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蔣校長 | 如此敏感時刻,中國為什麼要加大市場開放力度?

蔣校長 | 如此敏感時刻,中國為什麼要加大市場開放力度?



蔣校長推薦:


中國的市場對外國企業來說,吸引力是非常巨大的,就算它們的國家在和中國打貿易戰,也忍不住想要進來。





8月初,人民日報海外版的官方推特發了一條「歡迎谷歌重返中國大陸」的消息,立刻引起大家的高度關注,8年前,因為不願接受中國法律監管,谷歌毅然決然的離開了中國市場,當時,谷歌佔據中國大陸搜索市場第二大份額。






8年過去了,現在谷歌又想重返中國,自然引起很多人的關注,特別是在中美貿易戰背景下,意義更是不簡單。既說明,

中國的市場對外國企業來說,吸引力是非常巨大的,就算它們的國家在和中國打貿易戰,也忍不住想要進來;




也說明,中國現在正在加快開放的步伐,這個其實從年初的達沃斯論壇開始,一直到前段時間的負面清單,再到現在的谷歌要來的消息,都是一脈相承的。



那麼,為何今年以來,中國要加快開放的步伐?此時此刻(貿易戰背景下),加快開放有何意義?為何這麼多外國企業想進入中國?甚至要頂著本國政府的壓力?今天就給大家分析下:





中國市場開放的尺度逐漸加大




從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改革開放的大基調以來,無論是引進外資,還是擴大對外貿易,中國的對外開放力度都處於逐漸加大的過程。







尤其是進入2018年以後,中國在市場開放、對外經貿聯繫相較於以往都處於加速期,力度達到空前水平。




那麼從1978-2017以及2018年以來,從這兩個時間段的對外開放力度來看,

中國的對外開放到底經歷了什麼變化呢?




1·前39年的市場開放探索




我國在確定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之時,中國整體的物質基礎較為薄弱,建設資金匱乏,為了實現祖國的繁榮發展,遂分為三個階段實現加快對外開放的目標:




01·市場經濟開放培育階段




這一階段是從1978年底開始至1992年結束。當時在80年代,中國的出口主要集中在原煤、原油、原木等屬於自然產品,沒有充分發揮勞動力豐裕的優勢,勞動密集型的手工產品對外出口很少。







針對這一現狀

,中國先後實施

創辦經濟特區、開放沿海港口城市、建立珠三角等沿海經濟開放區

的開放舉措;實行

放權、讓利、減稅

等政策,

對內搞活經濟、對外實行開放

,使市場經濟在開放過程中得到培育成長,為後來的經濟體制轉變打下基礎,積攢了市場開放經驗。




開放型的市場經濟萌芽出來了,就需要後續的培育發展:




02·市場經濟發展階段


第二階段是從1992年起至2001年止。黨的十四大正式確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並已初步建立起一個市場經濟的體制框架。尤其是在對外貿易方面,出口產品也開始由服裝、紡織等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向非產品的機電產品轉變。




這一時期,中國在外貿體制上進行了銀行結匯制度改革,放開了進出口商品的經營,

尤其是

1994年外匯改革,標誌著進口替代和出口並行全面轉向為出口導向政策,中國在市場開放的力度上又邁進了一大步。




03·全面對外開放階段




最後一個階段是2001年加入世貿之後。中國實行全面對外開放,並與世界經濟規則接軌,接受世貿成員的最惠國待遇,遏制了主要貿易大國對中國商品的貿易歧視圖謀。




正是在世貿體制下,中國市場開放和對外貿易體製得到全面快速發展,逐漸完善形成了一套較為成熟的對外開放局面:




即:「

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江開放城市——沿邊開放城市

」的開放模式以及「

沿海到內地——由南向北——由東向西

」的全方位開放格局,這是中國對外開放從局部到全部的變化。







由於中國對外開放的區域逐漸擴大、政策也更為成熟,中國的市場也備受青睞,對外貿易和外資引入的體量呈現上升趨勢:




