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歷史必修一夏商周的政治制度與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預習複習必備)

歷史必修一夏商周的政治制度與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預習複習必備)

原標題:歷史必修一夏商周的政治制度與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預習複習必備)


從今天開始歷史君按照課本章節內容逐一為大家講解高中課本歷史知識。


本節內容適用範圍:高一預習,高三、高二複習


再啰嗦一句,後面的考試考點,可配合知識點的加強鞏固。


全文字數:3745字

概述


從權利集中和分散的角度來看,是這麼一個發展過程:


首先是貴族政治時代,這一時期即地方貴族與中央王室聯合執政,王室為最大貴族而已,這一政治制度貫穿奴隸制社會與封建社會形成之初,秦朝建立後隨著分封制的廢除而走向消亡。


然後是豪門世家時代,自漢代始,雖然其不像昔日貴族一般,有著封地,能行國中之國,但由於其社會背景下受過教育之人基本上皆為世家之後,所以基本上壟斷了官員的選拔,這一模式延續至南北朝時期,隨著科舉制的推行走向沒落,隋唐時期是其最後的興盛時刻。


再來是士大夫政治,這是科舉制度最興盛的時代,也是我國邁入徹底的中央集權之前的最後一個集體決策模式,此狀況的典型時期是宋明兩代。


最後是絕對的中央集權時代,即清代,此模式下,皇帝是否勤勉直接決定國家是否能正常運行,清皇帝相比前代較為勤勉,正是因為如此。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概述


1.


(1)夏朝的建立

(2)商朝的興衰


(3)武王伐紂和周朝的強盛


(4)國人暴動和西周滅亡


2.夏、商、西周的社會經濟


此考點在複習時要注意歸納青銅時代的特徵以及夏、商、西周經濟發展的特點。


(1)農業和畜牧業


(2)青銅鑄造為代表的手工業


(3)商業交通和城市


3.春秋戰國紛爭和民族融合


(1)諸侯爭霸和兼并戰爭

(2)民族融合


4.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經濟和社會變革


(1)農業、手工業、商業和城市


(2)土地所有制的變遷


(3)春秋戰國時期的改革和變法


政治制度


一、夏朝始創王位世襲等制度


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國第一個王朝──夏朝,禹自己也轉化為夏國王。我國開始有了早期的國家政治制度。禹死啟繼,自此王位世襲制代替了原始社會時期的禪讓制。王位世襲制的確立,是我國原始社會過渡到奴隸社會的重要標誌。從此進入了「天下為家」的時代。


2、主要內容


商朝的行政管理制度比夏朝有了進一步發展,表現在:

(1)繼續沿用夏朝的王位世襲制,國王統率大小官員治理國家。


(2)中央:設有參與商王決策的相、卿士,負責祭祀占卜記錄王朝大事的卜、祝、史,執掌軍權的師等。


(3)地方:封侯、伯。他們既是臣服於商朝的方國首領,也是商朝的高官,定期向商王納貢,並奉命征伐。


3、影響:


夏商早期的政治制度對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的影響。


二、西周的分封制


1、背景及目的


公元前1046年,周朝建立後,為了進行有效的統治,實行分封制。周武王時期進行大分封,周公東征後進行了更大規模的分封。


2.主要內容和影響


(1)主要內容:一是周王把一定土地和人民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貴族,讓他們建立諸侯國,拱衛王室;二是被封的諸侯國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諸侯有為周天子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和朝覲述職的義務;三是受封諸侯在自己的封疆內,又對卿大夫實行再分封。

(2)影響:西周通過分封諸侯,開拓了邊遠地區,鞏固了奴隸主貴族的統治,成為了一個延續數百年的強盛國家。


3.分封制的破壞


(1)原因: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諸侯具有很大的獨立性。一些諸侯國勢力日益強大,到西周后期,王權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壞。


(2)表現:春秋時期的楚王問鼎,是諸侯國對分封制的公開挑戰,春秋戰國時期,大國兼并小國,同姓國也彼此爭戰,周天子無法控制;戰國末年,周王室大部分土地被秦國吞併,完全失去分封大權。


三、西周的宗法制(★★★)


1、含義


宗法制由原始社會的父系家長制直接演變而來,它是用規定宗族內嫡庶系統的辦法,來確立和鞏固父系家長在本宗族內的地位,以保證王權的穩定。宗法制是西周一項重要的政治制度,與分封制密切相關。


