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政治局會議提出的下半年經濟工作側重點
7月31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分析研究了當前經濟形勢,部署了下半年經濟工作。會議要求,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堅持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提高政策的前瞻性、靈活性、有效性。財政政策要在擴大內需和結構調整上發揮更大作用。要把好貨幣供給總閘門,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
從會議對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表述看,政策總的基調沒有變化,仍然是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但是關於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在哪些方面發揮作用、如何發揮作用,卻體現出新的內涵。具體而言,就是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要服務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經濟高質量發展,在經濟轉型升級、產業結構優化、防範金融風險、推動綠色發展方面發揮積極有效的作用。
宏觀經濟學研究的是經濟總量的問題。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作為宏觀經濟學的重要研究內容,一直以來都被視為經濟總量調節工具,在需求端發揮著逆經濟周期調節作用。經濟過熱時,財政緊縮,貨幣從緊;經濟萎縮時,財政積極,貨幣寬鬆。誠然,在宏觀經濟總量調節中,財政和貨幣政策作用的確巨大,但是打開政策工具箱就會發現,在結構調節方面,財政和貨幣政策的作用也應當高度重視。如果僅僅關注財政和貨幣政策在需求端的總量調節作用,那麼可能會造成經濟總量增長的同時累積很多結構性問題。
如果對財政和貨幣政策的總量調節和結構調節作用同時關注,就有可能做到既推動經濟總量增長,也提升經濟增長質量。從本次政治局會議的要求看,就是要更加註重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結構調節作用。首先看財政政策,「要在擴大內需和結構調整上發揮更大作用」。這包含了兩層意思,一是利用積極的財政政策擴大內需穩增長,應對外部環境變化;二是利用積極的財政政策調結構,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練好內功。前者解決的是經濟總量問題,後者解決的是經濟增長質量問題。
再看貨幣政策,雖然沒有提到「中性」一詞,但是「把好貨幣供給總閘門,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已經包含了「中性」的全部含義。貨幣政策穩健中性,就是不讓貨幣發揮刺激經濟增長的作用,讓其對經濟增長保持中性,即貨幣的供給滿足經濟內生需要,而不能反過來,利用貨幣人為刺激經濟。貨幣政策發揮的只是結構性調節作用,而不發揮總量調節作用。「把好貨幣供給總閘門」就是要控制貨幣總量,不能「大放水」搞強刺激。「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就是貨幣量要滿足經濟內生需要,不能少了致使「錢荒」,也不能多了引致「通脹」,合理充裕即可。這不是有些經濟學家所言的「寬鬆」。謹記,貨幣政策的基調是「穩健」,著實和「寬鬆」無關。
在「充裕」前加上「合理」這個詞,也體現了貨幣政策的結構調節作用。有些方面要保持充裕,有些方面要適當收緊。比如對中小企業、高新技術產業、環保產業等,要保持貨幣供給充裕;而對房地產業、低端落後產能等,則要緊縮。如果對某一方面寬鬆也算寬鬆的話,那麼這隻能說是一種發揮貨幣政策結構調節作用的「結構性寬鬆」。
可以預期,下半年,結構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比如結構性的降稅減費、結構性的金融扶持等,都會繼續強化,在穩增長的同時,進一步提升經濟發展質量。(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 喬瑞慶)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徵稿啟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