A·引進外資數量增多




據外資引進數據顯示,截止到2017年,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35652家,同比增長27.8%,尤其是

全球FDI(外商直接投資)整體下降的時候,中國全年外資流入約1440億美元

,超越英國,升至全球第二大外資流入國,創下歷史新高。




而此時的美國雖然以3110億美元位居榜首,但是相較於2016年的3850億美元,美國的外資流入明顯下降,通過中美FDI的對比,就可看出中國市場相較美國更具吸引力,更能獲得世界各國對中國市場開放的認可,展現更多上升空間。




然而,引進外資數量增多只是中國對外開放的一個縮影,還有外資利用產業擴大也是對外開放的重要體現:




B·產業利用外資幅度加大




根據2017年數據顯示,

中國實際使用外資8775.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7.9%。尤其是在高新技術行業,利用外資幅度最大。







主要體現在:高技術產業領域實際吸收外資同比增長61.7%,佔比達28.6%;高技術製造業領域中實際使用外資達665.9億元,同比增長11.3%;高技術服務業領域實際使用外資達1846.5億元,同比增長93.2%。




通過數據我們可以看出,作為第三產業的高新技術產業逐漸佔據中國使用外資的主要領域,是市場開放促使外資大量流入,外企加緊進軍到中國第三產業中。




所以,近39年的改革開放,激活了中國經濟發展的動力,促生了中國產業的高速發展,正因如此,在2018年中國面臨嚴峻外部挑戰的形勢下,又繼續加大了對外開放力度,開放領域進一步擴大:




2·2018年加速開放




自從今年以來,國家領導高層陸續對市場開放問題發聲,重視程度不一般:




1月份達沃斯論壇,劉鶴副總理表示:「要繼續推動全面對外開放,加強與國際經貿規則對接,大幅度放寬市場准入,擴大服務業特別是金融業對外開放,創造有吸引力的國內投資環境。」




 


4月份的博鰲論壇,中國最高領導人向世界宣誓:

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

發出這個表態正是美國發起貿易戰後的約半個月之久,具有反制美國貿易保護主義的意味。




時隔三個月後的7月底,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研究經濟議題專門提到:

要穩投資、穩外資。




國家一連三次集中表態對外開放問題,一是當前中國正處於貿易戰之下急需要穩定的外貿市場環境,另一方面是展現強化市場開放的決心和意志。




除了表決心之外,國家相繼出台政策措施來進一步踐行市場開放的承諾:




對外開放的舉措




要說對外開放,其實體現最為明顯的就是放寬市場准入的負面清單問題。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全國市場准入負面清單,一個是自貿區市場准入負面清單。




 


第一·降低全國市場准入負面清單


 


今年6月出台的2018年版負面清單,是市場准入負面清單于1995年頒布以來的第8次修訂,是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首次單獨出台,負面清單不再分為「限制類」和「禁止類」兩部分,而是以整體形式出現。




這種市場開放的限制類舉措首次往更加開放的方向轉變,就是中國加大開放的有力證明。




並且,此前負面清單都是相隔兩三年修訂一次,但是今年修訂的頻率也明顯高於往期。這一次出台負面清單是在2017年版的基礎上制定的。相隔一年就重新制定市場開放的負面清單,這是頭一遭。




其次,負面清單

在第一、二、三產業全面放寬市場准入,涉及金融、交通運輸、商貿流通、製造、能源等各領域,共22項開放措施

清單的特別管理措施也大幅降低,由最高峰時的400多條,到如今2018年版的48條。




此前,這些領域很大部分都是屬於限制或禁止開放的領域,在2018年開始,逐漸放開,可以看出中國對外市場開放,決心和力度非常之大。




除了出台減少全國負面清單的限制舉措外,屬於自貿區的負面清單限制類舉措也相應降低:




