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梁啟超說他是第一完人,朱熹說他是「禍國妖人」

梁啟超說他是第一完人,朱熹說他是「禍國妖人」

梁啟超說他是第一完人,朱熹說他是「禍國妖人」

文/麥大人

01


王家有兒初長成

起源於隋唐的科舉考試,可謂一考定終身,它讓很多寒門子弟實現了階層跨越,是自魏晉士族門閥後相對公平的官員選拔機制。

而狀元、榜眼、探花,更是考生們趨之若鶩追逐的目標。高中狀元的人,也並非都是真才實學者,絕大多數人都淹沒在後世的故紙堆里,不過總有例外。

如唐代大才子元稹就是狀元郎,為後人留下了「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這樣的千古情詩。

北宋的蘇東坡、王安石等他們的考試成績都是一流水準,卻意外地與狀元身份擦肩而過。蘇軾的故事想必大家都清楚,因老師歐陽修避嫌,把蘇子的文章當成學生曾鞏的,蘇東坡沒拿狀元真有幾分委屈。

不過王安石同學沒得到狀元郎,一點都不委屈,因為這是他自找的,還有這樣的人啊?

這就得從王安石的個人經歷說起。

王安石出生在江西臨川,自小聰明伶俐,博覽群書,過目不忘,鄰居們都誇他腦袋瓜靈,他爹聽了,自然喜上眉梢。

有一年秋天,正下著毛毛雨,老爹穿著薄衣,把兒子叫到跟前說:

安石啊,大家都說你聰明,我不信。如果我坐在屋裡,你能叫得我站到院子里去挨雨淋,才算你真聰明。

梁啟超說他是第一完人,朱熹說他是「禍國妖人」

小王同學知道父親在考自己,略微沉吟了一下說:「爹,你要是站到院子里,我就能把你請到屋裡來,你信不信?」

他爹連聲說著「不信」,就走到院子里去了。過了一炷香時間,老爹等的不耐煩了,催他怎麼還不開始?

王安石說:「爹,這不是叫你站到院子里挨雨淋了嗎?」

他爹這才恍然大悟,這小子偷換概念的本事還真有兩下子,於是父子倆都哈哈大笑起來。

待年紀稍長,他就跟著老爹逛游四方,飽覽大好河山,這一路不僅增長了見識,體察了民情,也對底層社會有了初步認識。

重視第一手資料的收集,這成為他一生的習慣。

02


一句話丟了狀元

1042年,王安石22歲,他來到帝都汴梁參加科舉考試,住宿在城東的舅父家。

路過東門時,見到馬員外家招親選婿,門樓懸掛一隻大彩燈,上聯寫道:


「玉帝行兵,風槍雨箭,雷旗傘鼓,天作證。」

王安石不禁拍手稱好:「好對呀好對!」只見旁邊老者說,幾個月過去,至今無人對出,公子既然說好,還請賜教,說著就進去稟報了。

王安石想到明天還要考試,擔心影響休息,就徑直到舅舅家去了。

既是大才子出身,他在考場上發揮極好,下筆成文。考官大人見他才華出眾,就指著廳前的飛龍旗令他答對:「龍王設宴,月燭星燈,山食海酒,地為媒。」

梁啟超說他是第一完人,朱熹說他是「禍國妖人」

王安石靈機一閃,想到昨天看到的上聯,直接出口成章。考官大人更是喜不自禁,於是擬定王安石第一,王珪第二,韓絳第三,都是後世名人。未進入「三甲」的楊寘,排名第四。

王安石几乎中了狀元,也就是他最終沒中,因為決定權在皇帝手裡。

宋仁宗拿到他的考卷,也是連勝讚歎,當他看到文章中出現的四個字「孺子其朋」時,頓時傻眼了。

原來,「孺子其朋」,典出於《尚書》,這是周公對周成王說的一句話。原意是你這年輕的小孩啊,今後和群臣要像朋友一樣融洽相處。

周公是成王的叔父,作為長輩對晚輩的告誡,理所當然。

但王安石以一個年輕士子的口氣,對一個做了20多年的君王這樣說,確實不成體統,難怪惹得皇帝不高興,後果還很嚴重。

眼看煮熟的鴨子飛了,王安石的狀元自然成了泡影。而第二、第三名都是屬於在職幹部參加考試,按規定不可以取為狀元,所以就把第一名和第四名做了對調。

這個名叫楊寘的考生,稀里糊塗做了狀元,而楊寘在參加殿試之前已經連中了解元和會元,對這次的狀元也是志在必得,不過他遇到了王安石。

由於哥哥楊察是當朝宰相晏殊的女婿,他通過內部消息得知自己是第四名,還破口大罵不知道是哪個臭小子奪了我的狀元。

如此一來,楊寘就成為了歷史上少有的獨中三元之人。後來由於母親病逝,楊寘也一病不起,年僅30歲,可謂英年早逝,令人噓噓。

王安石丟了狀元,卻一點都沒放在心上,生性豁達的他並不計較眼前的得失,可見他是一個胸懷大志的人。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這邊他對出了馬員外家的對子,深得小姐芳心,選定良辰吉日,兩人喜結連理,作為秦晉之好。

王安石高中進士,又喜得佳人,可謂雙喜臨門。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人生好不愜意。

03


只做地方官,不當京城吏

王安石從小就樹立遠大志向,以報國為己任。但他初入官場時,卻並不「上進」,我擦,這不像他的作風嘛!

這王同學還真是一個奇葩,一般人誰不是擠破頭地往中央調,而他倒好,主動放棄留京名額,甘心做一名地方小吏。

他先後在揚州、鄞縣、舒州等地做縣令之類的基層公務員。且每處一呆就是三五年,興修水利、集資辦學,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尤其在鄞縣,他把這裡變成日後改革的試驗場。本著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的原則,他很注重收集各種數據,做第一手資料,分析背後的成因。

在此期間,由於政績突出,朝中宰相向皇帝舉薦王安石入京,都被他婉言謝絕。

之後數人輪番轟炸,連歐陽修也出馬了,舉薦他做諫官,他以老母年高,弟妹當嫁,家中人口眾多為由推辭。

歐陽修也不甘示弱,你既然嫌待遇不好,那就提高你的俸祿,讓你無後顧之憂,這樣總可以了吧。

王安石心想老是拒絕,也不是個事,就做了群牧判官。

有人納悶了,這人是不是腦子有毛病啊,換做一般人早就屁顛屁顛地走馬上任了,而他倒好,去首都做官感覺像發配戍邊一樣。

要說他傻,能考中狀元的人豈是一般人可以做到,那就只有一個解釋,他是故意為之。

梁啟超說他是第一完人,朱熹說他是「禍國妖人」

沒錯,王安石不去京城做官,他有自己的打算。

他覺得在地方上才可以更好地體察民情,了解各項政策的落實情況;也只有當地方一把手,才有足夠的決策權來打破常規,銳意進取,把自己的理想付諸行動。

在鄞縣任職時,王安石就曾嘗試施行公糧借貸。也就是在青黃不接之時,把朝廷的糧食借出去給農戶救急,等到秋收後再付息還糧。

這樣子不僅解決了老百姓溫飽難題,陳糧得以進入市場流通,還增加了地方財政,真是一石三鳥之計。

《登飛來峰》


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三十歲這年,王安石任職期滿後回老家探親,途徑杭州時寫下此詩。此時的他正值壯年,抱負不凡,正好借登飛來峰一抒胸臆,表達寬闊情懷,可看作實行新法的前奏。

後面兩句與蘇軾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一脈相承。表現技法極為相似,極具哲理性,抒發了他不畏姦邪的勇氣和決心。

