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漸行漸遠的紅高粱

漸行漸遠的紅高粱

在浮躁的城裡生活久了,人就容易心生倦意。最好的化解藥方就是回鄉下老家。在老家,或佇立於田間地頭、看看莊稼生長的模樣,或逗留於城壕溝壑、回眸一下滄海桑田的歲月,想不出還有什麼比這更舒心美好的了。

這次回家,讓我有了意外的驚喜。這天下著綿綿細雨,我在鄰居家門前的花壇里看到了一簇長勢茂盛的紅高粱,它的枝桿粗壯、葉片蔥蘢、顆粒圓潤、嬌羞而立,獨放異彩。看見久違的紅高粱,我像見到兒時的朋友一樣既激動又興奮,竟然有些手舞足蹈:「饀食,我見到饀食了!」』

這一叢紅高粱,勾起了我淡淡的鄉愁,把我帶進那個有些朦朧、有些遙遠的年代。

在那個貧困而飢餓的年代裡,農村真苦、農民真累。無休無止、辛辛苦苦的勞作,卻換來的仍然是飢腸轆轆、挨凍受餓。那個時候,土地坑窪不平、需要平整,水利不暢不通,需要興修,加之自然災害頻發,特別是旱災猛如虎,烈日下的大地近乎龜裂,像奄奄一息的孩童張開的口,急切盼望雨露的滋潤與撫慰。連年的小麥、玉米欠收,使許多農戶吃了上頓愁下頓,一片簫條荒涼的景象。

農民們經受著飢餓的煎熬。好在天無絕人之路,在自然災難面前,莊稼漢們總是堅強的樂觀的聰穎的,他們像熱愛自己的生命一樣呵護著土地,並發揮聰明才智,在貧瘠的土地上尋找和發掘著生機。他們堅信「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的樸素哲學,小麥旱死枯萎了,再種玉米或者高粱,只要有一線生的希望,就要勤奮耕耘,永不放棄。

於是,高粱成了「救命稻草」。它是五穀之一,在西岐一帶人們叫它「饀食」,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和強大的抗逆能力,生命力極強且產量高、無論是肥田薄地,還是乾旱澇災,它都能頑強地存活下來,並且以豐碩的果實來回報為它付出辛苦汗水的人們。

一到春天,冰河解凍、萬物復甦,冬眠的大地在沉睡中蘇醒了。一年之計在於春,農民們脫去身上厚重的棉衣,臉上洋溢著自信和豪情,開始了一年的春耕勞作,深翻的大地瀰漫著泥土的芬芳和氤氳。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肥田是用來種小麥、玉米等主要農作物的,大家便選擇了坡坎地、陰溝里、官墳旁、閑散地等瘠薄田地來種植紅高粱,保證土地不閑置、不荒廢。經過一番艱苦細緻地澆灌、鋤草、施肥、鬆土、保墒、打葯等複雜工序後,才能確保高粱茁壯成長。到了七八月份,是紅高粱最曼妙最成熟的大美季節,一枝枝、一簇簇、一壟壟紅高粱,呈現的紅、黃、白的花蕾或顆粒,奼紫嫣紅、五彩繽紛,把個肥田沃土點綴得煞是可愛。

我們村裡的高粱地,沒有像莫言筆下的紅高粱一樣,演繹出那麼多浪漫而多情的故事來,也沒有像九兒一樣釀製出醇香宜人的高粱酒來,更沒有發生在高粱地里與日本兵血戰的壯烈來,因而顯得有些平淡和恬靜。儘管貧窮困擾著鄉下人,但並沒有阻礙青年男女對愛的渴望,相反,他們的愛情如同野火一樣熊熊燃燒著,在高粱地里也演繹出不少柔情和恣意來,因而使那時的高粱地披上了神秘的面紗。

高粱紅了,是我們這些頑童們最開心的時候。生產隊為了提高土地的使用率,在禾苗間套種了西瓜、梨瓜、洋柿子等,惹得我們胃口大開、饞涎欲滴。一旦放學,我們便三個一團、四個一夥,提著籓籠、手拿鐵鏟兒,表面上是給豬拔刺芥,實際上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肚裡打著偷吃香貨的小九九。鑽進高粱地,我們就偽裝起來,以高粱桿作掩護,採取聲東擊西的方法,偷幾個西瓜或梨瓜,便狼呑虎咽起來。正在務瓜的瓜爺發現了,便一路窮追不捨,但還是沒有逮住我們,瓜爺氣得又哭又叫,他在心疼公家的東西被糟踏了,而我們卻幸災樂禍地笑了起來。直到現在,想起兒時那種「偷」的感覺來,就格外地愜意和舒心。