2.宗法制的特點(★)


(1) 宗法制的最大特點是嫡長子繼承製。


①嫡長子繼承,其餘子分封。

②構成了「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的等級制度。


③天子、諸侯、卿大夫、士構成統治階級,士以下的平民和奴隸是被統治階級。


(2)嫡長子與分封下去的眾子有雙重關係,在親緣上是兄弟關係,在政治上又是君臣關係。


3.影響


宗法制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防止貴族之間因為權力的繼承問題發生紛爭,維護貴族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與團結。宗法製成為我國數千年來封建統治者享受特權的憑藉,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分封制與宗法制的區別與聯繫


(1)區別


①目的不同:分封制的目的是為了有效地統治遼闊的疆域;宗法制的目的是為了保證權力繼承的規範有序,保證王權的穩定。


②內容不同:分封制下,周武王將子弟和功臣分封於各地,建立諸侯國,諸侯在封國內享有世襲統治權,對周天子定期朝貢並提供軍賦和力役,重要的諸侯國有燕、魯、宋等。宗法制是按照血緣宗族關係分配政治權力,維護政治聯繫的制度,其核心內容是嫡長子繼承製,即嫡長子繼承父親的宗主地位,為大宗,庶子進行分封,為小宗。


③作用不同:分封制通過分封諸侯以加強中央和地方的政治聯繫,進而強化對地方的統治,有利於穩定當時的政治秩序;宗法制形成了森嚴的宗法等級,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強化了王權,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④結果不同:分封制下,由於諸侯國具有相對的獨立性,隨著經濟的發展和邊疆的開發,諸侯國之間出現了強國兼并弱國的形勢,使周天子的權威逐漸削弱,分封制逐漸瓦解;而宗法制在以後的封建社會仍是統治者享受特權的依據,宗法觀念和宗法傳統在封建社會繼續傳承,到今天在民間還有影響。


(2)聯繫


西周的宗法制與分封制互為表裡,相輔相成,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體現。周天子世代以嫡長子世襲相傳,其他諸子由周天子分封到各地,成為一方的諸侯。在各諸侯領地內,除諸侯由嫡長子繼承外,還再分封其餘各子為卿大夫,卿大夫再依次分封。如此層層分封,形成了森嚴的等級制度。可見,以嫡長子繼承製為核心的宗法制是分封制的核心和紐帶。


常見考點考法


分封制和宗法制對以後的王朝和當今的社會都產生了深遠影響。本節內容出題點特別多,尤其是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內容和特點;出題形式多樣,選擇題、探究題居多。高考命題一般以當代的社會現象為切入點,要求考生認識這些現象與早期政治制度的關係。


常見誤區提醒


嫡長子繼承製:理解這一概念注意兩個要素,一是「嫡」,二是「長子」,是否是「嫡」是由母親決定的,正房所生為「嫡」,「嫡」子中「長子」為大


總結升華


王位世襲制、等級森嚴的分封制和血緣關係維繫的宗法制構成了中國早期(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首先為大家解釋一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這個名詞


1、概念: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包含專制主義和中央集權兩個概念。專制主義,是就中央的的決策方式而言的,具體說就是皇帝個人專斷獨裁,集國家最高權力於一身,從決策至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權力都具有獨斷性和隨意性;中央集權這是針對地方分權而言,其特點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上沒有獨立性,必須嚴格服從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於中央政府。這是我國封建社會基本的政治制度。


(1)專制主義:是與民主政體相對立的概念,指一個人或少數幾個人獨裁的政權組織形式,體現在帝位終身制和皇位世襲制上,其主要特徵是皇帝個人的專斷獨裁,集國家最高權力於一身,從決策到行使軍政財政大權都具有獨斷性和隨意性。


(2)中央集權:是相對於地方分權而言的,其特點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經濟、軍事方面沒有獨立性,必須嚴格服從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於中央。


(3)二者之間的聯繫:①地方和中央都必須服從皇帝一人。


②專制主義皇權加強時,往往是中央集權比較有效時,專制主義皇權削弱時,往往也是中央集權不力時。


2、實行原因:


