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魏徵屢屢犯上,唐太宗就是不殺他,他究竟有何「尚方寶劍」?(圖)

魏徵屢屢犯上,唐太宗就是不殺他,他究竟有何「尚方寶劍」?(圖)

原標題:魏徵屢屢犯上,唐太宗就是不殺他,他究竟有何「尚方寶劍」?(圖)



在李世民的朝堂上,有一個人是因屢屢犯上直諫而名垂青史的,他就是魏徵。魏徵一生給李世民提意見無數,甚至包括嬪妃越禮、太子越禮這樣的事,別人都不敢進諫的,他也敢直言進諫,有幾次甚至還惹怒了太宗,險遭殺身之禍。別人都懂得明哲保身,為什麼他會如此「膽大妄為」,屢屢犯上呢?

魏徵以性格剛直、才識超卓、敢於犯顏直諫而成為我國歷史上有名的諫臣。作為唐太宗的重要輔佐,他一生進諫200多次。他每次進諫都是有話就說,從來不隱瞞自己的真實想法,有時候因言辭太過激烈惹怒太宗,他也神色自若,決不動搖。可以說,魏徵不僅有自己的想法,而且敢於犯上直諫的勇氣也十分可嘉。不過,我們都知道,在封建社會,皇帝是萬人之上的君主,他掌握著其他人的生死大權,誰要是惹他不高興必定是死路一條,魏徵怎麼就有那麼大的膽量,一點都不怕死呢?


其實,這一方面是由他的性格所致,他生性耿直,即使在皇帝面前也會據理力爭,從不委曲求全。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他相信李世民是一代明君,不會因為他直諫而殺他。


為了治理好國家,李世民一生最是愛才。在李世民還未當上皇帝之前,魏徵本是給當時的太子李建成效力的謀臣,在太子與李世民發生衝突時,他還曾勸說其「先發制人」。「玄武門政變」之後,李世民不僅沒有責怪魏徵,還任其為諫官,並經常引入內廷,詢問政事。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出李世民作為一個政治家的氣度和智慧,他能不計前嫌重用魏徵,就說明還是很賞識他的,也說明在個人恩怨和社稷利益上,李世民更傾向於社稷利益,這並非每個人都能做到,有著這份氣度的李世民,當上皇帝後也是難得的明君,他又怎麼會因為魏徵直諫而殺他呢?魏徵自己就曾說過:「陛下導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龍鱗、觸忌諱也?」由此可見,魏徵是否敢直諫,很大程度上是取決於李世民的態度,有李世民這麼一位愛才的君主,魏徵當然不會擔心自己因為言語有失而喪命了。


不過,愛聽好話是人的天性,是忠言就難免逆耳,何況魏徵進言不注意場合,也不會給李世民留面子,時間久了,聽慣了溜須拍馬之言的太宗也開始對他反感起來,特別是貞觀六年的一次。

貞觀六年,群臣都請求太宗去泰山封禪。所謂封禪,是帝王拜祭天地的一種大典。又由於泰山是五嶽之首,所以封禪大典都在泰山舉行。在唐朝之前,僅有秦始皇、漢武帝,還有東漢的光武帝等才敢舉行封禪大典,因為泰山封禪既是太平盛世的象徵,也是帝王功業鼎盛的標誌,並不是每一位皇帝都有資格舉行這項盛大的儀式。群臣提出如此要求,就是對太宗功業的肯定,他心裡自然很高興,也希望成為歷史上第四位去泰山封禪的皇帝。然而,這時候魏徵又出來反對了,並提出了有力的反對意見,太宗雖然也同意他的說法,但心裡還是有點不情願,不久,正逢中原數州暴發了洪水,群臣從此不再提封禪之事,而太宗對魏徵的不滿也開始日益加深。


之後,魏徵又因為一件小事惹怒了太宗,下朝後,太宗憤憤地自語道:「總有一天我要殺了這個鄉巴佬。」這話剛好被長孫皇后聽見了,問他要殺誰,太宗如實相告。皇后聽了,立刻換上鳳冠霞帔前來向太宗道賀,太宗不解,長孫皇后遂說道:「臣妾聽說,君王英明,臣子必定正直;魏徵之所以敢直諫,說明陛下很英明,臣妾就是為這個道賀的!」


太宗本就沒想真的要殺魏徵,僅僅只是想發泄一下情緒,聽到皇后這麼一說,馬上就把不愉快全都拋到了九霄雲外。


即使魏徵惹得自己不高興了,李世民也沒有利用身份上的便利來公報私仇,且連皇后都為他說情,試問歷史上哪位大臣能有如此大的魅力呢?可見,魏徵的直諫,雖然難聽點,但是他確實是以國家社稷的利益作為出發點來考慮的,甚至為了維護國家的利益而不惜得罪最高統治者,這樣的人不僅是忠臣,而且是良臣,聰明的李世民當然能看出這一點。因此,他才對魏徵格外容忍,而魏徵也就有了足夠的底氣和膽量來和他據理力爭。


更多閱讀見《這個唐朝太有意思了》(1-4卷),噹噹網、京東網滿100減30,淘寶4折包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裁縫 的精彩文章:

淡定,這裡是三國:關羽千里走單騎,竟然是因為曹操搶了他的女人
盜墓性醜聞:唐玄宗寵妃屍遭遇盜墓者「性變態」 (圖)

TAG:文裁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