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書法名家名帖選——《書古人六詩》
歷代書法名家名帖選——《書古人六詩》
明泰昌元年(1620年),神宗駕崩,朱常洛即位,是為光宗。光宗即位,啟用董其昌為太常少卿,掌國子司業。期間,奉命修《神宗實錄》。天啟五年(1625年),董被任命為南京禮部尚書,在任一年,退隱。
崇禎五年(1632年)。崇禎繼位以後,勵精圖治,二年(1629年),魏忠賢死,政局開始澄清。董其昌「起故官,掌詹事府事」,時年七十七歲。六年(1633年),朝中周延儒遭溫體仁排擠,離開內閣,溫體仁在魏忠賢餘孽的鼓動下,掀起黨爭,排斥東林,七年(1634年),董其昌又乞求致仕。
崇禎九年九月二十八日戌時(1636年10月26日) ,董其昌在松江寓所逝世,享年八十二歲。(是日距董其昌知交好友袁可立三周年祭日十二天)後來葬於吳縣(今屬江蘇)漁洋灣董氏墳塋。清順治元年(1644年),南京南明福王政權以董其昌書畫成就與元人趙孟頫相類,授予董其昌與趙孟俯相同的謚號「文敏」,後人因此把他稱作「董文敏」。
董其昌的書法,吸收古人書法的精華,但不在筆跡上刻意模仿,兼有「顏骨趙姿」之美。
董其昌的書法成就也很高,董的書法以行草書造詣最高,他對自己的楷書,特別是小楷也相當自負。董其昌雖處於趙孟頫、文徵明書法盛行的時代,但他的書法並沒有一味受這兩位書法大師的左右。他的書法綜合了晉、唐、宋、元各家的書風,自成一體,其書風飄逸空靈,風華自足。筆畫園勁秀逸,平淡古樸。用筆精到,始終保持正鋒,少有偃筆、拙滯之筆;在章法上,字與字、行與行之間,分行布局,疏朗勻稱,力追古法。用墨也非常講究,枯濕濃淡,盡得其妙。書法至董其昌,可以說是集古法之大成,「六體」和「八法」在他手下無所不精,在當時已「名聞外國,尺素短札,流布人間,爭購寶之。」(《明史·文苑傳》)。一直到清代中期,康熙、乾隆都以董的書為宗法,備加推崇、偏愛,甚而親臨手摹董書,常列於座右,晨夕觀賞。康熙曾為他的墨跡題過一長段跋語加以讚美:「華亭董其昌書法,天姿迥異。其高秀圓潤之致,流行於褚墨間,非諸家所能及也。每於若不經意處,丰神獨絕,如清風飄拂,微雲卷舒,頗得天然之趣。嘗觀其結構字體,皆源於晉人。蓋其生平多臨《閣帖》,於《蘭亭》《聖教》,能得其運腕之法,而轉筆處古勁藏鋒,似拙實巧。……顏真卿、蘇軾、米芾以雄奇峭拔擅能,而要底皆出於晉人。趙孟頫尤規模二王。其昌淵源合一,故摹諸子輒得其意,而秀潤之氣,獨時見本色。草書亦縱橫排宕有致,朕甚心賞。其用墨之妙,濃淡相間,更為絕。臨摹最多,每謂天姿功力俱優,良不易也。」據說,康熙還親自臨寫董書,致使董書得以風靡一時,出現了滿朝皆學董書的熱潮。一時追逐功名的士子幾乎都以董書為求仕捷徑。在康熙、雍正之際,他的書法影響之深,是其他書法家無法比擬的。
※歷代書法名家名帖選——《桔頌帖》
※歷代書法名家名帖選——《前有尊酒行》
TAG:自家講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