高粱地里,是野兔棲息的最佳場所,也是它們經常出沒的地方。一到高粱齊腰高的時候,我們幾個頑童就不安分起來,結伴而來,潛伏在高粱地里,一旦野兔出現,便及時鎖定目標,或用土塊砸、或用籠子捕,或篩子罩,用盡了各種辦法。逮住獵物後,便塗上一層泥巴,再架起篝火來進行燒烤。當時,我們正是長身體要營養的時候,一聞見肉香便口水直流,免不了飽餐一頓,然後帶著勝利的微笑,就順利凱旋了。這種原始的野味,成為我們兒時唯一能享用的美饌佳肴,至今還記憶猶新,歷歷在目。

一度時期,「四害」肆虐橫行,麻雀(西岐人叫蝑蝑)成群結隊,紛踏而至,幾乎一夜之間,沉甸甸的高粱就被洗劫一空。莊稼漢們一看自己的勞動果實被無情掠奪了,就義憤填膺,氣不打一處來,使出渾身解數來消滅害蟲。生產隊在高粱地里搭起了庵子,安排專人嚴加看守,使用高粱桿等器物驅趕鳥類;智者還用木條鐵絲等材料組裝成假人,高高聳立在高粱地里,頭戴草帽、手持搖桿,藉助風力驅趕,使害蟲望而生畏。但這些招數卻收效甚微,生產隊只好組成特別行動小分隊嚴防死守、集中殲滅,下毒藥、彈弓打、篩子扣、絲網捕,辦法應有盡有,充分顯示了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那時,我們這些孩童也紛紛參與到「吆蝑蝑」的行列之中,覺得新鮮好奇刺激,像玩遊戲捉迷藏一樣過癮上勁,其樂無窮。在那個年代,年幼懵懂的我們,對於大人們為什麼這樣做,卻茫然不知。

鄉親們汗水摔成八瓣地干,卻並沒有換來五穀豐登、碩果累累,能吃上小麥面做的白饃饃、白皮面似乎成為當時的一種奢望。但旱災的持續發酵,使得小麥、玉米顆粒非常乾癟,收成少得可憐,只能眼巴巴地用高粱面來充饑,特別是每年的二三月份,正是糧食青黃不接,人們胃口大開的困月之時,高粱面就彌足珍貴。一則,高粱面可以打發日子、填飽肚子,二則高粱桿粉碎後還能夠飼養牲畜,把個耕牛喂得肥肥壯壯,土地才能深耕。那時,家靠溝河邊的村子,由於水利條件方便、基本上旱澇保收,還能經常分享到小麥白面帶來的愉悅,咥個白蒸饃、鍋盔加辣子什麼的。遠離溝河的只有用高粱做餄餎面、烙餅子、打攪團,變著花樣改善調劑伙食。殷實人家的糧也不寬裕,他們便把小麥面和高粱面夾雜在一起食用,出現了裹裹面、金夾銀饅頭、花捲屈連等食品,可謂五花八門,這不能不說是飲食文化的奇葩,也是舌尖上的創舉。

在那個飢不擇食的歲月里,高粱功不可沒,它畢竟滋養了一代代人活了下來。但高粱並非完美無暇,不象小麥一樣圓潤爽口,也不象玉米一樣醇香甘甜,它的粉質糙口、營養低劣,使人口感不佳、難以下咽、味同嚼焟。那時候,高粱面吃多了,便出現了面色臘黃、四肢乏力、頭暈目眩等營養不良綜合症,更有甚者,有人因消化不好、腸道不暢引發便秘,時常蹲廁時間過長,憋得臉色彤紅,硬是拉不下來,空放幾個響屁了事。

那是一個「人定勝天」、激情燃燒的時代,鄉親們具有愚公移山、精衛填海的意志和狀態,在西岐大地上創造了不少人間奇蹟。經過鍥而不捨地努力,坑窪不平的土地平整了,坦坦蕩蕩、一望無垠;久旱乾枯的田地被北乾渠、支幹渠涌動的水滋潤得水水靈靈,一派生機;新打的機井水泵轟鳴、晝夜不停,在田間噴涌著瀅潔剔透的浪花。加之天公作美,風調雨順,農民的光景一年比一年好了。從那時起,小麥、玉米便佔據了農作物的主導地位,高粱漸行漸遠。

俏也不爭春的紅高粱隨著時光交替、歲月蹉跎,已經完成了它的使命,隨風飄零而去,但人間萬物,草木一秋,它畢竟清新怡人過、也芬芳燦爛過,留下的是那一代人的無法抺去的記憶,是深深紮根在土壤里一道紅色的風景線。

作者簡介:老彤,本名傅彤,岐山縣青化鄉焦六村人,現居西安。

網聚岐山人,共品岐山味!

邀您關注,歡迎賜稿!

關於岐山的圖文信息皆可投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愛我岐山 的精彩文章:

岐山人曾經的「三轉一響」

TAG:愛我岐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