第二·降低自貿區市場准入負面清單




自貿區版負面清單是全國版負面清單的升華,這主要是對全國11大自貿區引進外資,進一步擴大開放的重要手段。兩版負面清單同時落地施行,展現對自貿區對外開放更加有力的政策扶持,發揮先試先行的「試驗田」作用,再進行推廣。




2018年版負面清單《自由貿易試驗區外商投資准入特別管理措施》施行後,

限制類舉措由2017年版95條減至2018年版45條。

並且在多個領域降低外資入股企業的限制比例,這是一個很大的突破。




由此看來,無論是全國版負面清單還是自貿區版負面清單都是中國對外開放逐漸加大的重要舉措,更是中國對外開放市場的高度自信。




中國市場開放40載,經歷了由一窮二白到即將全面小康的華麗轉身,所以,是對外開放創造了世界經濟的奇蹟,是對外開放讓中國經濟騰飛。







總結一下,從1978年以來,中國開放的決心從未動搖,開放的步伐也是穩步推進;而到了今年,開放的力度和速度都有了很大變化,以更大尺度,更高速度的方式,推進改革開放。




那麼,

中國為何要在這個時候,加快開放步伐呢?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呢?







中國加大市場開放的原因




首先,我們從整體上分析下,中國為何要堅定不移的走改革開放的道路。




1·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層原因:




01·通過開放來實現內部成長




我們說用開放倒逼改革,其實是藉助開放的時機所帶來的外部力量,從而推動中國內部不合理的經濟體制調整。




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新創立深圳等4個經濟特區,成為新中國首次制度性對外開放的試驗田來維繫中外貿易關聯,此時外資外企開始批量進軍中國市場。




 


這樣一來,就可以為中國發展帶來了資金,滿足了我國經濟建設對資金的大量需求,增加我國的資本存量,從而間接推動了我國企業擴大投資規模,加快企業的升級轉型、




其次,

外企引入,是中國學習和借鑒外商在華生產經營的技術以及經驗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技術外溢」效應。

利用這種方式能直接提高本國企業的技術水平,從而不斷優化內部產業結構以適應開放的市場競爭環境。




所以說,通過對外開放,可以幫助我們實現快速的成長和進步,今天我們的所積累下的技術財富、產業財富,很大程度,都是開放帶來的結果。




02·通過開放實現經濟高速發展




我們從1978年中國正式確立改革開放政策至2017年這39年的時間來看,中國的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尤其是GDP總量變化最為明顯,從對外開放初期的國內生產總值為3678億元人民幣,到2017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82萬億,增長了近225倍。




從2003年開始至2007年中國經濟增速連續5年保持兩位數增長率。就整體而言,

在這市場開放的39年間,中國經濟的平均增速達到9.5%,創造人類歷史上的經濟奇蹟,超乎所有人預期。




並且按照當時世界銀行的統計數據,當時我國人均GDP只有156美元,但是到了2017年,我國人均GDP已達到9480美元,增長約60倍,已上升為中等偏上收入國家,緊追高收入國家人均GDP12700美元的標準。




而在市場開放的大背景下,

從1978年中國貿易總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9.7%,到如今2017年這一比重已經超過30%。我們通常說一個國家的開放程度,取決於貿易額度佔GDP的比重,這個30%就足以證明中國的對外開放程度。




這就是對外開放給中國帶來的經濟奇蹟,給中國產業帶來的貿易優勢,從而也就決定了中國以後必將持續加大對外開放力度,高舉開放大旗。




由此看來,從1978年-2017年,這段時間是中國對外經貿的快速發展階段,也是中國堅守強化對外開放的原因所在。




不過,進入2018年以後,中國對外開放的速度明顯加快,無論是開放的領域和開放的尺度均高於以往,這又是為什麼呢?