04


思想超前的改革家

1058年,王安石進京述職,向仁宗皇帝上了一封萬言書,詳細闡明自己的革新理念,以及十多年來在地方上的實踐主張。

內容梗概是:當今社會,國家積貧積弱,外似強大,實則內部虛空,經濟凋敝,社會風氣敗壞,國防實力羸弱。

解決之道在於,裁減機構,效法先人推進人事制度改革,加強軍備建設等。

但沒想到,晚年的仁宗並未採納。

皇帝雖不理會,王安石卻以敢言而名動京城,朝中士大夫以結交他為幸事。經過屢次舉薦,不好推辭,他才以接受編修《起居注》。

五年後,仁宗駕崩,英宗繼位。而遠在江寧的母親也不幸謝世,王安石回家守喪。英宗在位很短,期間多次下詔讓王安石進京,但都被他以守孝為由拒絕。

三年後,神宗上台,這是一位勵精圖治的有為明君。之前就仰慕王安石的大名,經老師舉薦,下旨召王安石入京,共商治國議題。

一個是20歲的年輕皇帝,一個是40多歲的政治明星,兩人志趣相投,註定會弄出些水花來。

梁啟超說他是第一完人,朱熹說他是「禍國妖人」

△宋神宗

這年春節,在一片萬象更新的氣氛中,詩人心情明快,充滿著對未來變革的期許和遐想。

《元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養兵千日,用在一朝,二十多年的付出,如今總算等到了開花結果之時。此時,王安石不會預料到,他接下來的變法將會遇到怎樣的阻力。

照例,在變法之前,得先成立自己的一套人馬,還有有執法、護法隊伍來保證變法的順利進行。

參照一千多年前的商鞅變法,王安石被任命為參知政事(副宰相),提升呂惠卿、章惇、蔡確等人職位。

於是,歷史上有名的「熙寧變法」徐徐展開,青苗法、保甲法、免役法等自上而下向全國推廣……

毋庸置疑,改革的初衷都是好的,而也只有強權之臣,才能肩負起改革的重任。

但任何改革,都會觸犯當權者的既得利益,舊勢力必然以各種理由出來搗亂,他們才不管這對國家有多大好處。

所以,改革者和反對者的利益悖論,一直是個千年難題,無法根除。

05


所用非人,功敗垂成

王安石和司馬光,原本是很要好的一對朋友,卻因為變法,兩人意見相左,勢同水火。變法前夕,司馬光曾三次寫信給王安石,列舉新法弊端,恢復舊制。

圍繞著他們兩人而形成的鬥爭,也拉開了北宋王朝「新舊黨爭」的序幕。

黨爭歷來是帝國的禍端,大唐中期,以牛僧孺和李德裕為首的「牛李黨爭」,耗盡了帝國元氣,加速了唐王朝的衰敗。

反對的人有哪些?

有些人是為反對而反對,你沒聽錯,的確有這種人。他們把白的說成黑的,盤算的是個人利益,而非國家安危。

比如,新法里有一個叫「市易法」,可以為國家財政帶來巨大創收,減輕百姓負擔。

司馬大人卻說,朝廷若是只想著增加財政收入,那就是小人投機取巧,就算國家有了錢那也是丟臉,所以必須廢。簡直是歪理邪說,持這類反對意見的不在少數。

英明的神宗也不傻,他看出這其中的緣由,司馬光遂辭職,隱居在洛陽。主持編撰了400萬字的煌煌巨制《資治通鑒》,此書成為與太史公《史記》齊名的歷史巨著,這是後話。

也有如蘇軾者,覺得王安石變革太過激烈,如暴風驟雨一般,他仗義執言,建議溫和手段,如此反對聲浪會小很多。

諫官們更是紛紛跳出來,彈劾王安石,「大奸似忠,禍國殃民」,還言之鑿鑿地為其羅列了「十大罪狀」等。

熙寧七年春,天下大旱,民不聊生,災民流離失所。反對派找到理由了,說這是變法不利的徵兆,以致天怒人怨,不得不察啊。

梁啟超說他是第一完人,朱熹說他是「禍國妖人」

△王安石和司馬光

面對種種流言蜚語和明槍暗箭,倔強如牛的王安石不為所動,他還說出了那句振聾發聵的宣言:


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簡單來說,對自然界的災異不必畏懼,對前人制定的法規制度不應盲目效法,對流言蜚語無需顧慮,這充分體現了一位改革家無所畏懼的決心。

