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代文宗——歐陽修在中國史學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代文宗——歐陽修在中國史學史上的重要地位

歐陽修在中國史學史上的重要地位

(井岡山大學廬陵文化研究中心 黃惠運)

歐陽修不僅是我國文學史上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而且是繼司馬遷、班固之後又一位史學大師、金石學家、譜牒學家。他與宋祁合編《新唐書》、獨著《新五代史》,一人獨佔兩部正史;因編纂《集古錄》而成為金石學鼻祖;與王堯臣等合編《崇文總目》,成為著名文獻目錄學家;因創編《歐陽氏圖譜》而成為譜學之宗。歐陽修在歷史編繁學、歷史考據學和歷史文獻學上篳路藍縷,開拓創新,作出了傑出貢獻,具有重要地位。

一、歐陽修一人獨佔兩部正史

歐陽修與宋祁合編《新唐書》,獨著《新五代史》,一人獨佔兩部正史。在「二十五史」中,一人獨佔兩部正史者只有歐陽修、姚思廉、李延壽、脫脫四人。

宋仁宗認為舊(唐書》淺陋,於是下詔重修。前後參與(新唐書)編輯工作的有歐陽修、宋祁、范鎮、呂夏卿、王疇、宋敏求,劉羲叟、梅堯臣等人。其中列傳主要由宋祁負責,本記志、表主要由歐陽修負責,最後由歐陽修統稿完成。嘉右五年(1060),歐陽修和宋祁合著的《新唐書)完稿,由曾公亮進呈。出於謙遜,表示尊敬,所以《新唐書》署「歐陽修、宋祁撰」。全書225卷。包括本紀10卷,志50卷,表15卷,列傳150卷。為了區別於後晉所修《唐書》,是命名為《新唐書》。

《新唐書》與《舊唐書》比較,確有特點和優點。首先,《新唐書》的作者對志、表下了一番功夫,新創了《儀衛志》《選舉志》《兵志》,記載了唐朝儀仗帳幕、學校科舉、官吏銓選、軍制沿革之事,此例為以後諸史所沿襲。《地理志》系統著錄全國軍府、屯防軍鎮、水陸交通等,內容鎮密博贍優於舊史。《五行志》只記自然災害而不以附會人事。《藝文志》備收唐人著作,比《舊唐書·經籍志》較全。其他各志也分別增補了新資料,質量多在《舊唐書》之上,最受人稱道。《新唐書》恢復了《史記》《漢書》設表的傳統,立宰相、方鎮、宗室世系和宰相世系4表,其中《宰相世系表》尤有特色,便於稽查人物,雖然它採用各家譜碟,多有謬誤與遺漏。但是,要了解唐代宰相參錯進退、宗室世族的升降隆替,方鎮勢力的消長離合,《新唐書》「四表」有重要參考價值。其次,《新唐書》的內容「其事則增於前,其文則省於舊」。雖然刪減了一些史實,但文字更為精簡,明白曉暢。需要指出的是宋祁編撰的列傳與歐陽修編撰的本記、志、表合在一起時,並沒有經過嚴格的整齊劃一,因此存在風格不同的缺點。

歐陽修「以薛史繁猥失實"於是重加編定五代史。用十八年(1036一1053)時間編成《新五代史》一書,這是唐代設館修史後唯一的私修正史。《新五代史》原名《五代史記》,後世為區別於薛居正等官修的五代史,稱為新五代史。

《新五代史》全書74卷,包括本紀12卷、列傳45卷、考3卷、世家10卷、世家年譜1卷、四夷附錄3卷。歐陽修稟承孔子《春秋》筆法、「褒貶」義例,《舊五代史》改編重修。《宋史·歐陽修傳》評價:「自撰《五代史記》,法嚴詞約,多取《春秋》遺旨」。在編撰體例方面,新五代史改變了舊五代史的編排方法。舊五代史分梁書、唐書等書,一朝一史,各成體系;新五代史則打破了朝代的界限,把五朝的本紀、列傳綜合在一起,依時間的先後進行編排。舊五代史不分類編排列傳;新五代史則採用類傳的形式,設立《家人傳》《臣傳》《死節傳》《死事傳》《一行傳》《唐六臣傳》《義兒傳》《伶官傳》《宦者傳》《雜傳》等名目。每類傳目,內寓「褒貶」義例,譬如將相大臣,凡專事一朝的在《臣傳》,歷事幾朝的則列《雜傳》;根據死者忠的不同程度,分為兩等,頭等的進《死節傳》,次等的入《死事傳》。《新五代史》的世家及世家年譜,大致相當於《舊五代史》的《世襲列傳》和《僭偽列傳》,明確將中原以外的割據政權分為吳、南唐、前蜀、後蜀、南漢、楚、吳越、閩、南平、北漢等十國。各小國的劃分編排,條理清晰,首尾完具,顯然勝於舊史。

