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宋元時期就有火器的中國,為何到了晚清都沒有拿得出手的堅船利炮

宋元時期就有火器的中國,為何到了晚清都沒有拿得出手的堅船利炮

關於「火炮」在中國的出現,沒有確切的歷史記載,大約出現在宋元時期。當時,這種兵器稱之為「火筒」。《保越錄》一書中形容這種新式武器是攻城的利器,所謂將「鐵彈丸射入城中,其鋒疾不可當」。

不過當時的「火筒」是用短而粗的竹子製成,內里裝有鐵、鉛彈丸或者石子,雖然比起其他冷兵器有著驕人的戰力,可是畢竟射程小,而且,極容易燒傷、炸裂炮管,所以很難持久。直到十三、十四世紀時,金屬炮管出現後,火炮才算真正成為威力巨大的重型火器。

宋元時期就有火器的中國,為何到了晚清都沒有拿得出手的堅船利炮

北宋《武經總要》

元末明初,火炮的發展相當快,當時南方很多軍隊都裝備了青銅火炮。明太祖朱元璋統一中國戰爭中,一直非常重視火炮的運用。

根據《明史》記載,公元一三六六年,也是元朝至正二十六年,大將軍徐達進攻元末軍閥張士誠佔據的江蘇蘇州時,曾經命令士兵在葑門外架起敵樓,俯瞰敵人的動靜,並將火炮架在上面,「一發連中」,使得當時的守軍張士誠部無不震驚。在其後的攻城過程中,張士誠的弟弟張士信也被明軍發出的「飛炮」擊中頭顱而殞命。這種威力巨大的武器,被當時的人們稱之為「銅將軍」。

在這場圍城戰中,攻城的明軍共動用襄陽炮二百四十門,七梢炮二千四百門,大小將軍筒火炮二千四百門,如此多的火炮合力攻擊下,本來應該是一場艱難的攻城戰,卻使得明軍輕鬆的大獲全勝。

宋元時期就有火器的中國,為何到了晚清都沒有拿得出手的堅船利炮

明朝建立後,朝廷更加重視火炮的製造和應用。永樂初年,明成祖朱棣設立「神機營」,「掌操演神銃、神炮諸火器」。其時,「神機營」下面轄左掖、右掖、左哨、右哨、中軍等五軍,共有將士三萬多人,裝備各式火炮數千門,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炮兵部隊。而且,當時的火炮製作已經由從前青銅變成了鐵制大炮。整個炮身都是生鐵鍛造而成,後來又出現用鐵箍加強炮身的鐵炮。之所以用鐵箍加固炮身,主要是為了增加炮口的尺寸,同時也不用擔心發射時產生的強大爆炸氣體破壞炮身的問題,反而能夠藉助這種爆炸氣體的能量殺傷更多敵人。

不過,明朝火炮缺點也不少,大多數的火炮為了保護炮身,重量過大,有的重達一千多斤,即使車載也非常困難,更談不上機動性了。而且裝填炮彈準備時間太長,加上大多數大炮沒有標尺、準星這類瞄準裝置,所以命中率很低。直到歐洲的「佛郎機」與「紅夷大炮」傳入中國,明朝的大炮才裝上了這類瞄準裝置。

宋元時期就有火器的中國,為何到了晚清都沒有拿得出手的堅船利炮

「佛郎機大炮」是在明朝武宗正德年間傳入中國的。由於葡萄牙製造的佛郎機大炮比當時明軍裝備的所有類型的大炮都要先進和優越,於是明朝政府就仿照佛郎機開始製造這種大炮。而「紅夷大炮」則在「佛郎機大炮」傳入中國的一百年後,才進入中國。

宋元時期就有火器的中國,為何到了晚清都沒有拿得出手的堅船利炮

明朝萬曆三十二年,荷蘭的戰艦與明軍在福建海面發生衝突,當時的荷蘭戰艦使用的火炮比中國火炮威力大,在衝突中佔據了絕對的優勢,明朝官軍「死者已無算」,深感震驚,而且,荷蘭不僅在台灣福建一帶橫行,還在澳門與葡萄牙示強,最後明朝政府與荷蘭雖然談和通市,但已深知歐洲大炮威力的明朝政府,隨後開始仿製這種大炮,裝備自己的軍隊。

沈德符在《萬曆野獲編》中寫道:「自此夷通市,遂得彼所用諸炮,因仿其式並方製造,即未能盡傳其精奧,已足憑長城矣。」而「紅夷火炮」名稱的來源,則是中國人當時把荷蘭人稱作「紅毛夷」,所以,荷蘭人使用的大炮自然就變成了「紅夷炮」了。崇禎二年,明朝政府一共製造了這種類型的大炮四百多門,與此同時,兩廣總督王尊德也製造了五百門。