(1)經濟根源:維護封建經濟基礎的需要。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生產力提高導致舊的生產關係解體,秦國商鞅變法確立了封建經濟的統治地位,這種經濟的特點便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封建的個體的小農經濟。這一政治制度的出現是由封建的經濟基礎決定的,因為封建的自然經濟具有分散性,要求有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權,維護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的安定,以保證小農經濟的生產和再生產;。這種封建的生產方式決定了中央集權制的建立。


(2)政治根源:鞏固、維護國家統一的需要。秦吸取周無子在諸侯割據局面下無能力的教訓,在統一全國後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以消除地方割據勢力,維護國家統一。新興的地主階級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權制度來鞏固其統治地位,維護其政治、經濟利益,保護其土地所有制度

(3)理論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論基礎。秦自商鞅變法後,一直以法家思想為統治思想。韓非子總結諸子百家學說,創造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權的政治理論,為秦始皇創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奠定理論基礎。


3、基本內容:


(1)皇帝制;(2)中央行使制度;(3)地方行政制度,其核心是集一切權力於皇帝。


4、特點:


(1)皇權至上原則;


(2)帝位終身制和皇位世襲制;


(3)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


(4)皇帝從決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等獨斷權力;


(5)宣揚「君權神授」;


(6)思想文化的專制統治。


5、基本矛盾:


兩大矛盾:在中國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加強的過程中始終伴隨著兩大基本矛盾,即中央政府與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君權與相權的矛盾。


皇權加強,相權削弱;中央權力加強,地方勢力削弱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加強的基本趨勢。還有第三個趨勢是對人們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強。


6、發展演變:


(1)萌芽(戰國):商鞅建立縣制,百官服,從君主法令的封建官僚制度建立。


(2)確立(秦朝):一整套封建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的建立。(確立皇權的至高無上的皇帝制,中央三公九卿的官制,地方推行郡縣制)。


(3)鞏固(西漢):①漢景帝「削藩」平定七國三亂。②漢武帝頒布「推恩令」削奪王侯爵位,解決王國問題。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加強思想專制,鞏固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4)完善(隋唐):①三省六部制,三省長官相當於宰相,相互牽制和制約,避免宰相的專權,又一定程度上牽制君主專制,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進一步完善。


②科舉制,使門第不高的有才能的人參加到政權中來,擴大了統治階級的基礎。


(5)加強(北宋):採取「杯酒釋兵權」將地方的行政、軍事、財政權力收歸中央,防止了地方割據局面的出現,加強了中央集權。


(6)發展(元朝):在中央設中書省,是全國最高行政機構,保證了中央統一政令的實行。在地方設「行省」實行行省制度,對後也影響深遠。


(7)強化衰落(明清):明朝廢丞相,形成君主獨裁的局面,在地方廢行省,設三司,進一步削弱地方勢力,還遍設廠衛特務機構,實行八股取士,這是專制主義強化的突出表現。清朝沿用明制,後增設軍機處,大興文字獄,使君權空前加強,形成極端的君主專制統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達到頂峰。


7、歷史作用:


(1)積極作用:


① 利於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鞏固和發展,利於維護祖國統一與領土完整。


② 能有效地組織人力、物力和財力從事大規模的生產活動和經濟建設,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


③ 在統一的環境下,利於各民族的融合,利於各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


(2)消極作用:


① 皇權專制極易形成暴政、腐敗現象,是阻礙歷史發展的因素。


② 在思想上表現為獨尊一家,箝制了思想。


③ 在封建社會末期,阻礙了新興的資本主義生產關係萌芽的發展。


題例: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皇帝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在各地設官職以掌管兵、刑、錢、谷等事,並依靠地主、紳士作為全部封建統治的基礎。 ——《毛澤東選集》


材料二  君主政體的原則總的來說就是輕視人、蔑視人、使人不成其為人……君主政體、專制制度和暴政……是同一概念的不同說法……哪裡君主制的原則是天經地義的,哪裡就根本沒有人了……專制制度必然具有獸性,並且和人性是不相容的。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材料三  始皇為人,天性剛戾自用,起諸侯,並天下,意得欲從,以為自古莫及己。專任獄吏,獄吏得親幸。博士雖七十人,特備員弗用。丞相諸大臣皆受成事,倚辯於上。上樂以刑殺為威,天下畏罪持祿,莫敢盡忠。上不聞過而日驕,下懾伏謾欺以取容。……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於上,上至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史記·秦始皇本紀》


請回答:


(1)閱讀材料一,概括毛澤東所敘述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特徵,試以秦始皇舉措加以論證之。