《新五代史》撰寫時,增加了《舊五代史》所未能見到的《五代會要》《五代史補》等書籍內容,採用了實錄以外的筆記、小說等多種材料,尤其在《十國世家》《于闐錄》《司天考》等篇目中補充了許多史料,因此內容更加翔實,史料價值更高。歐陽修撰史,選材講究,結構嚴謹,文字凝練,不渲染「天命」而注重人事,創《職方考》,獨樹一幟,頗受稱道。但《新五代史》對舊「志」部分大加繁削,則不足為訓,故史料價值比《舊五代史》要略遜一籌。平心而論,兩部《五代史》各有短長,可以互為補充,都是研究五代十國歷史的重要著作,不應偏廢。所以,《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謂:「二書繁簡,各有體裁,學識兼資,難於偏廢。」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價:《新五代史》,宋歐陽修撰,本名新五代史記,世稱五代史者,省其文也。唐以後所修諸史惟是書為私撰,故當時未上於朝、修歿之後始詔取其書,付國子監開雕,遂至今列為正史。「大致褒貶祖《春秋》,故義例謹嚴;敘述祖《史記》,故文章高簡,而事實則不甚經意……然則薛史如左氏之紀事,本末賅具而斷制多疏,歐史如公谷之發例,褒貶分明而傳聞多謬……修之文章冠冕有宋,此書一筆一削尤具深心,其有神於風教者甚大。」陳師錫五代史記序也肯定了《新五代史》的學術價值與社會價值,認為歐陽修「春秋筆法」的褒貶義例是司馬遷、班固以來第一人,序雲:「五代距今百有餘年,故老遣俗,往往垂絕,無能道說者,史官秉筆之士,或文釆不足以耀無窮,道學不足以繼述依,來者無所考焉。惟廬陵歐陽公,慨然以自任,蓋潛心累年而後成書,其事迹實錄,詳於舊記,而褒貶義例,仰師《春秋》,由遷、固而來,未之有也。

二.編纂《集古錄》,成為金石學鼻祖

歐陽修晚年自號「六一居士」,他在《醉翁亭記》一文中說「吾《集古錄》一千卷,藏書一萬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常置酒一壺,吾老於其間,是為六一」。《集古錄》一千卷是歐陽修重要的金石考古專著,歐陽修因為編繁了與歷史學密切相關的《集古錄》一書,而成為金石學鼻祖、著名的歷史考古學家。在劉敞等人的幫助下,歐陽修編纂了金石學名著《集古錄》10卷。劉敞,字原父,臨江軍新喻(原江西新余市,今樟樹市黃土崗鎮)人,北宋史學家、經學家、散文家、金石學家,世稱公是先生,著有《公是集》54卷。嘉佑三年(1058),劉敞以翰林侍讀學士充任永興軍路(今西安市)安撫使兼知永興軍府事,將發掘所得的古器物,悉數購買收藏,分類整理,著錄研究,同時,為歐陽修描摹、拓印、考訂古器銘文,或贈送古器物,幫助歐陽修「考按其事」,如與殷、周史研究極有關係的毛伯敦、龔伯彝、伯庶父敦、韓成鼎等古器物都是劉敞贈給歐陽修的。對此,歐陽修十分感激。他在《前漢二器》跋中說:「余所集錄既博而為日滋久,求之亦勞,得於人者較多,而最後成余者原父也。」在《敦篋銘》跋中又說:「余家《集古錄》,自周武王以來皆有者,多得於原父也。」在《毛伯古敦銘》跋中說:「嘉祐中,原父以翰林侍讀學士出為永興軍路安撫使,其治在長安。原父博學好古,多藏古奇器物,能讀古文銘識,考知其人事迹,而長安秦漢故都,時時發掘所得,原父悉購而藏之。以予方集錄古文,故每有所得,必模其銘文以見遺。此敦,原父得其蓋於扶風,而有此銘,原父為孝按其事。

