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談鳳霞:中國兒童文學的跨文化創作與傳播——以歐美華裔圖畫書為例

談鳳霞:中國兒童文學的跨文化創作與傳播——以歐美華裔圖畫書為例

在世界文學傳播中,兒童文學以其所包含的真善美的內核,成為能夠輕盈跨越國家、民族、種族界限的文學類型。21世紀以來,中外兒童文學的交流也隨著全球化趨勢而得到迅猛發展,以兒童文學為媒介的文化傳播為世界兒童帶來了多姿多彩的廣闊視野。在中華文化的海外傳播領域,華裔兒童文學尤其是圖畫書是一支不可小覷的勁旅。這支生力軍中的一些代表人物有旅居美國的楊志成、葉祥添、林珮思等,旅居加拿大的余兆昌、陳志昌等,旅居法國的陳江洪、葉俊良、王怡等。這些歐美華裔圖畫書創作者(有的還是編輯和出版者)的作品雖然在風格上各有千秋,但都具有跨文化的開放姿態,主題表達往往選取極具中華民族特色的文化內涵,在藝術手法上常常糅合民族技藝和現代手法,因兼容並包、博採眾長,故兼具民族性和世界性價值。

題材創作體現中國風味

歐美華裔圖畫書的創作始於20世紀60年代,移民美國的楊志成較早涉獵這一領域,1980年代之後才逐漸出現更多對此投入熱情的華裔創作者。總體來看,歐美華裔圖畫書的題材內容大體有三類:第一類是對中華民族的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傳統風俗、文學作品和語言文字等的演繹,以中華文化為底蘊,如楊志成的《狼婆婆》《葉限》《龍的兒子》、陳江洪的《神馬》《虎王子》《鍾馗》、葉祥添撰文的《龍太子》、葉俊良撰文的《孔子的一生》等;第二類是關於華人在異國他鄉的生活歷史和現實,如余兆昌和陳志昌合作的反映華工在北美修建鐵路的悲慘歷史的《幽靈火車》、林珮思撰文的表現當代美國華裔日常故事的《很醜的蔬菜》等;第三類是關於中國人的本土生活故事,如葉俊良撰文的台灣小男孩與島上外婆之間的故事《海角樂園》等。

根據文圖創作者的族裔身份,歐美華裔圖畫書的創作構成有四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文圖作者皆為華裔,其中有些是華裔身兼文圖的獨立創作,如楊志成和陳江洪的多部作品;有些是華裔文字作者和插畫者的合作,如上文提及的《幽靈火車》、葉俊良和王怡的《峨眉韻》等。華裔作者的文圖結合使得這些作品的中國美學特徵較為鮮明,但同時也反映出西方文化藝術對其不同程度的影響。第二種情況是中國本土或歐美華裔作者和外國插畫者的合作,故事內容主要表現中國文化,而外國插畫者的加盟使其在思想和藝術表現上更多地融入了歐美文化的趣味。第三種文圖作者的關係則與第二種相反,創作數量少於前者,即外國的文字作者與華裔插畫家的合作,如楊志成的《皇帝和風箏》《白波》等,文字故事藉由華裔畫家的藝術傳達而更為濃烈地體現中國風味。第四種情況則更為少見,文圖作者皆非華裔,而是由華裔編輯組織出版的與中國相關的故事,如葉俊良編輯、出版的《你還記得老魏嗎》和《中國日常生活即景》等,華裔編輯的眼光、思想會促使其對中國風味的表現更為地道和完善。

文化演繹富有民族特色

以圖畫書為載體來宣揚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藝術,以大量的中國民間故事為題材,並採用多種中國元素和方式予以呈現。這一題材選擇在歐美華裔圖畫書創作中較普遍,因為民間故事融合了特定的地域風貌與風土人情,而作為一代代口頭傳承的集體性表述,其內容和結構往往滲透了榮格所言的「集體無意識」,可以召喚不同民族的讀者深層次的心理共識。民間故事是幫助不同族群的讀者發現彼此文化異同的藝術途徑。華裔創作者以民間故事構建族群記憶,是其在異域凸顯民族文化身份和力爭躋身世界之林的一種自覺選擇。這些圖畫書反映了創作者的文化心態、價值觀念和審美取向,相比中國本土的傳統化的同題材創作,呈現出文化景象和藝術風尚的轉變。

楊志成在美國當代圖畫書界享有盛譽。他出生於中國天津,20歲到美國讀建築學,後選擇插畫事業。他於1962年創作的第一本圖畫書《小氣的老鼠和其他小氣的故事》即獲美國圖像藝術學院獎,開啟了他至今已有50多年的圖畫書創作生涯,為孩子們創作了一百多本童書,多部作品獲美國童書獎,其中《狼婆婆》獲凱迪克大獎金獎,《皇帝和風箏》《七隻瞎老鼠》獲凱迪克大獎提名。他本人曾先後兩次作為美國兒童文學領域的傑出插畫家而被提名為國際安徒生獎候選人,並於2016年獲得美國插畫界終身成就獎。

