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庄學本:84年前考察都江堰,留下這樣的印象!

庄學本:84年前考察都江堰,留下這樣的印象!

好山好水好空氣……在大美都江堰,遇見一切美好~~

一直以來,都江堰都以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優美的自然環境,吸引著各界名家前來,小編也為小夥伴們搜羅了一些名家筆下的都江堰。

今天這篇,節選自現代著名人文地理學家、攝影家莊學本所寫的《灌縣景象》

1

到達灌縣

民國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四日的早晨,我們在向灌縣進發的征途中,發現前面一排山巒,頂上有白色的氣體,隱隱地在朝曦中浮漾。楊喇嘛說:「昨晚山上下了雪,白色的就是積雪吶!」我心中覺得很奇怪,此地與成都相距不過一百二十里,氣候已懸殊若此,感覺到造物的奇妙。隔了兩小時以後,太陽升得很高,這個疑團,馬上打破,山上的白色,隨著陽光漸漸地飛散,原來是浮雲而不是積雪。

整日地望著山走,走,走,走跛了,山還是那樣高,俗諺說「望了山走,走跛了腳」,古人經驗之談,到此方才領略到個中況味了。索囊仁清和戴喇嘛生怕走跛了腳,各人多雇了一輛「濟公車」。但是他們的車子,反不如我和楊喇嘛步行的輕快。

下午二時,我們進了那個崔巍的「雄鎮江都」的城樓——灌縣,四周襯著高山的青峰,更顯出它傲兀的雄姿。入城第一個感覺,就是葯氣觸鼻的葯棧,和奇形怪狀的山貨店,鱗次櫛比的排列在大街的兩邊,似乎在替新客施介紹:灌縣是山貨出口的總匯。

到城裡的先決問題是住宿,在街上找了幾家客店,大多是和茶園連在一起,既臟且黑,否則是騾馬滿庭,尿糞盈室。索囊仁清在南門外找到了一個廟宇——伏龍觀,就問「香火」定下一間臨江的房間。窗外的山水,太嫵媚了,令人俗慮全消。

安頓好行李以後,太陽已在萬山中消沒。就和索囊仁清到街上去進晚餐。此地有半明不亮的電燈,燈光之下有穿麻布衣束腰的土人,在街上徜徉的很多,我分辨不出他們是戎是羌,只有隨著俗稱,認他們為「蠻子」。因為第一次和異族人會面,覺得很有趣味去注意到他們的行動。最後才感到自己的錯誤,他們何嘗是「蠻子」,是異族?不過是隔離較遠的鄉下兄弟而已。

索囊仁清在街上認出了許多山中的熟人,操著他們的戎語問答。在飯店中他又指出一個在座的土人,是卓克基土司的「頭人」,於是他為我介紹。那個頭人恭而有禮,在談話中他說他是負著土司的使命,到成都去公幹的,數天以後,就要回山,我們以為還有後會之期,所以談的格外高興。他是個能操著不純粹官話(四川話)的戎人。有許多不達意的語言,由索囊仁清替他譯出,分別時,他吃的一碗面,我替他會了鈔,他向我深深地作了幾個揖。

我們從成都到灌縣,整整地走了三天,好久沒有走路的腳底已經擦成了幾個大水泡,我就用紙捻點了火,慢慢用煙將腳底的水泡熏干。這是我在五年前企圖步行全國時得來的經驗。如果你不用煙熏干而加以刺破,那你明天走路定要發生劇烈的刺痛而難以舉步。楊喇嘛的腳上,和我同樣的生了幾個水泡,他的療法:用一根針穿上一段線,線在燈油里浸了一下,點上火,針引線在水泡上戮過,線上的火熄了,水泡也就好了。這種療法叫做「打油火」,比我的療法快得多。但是看到他們那樣的辣手,又怯於去嘗試。

02

被波浪吞沒的人們

我們寄寓的伏龍觀,地在灌縣南門外,是塊清雅幽靜的場所。前面有一排蓊鬱的老樹,幾所樓閣。此地現已闢為公園,即「離堆公園」。遊客往來很多,尤其每日夕陽西下時,樹蔭底下總有兩三百名茶客圍坐著品茗,納涼,清談,觀賞湖光山色。他們真是享樂主義者,任他匪禍怎樣猖獗,田賦怎樣預征,和國難怎樣嚴重,而每天的茶總是要喝地。

離堆恰當我們宿舍底下的一個兀突的小阜,三面都是滾滾洪流,傳說堆底下以前有孽龍為患,大水難治,所以後來建造了一所伏龍觀把孽龍鎮伏了。大禹也曾在這裡導江治水,立下一塊「岣嶁碑」,碑共四塊,每塊五英尺九寸高,一英尺八寸闊,字體盤曲,近於蝌蚪,碑面對著山中出來的岷江急流。據說,這塊碑也是一件治水的寶,從前每逢碑石倒塌,就要發生水災,幾乎屢試不爽。現在碑後面還刻著鄧錫侯的告示,說明此碑的奇蹟,並且要大家來保護他。離堆底下有段堅硬的石柱,天然生成如吸水的象鼻一般,所以叫做「象鼻子」(編者註:毀於1947年夏的一場洪水)。水到此地就作怒吼,跳躍到一丈多高。

有一天早上,我正在寫日記,索囊仁清在窗口急呼著快來!我連忙趕過去,只見對面山坳中衝出來一片木排,發狂一般,直向我們的樓下撞來,排上前後有十幾個人拚命地把著櫓板。僅在一瞬間,木排的前段已衝過了樓下的石堆,而後段的排尾橫在象鼻子一碰,跳躍的急流,就無情地將排尾吞沒了。排上的人,都落在水裡,只看見幾個人頭,很迅速被白浪卷了下去。牆角攔住視線,以後的險象,就不能再看見了。