(2)據材料二、三,結合秦朝史實,說明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弊端。


答案:


(1)政治上,確定至高無上的皇帝制度,中央官制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機構的郡縣制。經濟上,實行並保護土地私有制,維護地主階級的根本利益。


(2)這種制度具有獨斷性和絕對性,秦始皇依靠手中絕對權力以採用嚴刑酷法的方式控制人民,徭役、賦稅繁重,加強思想控制,實行愚民政策,使人民不堪重負,這種制度帶有濃厚的「人治」色彩,往往會因皇帝的才識和品質的好壞發生大的起伏變化。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背景:


從諸侯爭霸到秦朝統一


1.背景


(1)西周滅亡,周平王遷都洛邑,建立東周。


(2)春秋時期,周天子大權旁落,宗法制、分封制破壞,諸侯國之間相互征戰。


(3)戰國時期,強大的諸侯紛紛稱「王」,對本國進行政治、軍事改革或變法,力圖通過兼并戰爭統一天下。


(4)人民經受長期分裂和混戰後,也渴望統一。


(5)秦國經過商鞅變法,政治、經濟、軍事實力日益強大。


2.過程


(1)秦國先後滅掉韓、趙、魏、楚、燕、齊六國。


(2)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陽。


秦能統一中國的原因


(1)結束諸侯割據局面,完成封建國家的統一,是春秋戰國以來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①由於生產力的提高,社會經濟的發展,使各地聯繫加強,這為統一提供了物質條件。


②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大多廢除了分封制而實行郡縣制,局部實行了中央集權制,從而為大一統的封建國家奠定了政治基礎。


③各民族間聯繫日益加強,以華夏族為中心,形成相當鞏固的民族共同體。


④廣大勞動人民渴望統一。


⑤長期的爭霸戰爭,形成了局部統一。


(2)從秦國來說,具有完成統一的實力


①秦國社會改革比較徹底,建立了比較鞏固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②秦國新興地主力量強大,經濟發展迅速,軍隊戰鬥力強。


③秦國實行了遠交近攻等正確策略。


④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


至高無上的皇權和中央官制


1.皇帝制度


(1)「始皇帝」的由來:秦王嬴政認為自己德高三皇,功過五帝,合稱「皇帝」,自稱「始皇帝」。從此,「皇帝」成為中國古代最高統治者的稱謂,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2)權力:皇帝總攬全國的政治、經濟、軍事等一切大權。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員都由皇帝任免。軍隊調動以虎符為憑,虎符由皇帝控制、發給。


(3)特徵:皇位世襲,皇權至上。這是中國封建專制制度的重要特徵。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1)主要官職


①丞相,為百官之首,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


②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並負責監察百官。


③太尉,負責管理全國軍務。


④諸卿分別掌管著國家的各項具體事務,是中央政府的職能部門。


(2)特點


①秦朝中央的主要官職,在地位、職責和權利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牽制,軍政大權掌握在皇帝手中。


②軍政大事的決策,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諸卿進行朝議,最後由皇帝裁決。


(3)影響:


利:主要官職在地位、職責和權力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牽制。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君主專制下重大事情的決策失誤。


弊:因皇權過大,易形成君主專制獨裁,缺乏對皇帝的監督與制約的機制。


3.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隨著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縣制度的設立,標誌著封建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①隨著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秦朝國力日益增強。形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


②秦統一後,採取的一系列措施,有利於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對祖國疆域的初步奠定、鞏固國家的統一和中華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


③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專制統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開創性,它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積極作用:


1使秦實力增強,通過戰爭擴大疆域,形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成為當時世界大國。


2使秦能一實行各種鞏固統一的措施。


3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得到加強和完善。


消極作用:依靠皇帝的專制權威,加強對人民的壓榨,造成階級矛盾迅速激化。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形成的原因、內容和特點:


(1)原因


①經濟上,由封建的經濟基礎決定的,封建經濟的分散性,要求有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權,維護國家統一、社會安定,保證生產發展。


②政治上,封建地主階級也需要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權保護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鎮壓農民的反抗。