在他看來,沉珂要猛葯治,亂世得用重典。

但神宗皇帝就不一樣了,面對天天在他耳邊聒噪的聲音,多少會受些影響。尤其是科技不那麼發達的封建社會,洪澇旱災還無法解釋清楚,只能怪罪於德行不好,受上天懲戒。

如果因為變法而丟了天下,那變法就站不住腳,沒有意義了。作為君臨天下的皇帝,皇權穩固永遠視作第一位,其他都是次要的。

另外,太皇太后、高太后向神宗哭訴「王安石亂天下」,不得已的神宗只好求饒,罷了王安石的宰相職務。

王安石回到江寧,過了半年的田園生活。好在變法的相關政策依然在有條不紊地推進,但隊伍內部卻出現了分裂。

為了爭權奪利,王安石一手提拔的呂惠卿獨掌大權後,趁機陷害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國,同時不忘給曾經的舊主身上潑髒水,十足的小人。

次年二月,王安石再次拜相。返京途中,路過鎮江瓜州渡口,心情複雜的他寫下了那首千古名篇《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此次回來,他大有時過境遷之感。與神宗皇帝的君臣關係,好像也有些生分,已不像從前那樣默契。如此,支持力度大打折扣,很多變法很難繼續推行。

屋漏偏遭連夜雨,大兒子王雱也因病去世,王安石陷入極度的悲痛之中。

頓時覺得一片心灰意冷,復相不到兩年的他辭去相位一職,那傾注了一生的變法大業,也像失去掌舵的航船,在汪洋里漫無目的的飄蕩……

王安石終於明白,有些事情不是努力了就能成功的。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努力過後,不留遺憾就好。

06


繁華過後,歸於平淡

王安石罷相後退居金陵,拋下所有,他鐘情于山水之間,一切歸於平靜。心境也有了很多的變化,這又引起了詩風的變化,創作了大量的山水閑適詩。

之後的十餘年,主要居住在白塘,這裡距金陵城東7里,相隔紫金山也是7里,所謂半途之處,故將居室命名為半山園,並自號半山老人。

他的作品可分為前後兩部分,1076年之前為前期,罷相之後為後期。

他不再醉心於激情恣肆的敘事詩,也寫一些清新質樸的詠物詩,如那首膾炙人口的《梅花》: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梅花的高潔和雅緻,不正是作者自身的寫照么?他是孤獨的,更是高傲的,拚命努力過的人,沒有失敗一說。

《即事》


徑暖草如積,山晴花更繁。

縱橫一川水,高下數家村。

靜憩雞鳴午,荒尋犬吠昏。

歸來向人說,疑是武陵源。

這首詩主要描繪了一幅祥和閑適的田園風光,風景如畫,安靜祥和,這可以稱作是王安石寫景作品中的絕世佳作。

《漁家傲》


平岸小橋千嶂抱,柔藍一水縈花草。

茅屋數間窗窈窕。塵不到,時時自有春風掃。

午枕覺來聞語鳥,欹眠似聽朝雞早。

忽憶故人今總老。貪夢好,茫然忘了邯鄲道。

這是王安石山水詞作品中的一篇名作,寓情於景,寫景起,用情結,可謂是妙趣橫生。

梁啟超說他是第一完人,朱熹說他是「禍國妖人」

面對此情此景,故國山河,建功立業的美夢都已不再重要了。

晚年的王安石大部分生活都是平靜無波、陽光明媚的,但偶爾也會想起舊事,而金陵城的輝煌歷史,更時不時勾起那些千古興亡的思緒。

《桂枝香·金陵懷古》


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

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

歸帆去棹殘陽里,背西風、酒旗斜矗。

彩舟雲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

念往昔、繁華競逐。

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

千古憑高,對此謾嗟榮辱。

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

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

金陵龍盤虎踞,更有天塹長江,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多少王朝在這裡留下繁華舊夢,千古興亡多少事,不盡長江滾滾流。

這首詞豪縱沉鬱,堪稱為千古絕唱。它同范仲淹《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一詞不相上下,完全可以叫板蘇東坡的《赤壁懷古》,為後來詞壇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人事有代謝,往來無古今。