「好了,木排已經平安地過去了,如果木排的前段觸著象鼻子,則整個的木排被打翻或打散,那時排上的工人全無生望了。此地是最危險的地方!」事後索囊仁清這樣告訴我。

3

川西的生命線——都江堰

離堆底下的那條「都江堰」,是川西盆地的一道生命線,四川被尊為「天府之國」也就是因為這道大堰調節水利的得宜。本來岷江發源在岷山主峰羊膊巔,因為地勢高低相差極大,所以水勢就傾瀉而下,同時又納「小姓溝」、「黑水」、「什谷河」的水,更見奔騰浩瀚,每秒鐘有十公尺以上的速率。山中的大石多磨成細小的卵塊,急流衝出山口,經過了這條都江堰的調節,將一般萬馬奔騰的急流,剖分為內江外江,流勢就平穩了許多。內江在離堆的右面,南流經崇寧、成都、華陽等縣,外江則經崇慶、新津等縣,兩江在彭山縣相互匯合,直瀉至宜賓,而入長江。沿途迂迴曲折,支渠縱橫,給予川西十四縣的水利,灌溉了四百餘萬畝的農田。

都江堰是一條數十丈的石堤,橫叉在離堆的前面。攔住了岷江的急流。中間開著一道門戶,外江的水就是從這條門戶中飛奔出去。石堤都是用河底中的鵝卵石,填在長竹籠中一段一段,像築路一樣地鋪出去。另外用三節木段札成三腳架——榪槎——支撐在中流。如猛虎一般的急流,竟被它馴服了。堰的築法雖然簡單,但用散亂的沙石,團結成強固的物體,抵禦兇猛的暴力,這也是千百年來的經驗辦法。據歷史上說,這種治水法的發明者,是秦國蜀守李冰,幫他治水的有文翁和他的兒子二郎。在他沒有發明這種方法以前,岷江的洪水時常像野獸一般蹂躪川西。李冰的治水,並沒有神話中所傳的神怪,他的要訣只有「淘灘作堰」,利用水流衝出的亂石,作為團結的堤堰,因地制宜而已。

年來長江黃河的水患,甚為猖獗,政府動用了無數的金錢,還沒治好。此地設有水利專局,專門治理這個嚴重的問題。我曾經去訪問過局中的知事周郁如先生,知道每年修建堤堰的費用要兩萬多元,由各縣攤派。做竹籠的竹枝有三十九萬多竿,也由各地分擔。每年山中衝出的石子有兩萬噸。治水方法還是將李冰所傳的舊法,略加改良。內外二江的水往往不能平均,如內江的水過多時,即將外江堰口開放得大些,外江的水嫌大時,則將堰口縮小一些,這個樞機全操在水利局的手中。去年因為山洪暴發,都江堰也被沖毀了,現在正在趕修中。

4

從灌縣到汶川

我們在二十七日早晨決定了入山之行,便僱到了將回山的四個羌民作我們的行李背夫。因為灌縣以上的山路,崎嶇難行,任何車輛,都不能行動一步。

中午,一隊漢、戎、羌三種民族組成的旅行隊,踏上了灌松的山路,出了西門,行到山的拐角處,灌縣的城市就消滅了。西門底下有一所茅棚,四面放著一群馱茶的草地馬,這裡是「鳳棲窩」,那座茅棚是灌縣指定的娼寮。灌縣的人稱為「糞箕窩」,形容它的污濁。

二王廟就在大路旁邊,崇墉的殿宇,高踞在山腰,廟宇的四周,多是茂密的樹林,前面正對著它的是偉績都江堰,岷江終年地在它們面前奔流。我因為要瞻仰這兩位父子(李冰與二郎)治水功臣的遺迹,不惜攀登上這個高坡去參觀。

在我離開後一個月的某晚,江中忽然豎起一根木頭,正對著二王廟的山門,二十天以後,那木頭又忽然地不見了。因此轟動了遠近的人們都來參觀,預言家乘機散布了許多謠言。我們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已經在雜谷腦了。

庄學本(1909—1984) 現代著名人文地理學家、攝影家。22歲後開始帶上相機考察全國各地。1935年至1937年被國民黨政府護送班禪回藏專使行署聘為攝影師。受委託進行少數民族體質測量和搜集少數民族文物標本,並從事民族考察。曾先後在南京、上海、杭州等地舉辦影展。新中國成立後歷任國家民委參事、民族出版社畫刊編輯室副主任、民族畫報編輯部副主任、中國攝影學會第一、二屆理事會理事。著有《羌戎考察記》、《庄學本少數民族攝影選》、《塵封的歷史瞬間》、《中國攝影家叢書——庄學本》等。庄學本曾於1934年考察都江堰。

小編按:文據庄學本,圖據四海為家X、賈旋、向力民,在此一併表示感謝!

主管:中共都江堰市委宣傳部

主辦:都江堰市互聯網信息辦公室

主編: 劉 忠

責任編輯:馬文學

值班編輯:董 柳

編輯:代 陽、楊梓慧、龍再興、黃小洋

? 名家筆下的都江堰,大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遇見都江堰 的精彩文章:

都江堰首拍文物「藝術照」,每一張都美成了壁紙!
全球旅行商助力都江堰旅遊國際化

TAG:遇見都江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