在重述中國民間故事的圖畫書創作中,楊志成對民族文化作了富有民族特色和現代意味的演繹。他在插畫中著意創造新穎且激動人心的形象,採用水墨、剪紙、鉛筆、蠟筆、拼貼等多種中國傳統或西方現代美術的材質和手法,這種中西合璧、大膽創新的藝術探索在《狼婆婆》《葉限》(中國灰姑娘故事)等中尤為成功。在畫頁構圖上運用中國屏風式樣,以不同寬度的鏡頭來形成故事敘述的節奏,色彩運用多具有象徵意味,光影的變化暗示人物心情的轉變。《狼婆婆》正文前的獻辭給原來的民間故事增加了關涉生態倫理的新一層主旨,結尾也一反傳統做法,沒有採用亮色來表現智鬥勝利後的喜慶,而依然用黑色陰影佔據大幅畫面,似有狼潛伏其中,隱喻了邪惡可能還會隱藏於世的延伸性內涵。這種帶有省思性的開放式主題設置,超越了中國傳統民間故事中大團圓性質的閉合式結尾。他在藝術表現上也常將抽象和現實並置,將中國繪畫中的寫意方式與西方油畫的寫實手法兼收並蓄,同時又融匯西方印象派的光影感覺和象徵手法。《葉限》中貫穿全書的「魚」是故事中神秘的角色,作為若隱若現的背景和真實人物相結合,各頁構圖也以魚的不同姿態來反映情境氣氛。楊志成慣用的色彩光影的朦朧或暗重及構圖上反差巨大的對比給其作品帶來了神秘感、緊張感、衝突感,使原本節奏和緩的中國民間故事獲得了驚心動魄的藝術效果。楊志成還尤為注重表現漢字的特殊魅力,最為集中的是《心的聲音》。他從《康熙字典》里找了26個帶有「心」的組成部分的漢字來代表不同的感情和心理,左頁拆解構成字的象形符號,右頁用拼貼畫別出心裁地組成字的形象來直觀地傳達內涵,既包含著吸引讀者通過漢字去了解奇妙的中國文化這一文化性宗旨,也包含著引導讀者去真實地領會和表達感情這一超越民族的個人化主題。

楊志成以中國文化為藍本的圖畫書創作,在民族性的繼承中加入了一些西方文化元素,再造了一個融合中西方文化和藝術元素、煥發新的活力的民間中國和文化中國。此外,楊志成的創作題材並不局限於本民族文化,對其他民族文化也抱有興趣,在繪畫中選擇相應的藝術材質和形式去恰切地表現以亞洲、非洲、歐洲或北美為背景的故事。這種兼容並包的文化視野使其圖畫書創作呈現了多元文化彼此交融的宏闊氣象,推進了以表現多元文化共存為宗旨的世界兒童文學的良好發展。

審美聯想超越東西方框架

無獨有偶,從中國台灣去法國留學的葉俊良也跟楊志成一樣,從建築學轉向了兒童圖畫書創作,但二人介入文化傳播的方式不同。葉俊良和法國人黎雅格共創「鴻飛文化」出版社,他身兼圖畫書的文字作者、編輯和出版人這三重身份,對於跨文化的圖畫書事業有著十分自覺的擔當和切實的出版理念。

如何讓有中華文化因子的圖畫書獲得法國讀者青睞,葉俊良對此有著全方位的經驗和體會,這在他的自傳《我在法國做圖畫書》中有詳細梳理。他選擇中國古典文學和現代小品作為文字故事或自己撰寫文稿,邀請合適的法國插畫家對中國故事進行藝術表現,合作出版了多部與中國文化有關的圖畫書。他撰文的代表作品如《海角樂園》《孔子的故事》《木蘭辭》等,多本圖畫書在法國或中國斬獲獎項,如《木蘭辭》就曾獲得陳伯吹國際兒童文學獎。在書中,他借用花木蘭替父從軍、功成回鄉的情節來詮釋一個女子自由選擇人生道路的追求,塑造了花木蘭獨立自主的性格,貼合了法國社會關於「身份」和「性別」問題的探討,同時也具有普遍的啟示意義。法國畫家用簡峭有力的版畫形式與原本簡潔的古代文體和人物氣度相契合,並用一些巧妙的細節進行時空的疊合或延展,帶來豐富的審美聯想。

作為華裔創作者和出版人,葉俊良清醒地認識到了法國的文化本位主義。為了避免華人原創作品被邊緣化的處境,他一直堅持故事和藝術要與法國讀者的審美習慣相聯繫,但並非一味迎合,而是注意提升,且不斷擴展自己的出版格局。在促成中國文化與法國文化相遇的同時,又超越東西方文化的框架,將民族文化的內涵擴大為更具有共通性的「探索人我關係與易位思考的生活哲學」,即在中華文化之外,「陪伴讀者走上一個面向他人、面向世界開放的心靈之旅」。這種跨文化乃至超文化的創作以開闊而高遠的境界來打開法國讀者的文化視域,「攜手創造一個理解勝過偏見、可以自由去來的開放的世界」的出版意向,對打破西方讀者的文化成見和營建東西文化間充滿魅力的互見作出了貢獻。

日益活躍的歐美華裔圖畫書創作秉持的跨文化的追求開闢了民族乃至世界圖畫書創作的新格局。德特里夫·穆勒在《跨文化的對話》中指出:「文化是一個活躍的機體,它需要不斷地創新,需要不斷地用新的現實去修正它歷史的記憶。」促使文化機體創新與發展的一個渠道就是多種文化的交流與互補。歐美華裔圖畫書創作和出版者往往具備故國與異國的雙重經驗,民族經驗與異文化空間的碰撞與交匯、傳統與現代之間的互涉和調整,使其具有開闊的文化視野和開放的文化理念。他們的作品映現出中西文化藝術的鏡像,以其古今化合、中西兼濟的方式給西方讀者和中國讀者帶來熟悉而又新奇的文化風景和審美觀感,進而激發讀者對於多種文化及其與自身關係的品鑒和省察,學習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彼此。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歐美華裔兒童文學研究」(14BZW149)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

原標題:中國兒童文學的跨文化創作與傳播——以歐美華裔圖畫書為例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責任編輯:何迪雅 排版編輯:何迪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國際安全研究》2018年第4期
《國際貿易問題》2018年第6期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