《集古錄》是我國保存至今的第一部金石學名著,這得益於周必大刻印《歐陽文忠公集》。周必大認為,一代文宗歐陽修,其文集遍行海內,惜無善本,以前刻印的諸本《六一居士集》「訛舛大甚」,有的「以意輕改,殆至訛謬不可讀」,有的「卷鐵叢脞,略無統紀」。他「私竊病之,久欲訂正」。紹熙二年(1191)春,周必大和郡人孫謙益、丁朝佐、胡柯,舊客曾三異等人遍搜舊本,旁采先賢文集,互加編校,且編寫年譜。同時,選派喻輯、胡彥等刻工數十人,重新刻印《六一居士集》。慶元二年(1196)夏,刻成《歐陽文忠公集》153卷,附錄5卷,刋之家熟。此書編次、體例,「本出必大」。周必大不顧年邁體弱,孜孜於刻書工作。他「率同志者朱黃手校如老書生」,「蓋逐一字皆經眼,每一篇必經手」,由於編定精審,「遂為善本」。周必大之子周綸又以所得歐陽修傳家本(即歐陽修之子歐陽棐所編次本),囑曾三異校正,「益完善無遺恨矣」。從此,「周必大刻本」成了中國古代書籍史上有名的「家刻本」,歷代都被奉為私家刻書的典範。歐陽修文集本身就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其中的蘇軾序、宋史本傳、蘇撤撰神道碑、韓琦撰墓志銘、蘇軾、王安石祭歐陽修文,以及歐陽修為別人撰寫的神道碑、墓志銘、祭文等,都是重要的史料。《集古錄》這部金石學專著也賴以保存至今,成為考古研究的重要參考書籍,而劉敞編纂的(先秦古器記》卻鐵失不存了。

《集古錄》有重要的史料價值。歐陽修編纂《集古錄》一書千卷,又手寫題跋十卷,「古今巨觀也。」歐陽修精於文字學,所題一筆一畫,毫無懈意,精工極致,不僅保存了大量文物真跡,而且為歷史研究提供了原始資料依據。在《集古錄》中,

《集古錄》中,有解釋不清楚的古器物銘文,歐陽修予以書錄保存,「以待博學君子。」歐陽修寫道:毛伯敦、龔伯葬、伯庶父敦,「三器銘文,皆完可識,具列於左。」保存至後世辨認研究。漢郎中鄭固碑,在《集古錄跋尾》中也有記載,儘管「其中數語今多漫滅不見也」。但是,其史料價值不可泯滅,歷久不衰。

歐陽修集古題踐的宗旨就是金石證史。說:「予所集錄古文與史傳多

異」「余所集錄,與史傳不同者多。其功過難以碑礙為正者,銘志所稱,有褒有諱,疑其不實。至於世系、子孫、官封、名字,無情增損,故每據碑以正史。」「余於集錄正前史之闕者,多矣」「因並載夫可與史傳正其闕謬者,以傳後學,底益於多聞。」《集古錄》中有很多考訂史實之處。有關於名字的,如《唐書》載孔穎達字仲達,而唐于志寧所撰《唐孔穎達碑》則雲字沖遠,「可以正史傳之謬」。有關於年齡的,如史書上說張九齡壽六十八,而唐長慶三年立的《唐張九齡碑》雲六十三。有關於仕履的,史載:「張說卒,(張九齡)召為秘書少監、集賢院學士、知院事。」碑雲「副知」,到後來作相遷中書令始雲「知院事」。歐陽修以為,「而至於年壽、官爵,其子孫宜不謬,當以碑為是也。」歐陽修《集古錄》一書的金石證史價值不容忽視,與其瑰麗的文采異曲同工。所以,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史學家顧炎武說:「余自少時,即好訪求古人金石之文,而猶不甚解。及讀歐陽公(集古錄》,乃知其事多與史書相證明,可以闡幽表微,補闕正誤,不但詞翰之工而已。」

歐陽修是石鼓文發現後的第一個質疑者(卷一(石鼓文》),後世疑石鼓文者所持論據多為歐陽修說法之拓展。歐陽修率先提出「石刻於秦」的年代問題。歐陽修提出「石刻於秦」說後,經過南宋鄭樵提倡,至近人馬衡撰寫《石鼓文為秦刻石考》一文,遂成為定論,其後更有唐蘭先生和郭沫若繼續考證,其說直至不可動搖。關於秦系石刻《詛楚文》的年代,熙寧三年(1070),歐陽修疑《詛楚文》為楚懷王時刻石,後來又修正此說,以為在頃襄王時。在歐陽修之後,董道、王厚之、王柏等人也有關於《詛楚文》年代問題的考證,但不出歐陽修所謂「非懷王則頃襄王」的說法。到了現代,經唐蘭先生和郭沫若等的進一步考證,其年代為楚懷王時已成定論。