2·2018年以來加快開放步伐的原因




01·擴大對外開放,應對惡化的市場環境




眾所周知,中國突然在今年加速擴大市場開放力度,很大部分原因是美國在3月23日開啟史上最大規模的中美貿易戰,這對中國與世界各國的經貿往來產生了重大不利影響。




 


尤其是美國對中國在鋼鋁產品、農產品、製造業等領域多批次、大規模的加征關稅行為,加劇了中國對外貿易的惡化,遲阻了中國產業發展,使中國所需產品結構失衡。




比如:美國發動貿易戰,致使中國的大豆消費缺口達到9000多萬噸,種種案例,歷歷在目。




所以,中國必須採取措施降低甚至遏制貿易戰對中國的影響,那麼只有繼續擴大與世界各國的貿易往來,更強有力的開放中國市場,吸引外企外資進軍中國,以減少貿易戰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和衝擊。




02·擴大對外開發,以經濟紐帶推進外交關係




經濟決定政治,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所以強勁的經濟聯繫是可以推動政治關係的。




今年特朗普發動的全球貿易戰,雖然主要針對中國,但是他的很多盟友、小弟也都沒有放過,在這個背景下,中國通過主動積極的擴大開放,增加和其它國家的聯繫,可以起到強化中國的外交關係,擴展中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的作用。




例如日本,近年來,中日因歷史和領土爭端,政治互信一直處於低谷,然而這次在美國發動貿易戰的背景下,似乎給中日提供了合作的機會。




 


今年5月,中國政府首腦罕見訪問日本,雖然話題著重是自由貿易,但這已經說明了

區域自貿協議的經濟議題已經成功扭動了中日政治關係陷入停滯的尷尬局面,這對兩國來說無論是全球自由貿易亦或政治互信深化都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不僅僅是日本,中國今年以來的外交步伐明顯加快,和非洲、和歐洲、東盟,都取得了很大的進展。無論南海行為準則的出台,還是中歐聯合聲明的發布,還是領導人訪問非洲-中東。




這些都是通過經濟紐帶,所取得的政治/外交成果。這對穩定並提升中國的大國形象,至關重要。




03·擴大對外開放,產業升級的需要




中國目前處於產業升級的關鍵階段,過去是依靠量來取勝,現在我們需要進行產業升級,從靠量和靠質發展。這個升級,屬於是切換賽道,更好經濟增長模式。是關乎中國能否實現偉大復興的關鍵。




例如中國製造2025,就是要把中國從製造大國,推向製造強國,就是要讓中國從中低端產業,向高端產業邁進。




而在這個過程中,中國更需要擴大開放。無論是引起更多的外資和技術,來幫助我們實現產業升級;還是我們生產出來的高科技產品,需要更多是市場來換取利潤,來實現規模化經濟。




開放,都是必須的。




 


不僅如此,這些年來,中國經濟是存在著一些低效和資源浪費的情況的。有些企業,他們的設備和經營模式落後,已經無法產生足夠的經濟效益,這個時候,就需要進行改革,優勝劣汰,讓中國的經濟煥發更多的活力。




而開放之後,引來外部競爭,就好像

鯰魚效應,可以刺激內部的改革,讓真正優秀的企業,脫穎而出,強者更強;

讓那些沒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不再浪費國家和百姓的資源。




當然,凡事皆有利弊,開放有好的一面,也有陣痛的一面,特別是對於一些國內企業來說,意味著更加激烈的競爭,意味著可能被淘汰出局。那麼,這一次的擴大開放,會對具體的行業、企業,產生什麼影響呢?




哪些行業受到的影響最大,哪些行業將獲益,哪些行業將受到打擊呢?

下一篇會為大家解答這個問題。







大國博弈,時政解析,每天在此開「蔣」



長按上方二維碼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洞察 的精彩文章:

晶元戰、關稅戰後,美國金融巨鱷放出豪言
蔣校長 | 中緬關係再起變化 中國西南能源大動脈出問題了?

TAG:環球洞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