③思想上,法家「集權」理論的影響。


(2)基本內容:包括至高無上的皇帝制度、中央集權的三公制度和地方機構的郡縣制度。


(3)特點


①皇權的至高無上;帝位終身制和皇位世襲制。


②皇帝直接任免各級官吏;皇帝從決策到行使權力具有獨斷性和隨意性。


③皇權藉助於神權來鞏固和加強;以文化專制來鞏固政治專制。


④中央和地方、君權和相權的矛盾伴隨於中央集權制度。


郡縣制的全面推行


1.由來


(1)郡縣制度是春秋戰國時期以來逐步形成的地方行政制度。


(2)春秋時期,一些諸侯國在新兼并的地區設郡縣。


(3)秦統一後,秦始皇採納李斯的建議,在全國範圍內推行郡縣制。


2.內容


(1)行政區劃


①秦始皇把全國分為36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一郡之內又分若干縣。


②縣以下設鄉、里等基層行政機構。


(2)官僚機構


①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長官,對上承受中央命令,對下督責所屬各縣。郡守定期向丞相彙報工作。


②縣的長官稱縣令或縣長,主要任務是治理民眾,管理財政、司法、獄訟和兵役。


③郡守和縣令、縣長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3.影響


(1)秦朝通過郡縣制,實現了對地方政權直接有效的控制,把全國的每個地方、每戶人家都納入國家政治體制中。


(2)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權制度,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加強和完善。


郡縣制與分封制的比較


(1)分封制是與宗法制相聯繫的,是以血緣關係為基礎的;郡縣制是在國家大一統的條件下實行的,是按地域劃分的。


(2)分封的諸侯王位世襲,並擁有封地;郡縣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調遷,官位概不世襲,官吏只有俸祿沒有封地。


(3)諸侯國具有很強的地方獨立性,容易發展為割據勢力;郡縣制的全面推行,削弱了地方的獨立性,對中央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和管理,鞏固國家的統一,促進社會經濟與文化的發展,都起了重大作用。


正確理解秦朝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


1.內涵


(1)專制主義是指中央的決策方式,體現在帝位終身制和皇位世襲制上,其主要特徵是皇帝個人的專斷獨裁,集國家最高權力於一身,從決策到行使軍政財政大權都具有獨斷性和隨意性。君主專制解決的是君主個人專權與大臣民主集中的矛盾,也是君主與大臣的權力分配問題。君主專制雖然有利於中央政權的穩定,但容易造成君主的獨斷專行,使國家的興衰成敗維繫於君主個人品質的優劣。同時,權力的過度集中,更容易導致朝中百官、王公貴戚爭權奪利。


(2)中央集權是相對於地方分權而言的,其特點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經濟、軍事方面沒有獨立性,必須嚴格服從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於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中央集權制解決的是中央政權與地方政權的關係,相對分封制來說,具有很大的進步性。它的加強,使地方的權力逐漸縮小,避免了頻繁的地方叛亂或分裂活動,有利於國家的穩定,是社會發展進步的表現。


(3)專制與集權二者之間的聯繫:地方和中央都必須服從皇帝一人;專制主義皇權加強時,往往是中央集權比較有效時,專制主義皇權削弱時,往往也是中央集權不力時。要注意的是實行中央集權制並不意味著只能實行君主專制,也可以不是君主專制政體,如當今世界許多國家在處理中央與地方的關係時,大都採用中央集權制。一般情況下,實行君主專制政體的國家,都實行中央集權制,在封建社會尤其明顯;而實行中央集權制的國家,也以君主專制政體為主,在古代尤為如此。隨著社會發展,君主專制逐漸淡出了歷史的舞台,並逐漸演變成為其他政體,如君主立憲制。


2.內容


(1)採用「皇帝」稱號,創建皇帝獨尊、皇權至上、皇位世襲的皇帝制度,皇權成為封建國家的主宰和權力中心;


(2)在全國範圍內推行郡縣制,從而奠定了中央集權制度的基礎;


(3)從中央政權機構的三公九卿到地方郡縣官吏,建立了一整套官僚體系。


3.本質:君主專制,即封建專制主義統治。


4.特點:皇帝通過直接任免中央和地方的官吏而掌握了人事大權。


5.意義:


(1)對秦朝:①有利於國家的統一,對祖國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華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


②有利於封建經濟的發展;


③建立了地主階級對廣大勞動人民的專制統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處境的惡化。


(2)對後世:①秦朝創建的中央集權專制統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開創性,它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加強與完善。


註:本文所有圖片來自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


▍來源:高中歷史


▍編輯:何老師


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京師雲測 的精彩文章:

TAG:京師雲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