三、合編《崇文總目》,成為目錄學家

1034年至1041年,北宋歐陽修、王堯臣、王沫等合作編製三館(昭文館、史館、集賢館)及別貯禁中秘閣藏書目錄。太平興國三年(978),於三館左側新建崇文院。端拱元年(988),詔分三館之書萬餘卷別為書庫,名曰秘閣,以別貯禁中之書籍,與三館合稱四館。景祐元年(1034),以三館及秘閣所藏圖書或謬濫不全,命翰林學士張觀,知制誥李淑、宋祁等看詳,定其存廢。訛謬者刪去,差漏者補寫。因詔翰林學士王堯臣、史館檢討王沫、館閣校勘歐陽修等校正條目,討論撰次,定著30669卷。分類編目,總成66卷。按四部分為45類,計經部9類、史部13類、子部20類、集部3類。史部特設「目錄」類,第一次立「道書類」「釋書類」於子部中。慶曆元年(1041年)書成進呈,宋神宗因三館(昭文館、史館、集賢館)新修崇文書院,故賜名《崇文總目》。後因崇文院改為秘書省,徽宗時,《崇文總目》改名《秘書總目》。然自南宋以來,諸書援引,仍謂之《崇文總目》。著錄經籍3445部。每類有敘,每書有釋,是中國較早的解題書目,起到「覽錄而知旨,觀目而悉詞」的作用。某些類別如「文史」「醫書」「釋書」等,以後長期成為官私目錄著作的定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均繼承和效法了《崇文總目》的編製體例。

《崇文總目》是北宋前期國家藏書目錄,是我國現存最古的一部官修目錄,是古代目錄學巨著,與明代楊士奇等編製的《文淵閣書目》相媲美,具有重要的文獻目錄價值。五代戰亂,圖書嚴重散失。《崇文總目》保存了大量書籍篇目,每部書均有提要,首列書名、次卷數,又次為撰著人或注釋者姓名、年代,宮銜,最後考證是書存缺情況,兼敘書本流傳源流,所記甚為詳備,各類皆有序文,述其大義。原書已佚,清代寨修《四庫全書》時,據天一間藏不完整的抄本、《永樂大典》引文及歐陽修文集輯為12卷。後來錢東垣、錢侗、金錫也、秦鑒等進一步排釋,編成5卷、補遺1卷。現有《中國歷代書目叢刊》本傳世。

四庫館臣云:「今觀其書,載籍浩繁,抵悟誠所難保,然數千年著作之目總匯於斯,百世而下藉以驗存佚、辨真贗、核同異,固不失為冊府之驪淵、藝林之玉圃也。」《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二書均錄存了《崇文總目》,《永樂大典》又從二書采引,使書目得以保存,雖然「無所增益,已不能復睹其全,然蒐輯排比,尚可得十之三四,是亦較勝於無矣」。後朱彝尊從范欽天一閣藏本抄寫《崇文總目》,又以《居士集》《文獻通考》加以補正,因此,《崇文總目》一書的文獻目錄價值應該肯定和利用。

四、創編《歐陽氏圖譜》成為譜學之宗

歐陽修既是政治家、文學家、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也是譜牒學家。他很重視家譜的編寫,因創編《歐陽氏譜圖》,而成為譜學之宗。歐陽修編寫的《歐陽氏譜圖》,與蘇洵所編的蘇氏族譜,被稱作歐、蘇二體,是中國私家修譜的先例和範本,家譜中有譜序、譜例、世系圖、世系錄、先世考辨等體例,成為後代家譜的基本定式。元明以後的家譜的譜例,在此基礎上有所補充發展,增加了諧論、像贊、族規、家訓、恩蔭錄、五服圖、字輩排行、人物傳記、文書契據、藝文著述等,形成一套成規。歐陽宗族的族譜,從歐陽修編《歐陽氏諧圖》以後,雖有數十種族譜、家譜、通譜及續修的譜系著作,但都是在《歐陽氏諧圖》所定譜例的基礎上繼承和發展的。歐陽修所編的《歐陽氏圖諧》梳理了歐陽氏源流。在譜序中,他記述了歐陽氏得姓於無疆的一個兒子蹄被封為歐陽亭侯。歐陽亭在湖州烏程歐余山之陽,以後子孫便以歐陽為氏。漢有為涿郡太守者,子孫便北遷,一支居青州千乘,一支居冀州之渤海。千乘八世博士絕後,以後歐陽一族便以渤海為系統下傳,直到歐陽修這一系統。他主要記述了吉州廬陵縣的歐陽宗族,並且指出:晉以後天下大亂,歐陽氏諸族,有歐陽舉、歐陽純、歐陽跡等,都帶領其族南遷,散居于丹陽(今河南沈丘縣)、吳郡(今浙江省湖州市)、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而歐陽質這一系居於長沙臨湘。前面三支都不顯名於世,傳承無聞。歐陽質這一系從歐陽景達以後,逐步彰顯。