「紅夷大炮」與傳統的中國火炮相比,它有很多優點。首先是射程遠,其次威力大,而且炮身壽命長。它的炮身為銅鑄或者鐵鑄,身管內是滑膛,而且是炮口裝彈丸的前填式。在炮身的中央部位,有稱作「炮耳」的突起,很便於裝置在炮架或者炮車上進行射擊。射擊時,先把根據射擊距離調整好的火藥裝入炮身里,然後裝填彈丸,再調節好射擊角度,點燃位於炮尾的火門,發射彈丸。瞄準目標時,也可以使用其他瞄準器來決定射角。

宋元時期就有火器的中國,為何到了晚清都沒有拿得出手的堅船利炮

當時,沒有人懂得彈道學,全靠經驗來射擊,在一些守城戰爭中,還嘗試過從城牆的裡邊進行「間接射擊」的方式。以崇禎年間製造的「紅夷大炮」來看,當時的「紅夷炮」射程最大的約有九千米,這當然不是有效射程,實戰中有效射程大概為兩千八百米左右。發射的彈丸,有實心彈與榴散彈兩種。「紅夷火炮」可以說中國古代各種大炮里最具有破壞力的武器。

公元一六二六年,也是大明朝天啟六年,努爾哈赤親自率領十三萬大軍從瀋陽出發,直逼通往北京的重要關口山海關,在攻打山海關的途中,遇到了防守的寧遠城的袁崇煥。袁崇煥構築起堅強的防禦體系,他先把城外的民房燒掉,清除了城牆外一切隱蔽物,在城裡,清除姦細,同時嚴厲懲罰逃往山海關和前屯的臨陣脫逃的士兵,表明了破釜沉舟,決一死戰的態度,靠著區區兩萬守軍和手中十一門「紅夷大炮」對抗強大的清軍。

這一年的一月二十三日,清軍來到寧遠城。看到敵軍的袁崇煥立即命令士兵在城北布陣,把十一門「紅夷大炮」配置在城牆上,集中火力,炮擊清軍。清軍死傷數十人,不得不避其鋒芒,轉移陣地。第二天,努爾哈赤命令善於攻城的明朝降將李永芳指揮攻城,李永芳從西南方向開始攻城,又被「紅夷炮」的猛烈炮火擊退。清軍用有裝甲的盾車開道,士兵也手持大盾攻擊城南,但是依舊被「紅夷炮」打的四處逃散。

清軍付出重大傷亡終於來到城下,開始用斧頭挖掘城牆,守城的明軍則將澆有油的柴草捆綁點燃,拴在鐵絲上,投向攻城的清軍,清軍不得不暫時後撤。在隨後的幾天里,清軍一次次攻擊,被守城的明軍用「紅夷大炮」一次次的擊退,努爾哈赤的補給越來越困難,自己也被炮彈擊傷,只好望城興嘆,率領清軍撤離寧遠城。

宋元時期就有火器的中國,為何到了晚清都沒有拿得出手的堅船利炮

寧遠一戰,袁崇煥帶領的明軍面對五倍於己的兵力,始終堅守城池,最後擊潰清軍,除了強烈守城決心,更重要的原因便是得益於「紅夷大炮」的威力。而且這一場戰役也讓清軍徹底的拋棄從前不重視火器使用,只強調騎射的偏見,開始正式組建火器部隊,皇太極天聰五年,也是崇禎四年,清軍鑄造出第一門「紅夷大炮」,並在以後的戰鬥中開始使用炮兵。

清朝統一中國後,對於各種火器不再重視,而且極其警惕漢族地區製造使用重型火器。

康熙五十四年,山西總兵請求朝廷允許建造新型的子母炮,康熙專門批示道:「子母炮系八旗火器,各省概造,斷乎不可。」到了雍正時期,又明確要求,除了滿族祖先「龍興之地」的盛京、吉林、黑龍江外,其餘各省概將子母炮「盡行解卸,另造它炮。」

新型的火炮得不到推廣,甚至連明代的《武備志》都被列入禁書,不準流通刊行,中國與西方的火炮在技術的差距越拉越大,當英國人開著戰艦,架起新型火炮進攻中國海岸防線時,中國根本無力應對,終至一敗塗地,而百年恥辱,就在這鼠目寸光掩耳盜鈴的政治決策里拉開了序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