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徐悲鴻與《八十七神仙卷》

徐悲鴻與《八十七神仙卷》

徐悲鴻與《八十七神仙卷》

《八十七神仙卷》局部

《八十七神仙卷》是一件國寶級的文物,充滿傳奇。國寶曾流落異國他鄉,又險遭戰火焚毀,後被賊人偷盜,最後它終於歸屬國家。它的發現和傳世,徐悲鴻先生功不可沒。1936年,徐悲鴻在香港辦畫展時,用手頭僅有的一萬元現金加上自己的七幅作品從德國人馬丁夫人手中換來了這張畫。

《八十七神仙卷》畫名系徐悲鴻所定。它是我國美術史上極其罕見的經典傳世之作,代表了中國古代白描繪畫的最高水平,其藝術魅力可與宋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比肩。《八十七神仙卷》,作者佚名。深褐色絹面上用遒勁而富有韻律的,明快又有生命力的白描線條描繪了八十七位神仙從天而降,列隊行進。場面宏大,人物比例結構精準,神情華妙,構圖宏偉壯麗,線條圓潤勁健,姿態豐盈而優美,將天王、神將那種「虯須雲鬢,數尺飛動,毛根出肉,力健有餘」的氣派表現得淋漓盡致。那冉冉欲動的白雲,飄飄欲飛的仙子,使整幅畫作具有「天衣飛楊,滿壁風動」的藝術感染力。這幅作品雖然沒有著任何顏色,卻有著強烈的渲染效果。

畫面沒有任何款識,但徐悲鴻先生一眼就看出這是一幅出於唐代名家之手的藝術絕品。它代表了我國唐代人物畫白描技法的傑出成就。也是歷代字畫中最為經典的宗教畫。該畫尺幅為292×30厘米,絹本水墨,在深褐色的絲絹上87個襟飄帶舞的人物全用白描手法,那近於縹緲的畫面意境使徐悲鴻日夜觀摩,興奮不已,並精心地刻了一枚「悲鴻生命」的印章,加蓋在畫側。潘天壽曾評論此畫:「人物的衣袖飄帶、衣紋皺褶、旌旗流蘇等等的墨線,交錯迴旋達成一種和諧的意趣與行走的動感,使人感到各種樂器都在發出一種和諧音樂,在空中悠揚一般。」張大千和謝稚柳見之也對其誇讚不已。張大千認為與唐壁畫同風,「非唐人不能為」。而謝稚柳也認為是「晚唐之鴻裁,實宋人之宗師」,並喻之為稀世之寶。徐悲鴻在《八十七神仙卷》跋文中寫道,此卷之藝術價值「足可頡頏歐洲最高貴名作」,可與希臘班爾堆依神廟雕刻,這一世界美術史上第一流作品相提並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