家之有譜,猶國之有史。家譜可補國史之缺。歐陽修所編的《歐陽氏圖譜》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歐陽氏圖譜》不僅考證了歷史記載上沒有的人及其配偶,而且收集了魏司空崔林、南宋太保王弘齊、南宋太尉王儉、南梁御史中丞王僧孺、南梁尚書兵部馬將臣、賈貴等人為歐陽氏舊族譜寫的序,這些譜序。保存了許多關於家族乃至國家的歷史資料。

歐陽修所編的《歐陽氏圖譜》提出了許多修譜原則。一是「斷自可見之

世」。即世系較遠的應疏略,近的要詳細。二是玄孫以後另為一世。按照中國古代禮法五服制度為標準,譜系的原則,是由高祖、祖、父、子、孫、重孫、玄孫七世為一系,或五世為一系。玄孫以後另為一世。三是各譜要互見。一般五世以後,可以各支系另寫家譜。各支族的家譜既各自獨成體系,又互相銜接,綜合起來,既可以記載本族縱向的深遠歷史,又能夠反映本族橫向的發展狀況。四是列出世系圖表,表後附傳,繪製先祖圖像。歐陽修用《史記》「表」的方式表現世系。將本族名人圖像刻印入譜,並加像贊,以傳永久。在圖表之後,附寫名人傳記,彰顯生平事迹。五是考辨先世,收錄前代族譜序言。新譜對舊譜記載不準確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應進行考證,以求更加精確。各譜除修譜人的總序以外,一般都將前代族譜中的序言,逐一收錄,以展示族譜修撰的過程和沿革。六是不收外姓,族表記錄。為了防止逆倫亂宗,收養的男子不得入譜,即使有也須註明。譜中人員,受到皇家表彰的文書,當時名人對譜中人物領揚的詩文,均要照錄。族譜中要記載勤儉持家,遵紀守法,不偷不搶,勵志上進,樂善好施等族規族訓,本族子弟必須遵守,嚴重違犯族規者不得入諧。這些修譜原則,至今仍有借鑒意義,不僅有譜牌學價值,而且有歷史學價值。

羅大經在《鶴林玉露》一書中說:「江西自歐陽氏以古文起於廬陵,送為一代冠冕。」明代李賢說:「宋朝名儒鉅公多矣,而好古博雅無如歐陽公焉。」可以這樣說,歐陽修不僅是文壇宗師,也是史學大師,他的文學、史學,金有學乃至譜牒學成就影響了中國文壇、史學、考古學及譜牒學領域,其有崇高的歷史地位,需要進一步傳承和創新。我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鄧廣銘先生將自錄學作為治史入門的「四把鑰匙」(職官制度、歷史地理、年代學,目錄學)之一,由此可見,歐陽修等人合編的《崇文總目》一書,是歷史研究尤其是中國古代史研究的一把鑰匙,在歷史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歐陽修還有「不沒其實,論辨正統;天人相分,反對祥瑞;整傷道德,標舉名節」等豐富的史學思想,以及「以易解史」風格和疑古辨偽精神。

感謝您抽出·來閱讀此文

請在右下角留言

留言格式

填寫姓名——填寫字輩

來自哪裡——行業介紹

聯繫方式——尋根問祖

祝福

歐陽家族,子子孫孫,代代英賢。

歐陽家族,五穀豐登,百業興旺。

歐陽家族,百族協和,四海鷹揚。

歐陽家族,建此偉業,雄立東方。

歐陽家族,歷馬揚鞭,精誠團結。

歐陽家族,承繼我祖,百世綿延。

歐陽家族,縱觀全球,和平發展。

投稿/諮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歐陽氏文化傳媒 的精彩文章:

TAG:歐陽氏文化傳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