主的府園作詩慶賀,也多次提到織女、牽牛和銀河,大概是相似的套路。




太平公主曾經發明過一種奇特的美容秘方:在七月七日這天取烏雞血,與三月三日摘下的桃花碾末混合在一起,遍塗全身,兩三天後可令膚白如玉。




涼州位處邊陲,是軍事要塞,城中有一座園林叫靈雲池,池邊建南亭。天寶十二年(753年)五月大將哥舒翰因為收復九曲而晉封涼國公,當年七夕與眾將在南亭進行盛大宴會,以示慶賀,著名詩人高適當場賦詩,最末兩句提到牛郎織女的七夕之會:

「河漢徒相望,嘉期安在哉。」







清代袁耀《七夕圖》中的華清宮長生殿




唐代與七夕淵源最深的園林是驪山的華清宮,相傳唐玄宗李隆基與楊貴妃當日在此宮的長生殿上盟誓,相約生生世世永為夫婦,白居易《長恨歌》為此留下千古名句: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長生殿位於驪山西綉嶺上,本是供奉道教始祖老子及唐代六位皇帝牌位的地方,又稱「七聖殿」,選擇在此盟誓,大概有請祖宗作證的意思。可是戰亂一起,逃難到了馬嵬坡,一切誓言都不再作數。







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乞巧圖》




五代、兩宋時期,七夕是最受歡迎的節日之一。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所藏一幅《乞巧圖》被認為是五代人的作品,描繪了豪門婦女在府邸花園中舉辦乞巧宴的情景。《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七夕前後,顯貴之家多在庭園中結綵帶,鋪陳各種鮮花、瓜果、筆硯、針線,焚香拜天。






3 園林雅事




到了明清時期,文士們經常在園林舉辦七夕詩會和遊園活動,例如明末「公安三袁」之一的著名文人袁中道旅居北京期間,曾參加書畫家米萬鍾在勺園中舉辦的七夕雅集,作《七夕集米友石勺園》詩。




明末崇禎十二年(1639年)七月七日,著名文人方以智在自己僑居的南京一座花園的水閣中舉辦盛宴,邀請秦淮諸名妓和四方名士齊聚於此,梨園戲班唱劇助興,閣外環列舟船,二十多位美女依次登台亮相,由名士們來品定高下,最後來自珠市的王月色藝雙絕,被一致推舉為花國狀元,南曲名妓李香君、董小宛、卞玉京等相形失色。眾人分別賦詩,詩人余懷題

「月中仙子花中王,第一姮娥第一香」

贈與王月。這次綺艷的七夕盛會很像現代的選美活動,轟動一時,屢被傳頌,可惜不久明朝就滅亡了,當時出席的名士和名妓大多下場十分悲慘。




康熙年間某個七夕,官員趙吉士在北京南城的寄園舉辦詩會,取園中廳堂匾額「相賞有松石間意」為韻,前後有二百多人和詩,居然匯成一部詩集。文人李斗在《揚州畫舫錄》中記錄自己於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七夕遊覽揚州瘦西湖,泛舟煙波之上,近看兩岸亭閣花木,仰觀浩瀚星空,其樂無窮。清末重臣翁同龢曾於光緒六年(1880年)七月初七與友人一起來到北京什剎海岸邊的秦氏園,六人同乘一船,在荷花池中穿行,別有幽趣。







清代陳枚《月曼清游圖冊·桐蔭乞巧》







清代冷枚《乞巧圖》




清代女性在七夕舉行的乞巧活動更為豐富,除了穿針引線之外,還可以做點心、麵塑、剪紙、刺繡等等,甚至有些競賽手藝的意思。




皇家園林中也同樣盛行類似的乞巧遊戲,比如雍正年間宮廷畫家所繪的《十二月令圖》中就有一幅《七月乞巧》,另外供奉宮廷的畫師丁觀鵬、陳枚、冷枚都畫過類似的題材,人物均為漢族古裝形象。







清代頤和園銅牛







清代頤和園《耕織圖》




乾隆皇帝在北京西北郊建清漪園(頤和園前身),將原來的瓮山泊水面擴大,借用漢代上林苑昆明池舊名,改稱「昆明湖」,同時也以此湖象徵銀河,在湖東南岸設立一座銅牛,比擬牽牛星;另在湖西岸的延賞齋中設置一系列石碑,碑上刻有全套的《耕織圖》,還把內務府的織染局搬遷到這裡,隱喻織女。這個格局與昆明池牛郎織女石像一脈相承,號稱「昆明漢池不期合」,最後一次在園林中完整呈現七夕的神話圖景,同時也有倡導男耕女織、重視農桑的涵義。







《圓明園四十景圖》中的西峰秀色




不過每年七月初七這天正逢夏末初秋,乾隆帝本人大多在塞外行獵,即便留在北京,一般也不去清漪園,而是在圓明園的「西峰秀色」景區設乞巧筵。「西峰秀色」是圓明園四十景之一,由多個庭院組成,西北側疊假山仿江西廬山,一般七夕之前就在此搭建彩棚,放置象徵乞巧的珠盒,皇帝當日清晨就乘船過來拈香祭拜。嘉慶、道光年間,皇帝也經常來這裡焚香上供,還專門由南府、昇平署伺候十番樂,演出仕女乞巧戲和牛郎織女戲。




乾隆帝本人做過多首吟詠七夕的詩作,比如有一首寫道:

「西峰秀色靄宵煙,又試新秋乞巧筵,今古女牛幾曾別,往來烏鵲為誰填。山圍河洛思榆塞,盒鈿絲蛛異昨年。兒女子情我何有,一因耕織祝心虔。」

意思是自己並無牛郎、織女那樣的兒女私情,只是因為他們而聯想到耕田和織布,因此需要拜一拜,以保佑國家經濟繁榮。







《浮生六記》插圖




清代蘇州布衣文人沈復在《浮生六記》中生動記錄了自己與妻子陳芸伉儷情深的日常生活。兩人婚後一度住在滄浪亭愛蓮居隔壁的一座小軒中,起名叫「我取軒」,屋檐前有老樹一株,濃蔭遮窗。某年七夕,陳芸備好香燭和瓜果,與沈復一起在軒中拜織女星,沈復刻了兩方印章,印文均為

「願生生世世為夫婦」

,一朱文一白文,兩人各執其一,作為信物。

「是夜月色頗佳,俯視河中,波光如練,輕羅小扇,並坐水窗,仰見飛雲過天,變態萬狀」

,天上人間,恍如仙境。可惜陳芸後來病逝,沈復苦念亡妻,終生不渝。這份感情樸素而真實,可與傳說中的牛郎、織女相媲美,為園林中的七夕留下了最好的見證,遠非唐玄宗虛偽的長生殿所能企及。




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家 的精彩文章:

90後那麼失敗,還不是60後害的
周韻:今天,仍有女性逃不脫莆田阿樂的命運

TAG: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