07


他是有名的「拗相公」,古代不通人情世故第一人

1085年,執政了18年的神宗一病不起,帶著深深的遺憾離開了這個世界。

九歲的哲宗繼位,由高太后垂簾聽政,司馬光復出為相。王安石和神宗耗盡一生心血的新法盡皆廢除。

當老王得知連那部頗得民心的「免役法」也未能倖免,心中喃喃不語。理想的幻滅就如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虛弱的殘軀像秋風裡的落葉搖曳幾下,一切都歸於靜寂。

誠然,熙寧變法失敗,原因多種多樣,天時地利人和皆有,主要還是人和方面佔多。

王安石並沒有商鞅那麼幸運,有矢志不渝的秦孝公傾囊相助。他的最大支持者,神宗偶爾也搖擺不定,其他朝堂反對者有之,變法內部掣肘者有之……

這多少與王安石的性格有關,他是出了名的「拗相公」,性格太過執拗。這為他樹敵不少,卻鮮有朋友。

梁啟超說他是第一完人,朱熹說他是「禍國妖人」

明代馮夢龍在《警世通言》中有一篇《拗相公飲恨半山堂》,文中專門解釋了這個外號的由來——因他性子執拗,佛菩薩也勸他不轉,人皆呼為「拗相公」。

另在《邵氏聞見錄》里的一則記載,可以看出他如何不通人情世故。

當初,包拯擔任開封群牧使,司馬光和王安石都是他的下屬。

有一天,包大人開了個家庭聚會,大家一起飲酒賞花。這位上司玩得盡興,少見地向王安石、司馬光等一幫下屬敬酒。

別人都喝了,只見老王一人沒喝,並數次拒絕了主人的敬酒……

執著是一把雙刃劍,有時太過執著並不是是好事,適當地學會變通,才能做成事情。

可以這麼說,王安石政治才能突出,但政治手腕嚴重不足。他的朋友圈,除了鐵哥們神宗外,沒有幾個真正靠譜的隊友,這就註定了變法的結局。

干大事者,需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為我所用,拉攏不過來的至少保持中立也好,不至於讓他們胡亂攪局。

還是那句話說得好,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只怕豬一樣的隊友。

08


千秋功過誰人說?

王安石是一個很特別的歷史人物,生前故後都飽受爭議,人們對他的評價往往出現冰火兩重天的現象。

有人說他是千古名相,也有人說他是亂臣賊子。

歷史上大家對王安石的形象並不好,說他是「一個辦了壞事,闖了大禍的人」。

南宋文人羅大經寫了一部《鶴林玉露》,書中對王安石的評價是:國家一統之業,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其裂而不複合者,秦檜之罪也。

竟然把王安石和秦檜並列為宋朝兩大罪人。

南宋大儒朱熹則說,「群奸肆虐,流毒四海。」

南宋開國之君趙構,他把北宋的滅亡之罪甩給了王安石,讓他背了一個大黑鍋。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北宋滅亡只是早晚問題,這樣說是很片面的。

梁啟超說他是第一完人,朱熹說他是「禍國妖人」

現代對他的好評主要是受梁啟超的影響,但梁啟超美化王安石,實際上是在誇自己,以突出戊戌變法的價值。


若乃於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當之矣。

意思是說從夏商周到現在,四千多年歷史中,王安石堪稱古今第一完人!

不僅在國內,王安石在國際上也很有影響力,列寧十分贊同王安石的土地國有政策,稱其為「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

麥叔覺得,既是好友又是政敵的司馬光對他的評價很中肯:


人言安石姦邪,則毀之太過;但不曉事,又執拗耳。

很多人對王安石的差評,主要是變法方面。文學家王安石,是一個被歷代讀書人頌念的大才子,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而他的私德方面更是無可挑剔,正如黃庭堅所說,余嘗熟觀其(王安石)風度,真視富貴如浮雲,不溺於財利酒色,一世之偉人也。

王安石變法本來是為了百姓好,結果卻事與願違。

林語堂先生在《蘇東坡傳》中評價王安石是個「徒有基督救世之心,而無圓通機智處人治事之術」的又一個不實際的理想主義者。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有些事總得有人去做,而王安石正好有這個能力,是歷史選擇了他,當他邁出第一步時,就已經把名利看淡。

興亡誰人定,勝衰豈無憑。擔當生前事,何計身後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