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根基在繼承傳統,關鍵在融合創新」

「根基在繼承傳統,關鍵在融合創新」

湖南日報記者 龍文泱

易禹琳 陳薇

社會各界對湖南日報晨風系列評論的熱議,還在升溫,甚至影響到省外。

南京大學博士、浙江傳媒學院副教授阮南燕是湖南邵陽人。作為傳媒領域的研究學者,她關注著家鄉文化事業的發展,仔細閱讀了晨風系列評論。她認為,數字新媒體時代是眼球經濟、影像文化當道的時代,也是移動互聯網迅速擴張的時代。「惟楚有材」的湖南,「廣電湘軍」領軍全國,但近年來在影視項目上卻鮮有蜚聲海內外的作品。目前,碎片化、表層化、狂歡化的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充斥網路和熒幕,一旦出現深層次表現家國情懷、弘揚民族正義、直面當下生存困境的作品,很容易成為全民熱捧的現象級巨作,如《戰狼2》《紅海行動》等。阮南燕說:「湖南影視要出精品力作,需要在浮躁的影視IP熱中堅持原創精神,深挖現實情懷,摒棄浮誇的網路戲謔之作;立足湖湘文化放眼世界,充分利用現有的影視平台等多媒體資源,有組織、有策略、有步驟地推出一批影視作品,讓『湖湘出品』再放異彩。」

1958年建廠以來,瀟湘電影製片廠曾生產不少優秀的電影作品,比如《那山那人那狗》《國歌》《毛澤東在一九二五》《鄭培民》《袁隆平》《青藏線》等。去年出品的《十八洞村》更是精準扶貧題材方面的一朵藝術奇葩。湖南大學新聞傳播與影視藝術學院教授何祖健說:「時代的發展與人民的期待向影視藝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湖南影視人責無旁貸。湖湘文化有著深厚的題材資源。在影視產業中,如何將這些資源投入到劇本創作中,讓劇本創作者苦練內功,精雕細琢,這是湖南影視人再創輝煌的關鍵。」

中新社湖南分社社長白祖偕說:「湖南日報晨風系列評論找到了『文化湘軍』不夠強不夠優的癥結所在。要做強做優,必須創精品,出力作,走精品之路。湖南文化底蘊深厚,有海內外影響力強大的衛視平台和出版機構,但有高原無高峰,原創精品少。什麼原因?晨風系列評論指出,心態浮躁、急功近利、隊伍老化、偏離主業等等都是原因。我認為,只要敢於認識自己的不足,深入民眾,深入生活,勤于思考,有優秀湖湘文化滋養的湖南人一定能生產出更多的精品力作。」

湖南省文聯權益保護與行業建設處處長、文學博士謝子元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人的自信之源,湖湖文化也是湖南人的自信之源。我們不能身在寶山不識寶,漠視珍貴的文化遺產。對這些文化基因,我們要多些溫情和敬意,不忘本,不丟魂。我們要推陳出新,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賦予湖湘文化以時代元素與活力。根基在繼承傳統,關鍵在融合創新。」

湖南省文聯文藝創作與研究中心主任、《創作與評論》執行主編王涘海認為,當前是文藝發展的最好時代。精品創作應是這個偉大時代應有之義。他說:「精品創作關鍵在人才。促進精品創作,要從供給側入手。一是要努力提高生產者的思想素質和創造能力。文藝創作是艱辛的勞作,要有獻身精神,耐得住寂寞,善挖『深井』。要營造有利於文藝發展的良好氛圍。要重視優秀文藝人才,打破傳統體制機制障礙,不拘一格用好文藝人才。對文藝家們深入生活、紮根人民作出規定,提供保障。尊重文藝創作自身規律。要尊重文藝家,尊重文藝工作的特殊性。不要急於求成、拔苗助長。」

切實加強黨對文藝工作的領導,準確把握藝術創作方向,進一步突出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為主題的創作,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文藝創作之中,唱響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用文藝作品弘揚具有當代價值的湖湘文化,講好開放創新的當代湖南故事。湖南省文化廳黨組書記、廳長禹新榮透露,第六屆湖南藝術節將於今年10月舉辦,屆時有一大批反映時代主題、貼近百姓生活、體現湖湘特色的文藝精品將與全省觀眾見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湖南日報 的精彩文章:

《絲路金橋》油畫作品義大利展出

TAG:湖南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