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陳東升:楚商領袖如何煉成

陳東升:楚商領袖如何煉成

(來源:湖北省楚商聯合會官網)

2013年11月4日下午3時,來自世界各地的楚商翹楚匯聚武漢東湖之濱,在這裡,一場湖北商人自發的領袖選舉正在進行。隨著156名楚商代表高高舉手,泰康人壽董事長陳東升全票當選為剛剛成立的楚商聯合會首任會長。

陳東升

一介書生成為下海「92派」

出生農村的陳東升或許從來也未曾想過,日後自己能夠同時掌管3個大型公司並不斷創造奇蹟。但他的成功,似乎又處處有跡可循。

1957年,陳東升出生在湖北荊門市京山縣楊集鎮雙墩村,解放前,其父親陳萬林跟隨湖北老鄉李先念的部隊,解放戰爭結束後,陳萬林被安排在湖北天門工作,陳東升與哥哥陳顯寶、弟弟陳平都出生在湖北天門。

35歲之前,陳東升走的是仕途——1979年,22歲的陳東升考入武漢大學政治經濟系,1983年大學畢業後就職於原對外經濟貿易合作部國際貿易研究所發達國家研究室;1988年至1993年5月,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管理世界》雜誌社副主編、中國500家大型企業評價協會副會長。當時,31歲的陳東升成不僅是最年輕的副主編,還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管理世界》雜誌社享受副局級待遇。

1990年,33歲的陳東升從副局級的位子上下海經商,與他同一批下海的還有潘石屹、俞敏洪、馮侖這些響噹噹的人物。 他們統一被陳東升定義被「92派」。如今,30多年過去,他們成了財富的象徵,凸顯出敢為人先創業精神的價值所在。

在回憶這段早年經歷時,陳東升曾這樣感慨1992年的創業浪潮:當時海南島有一句話,說如果椰子掉下來砸著兩個人的話,那麼肯定一個是董事長,一個是總經理。儘管如此,在當時無論是創辦嘉德拍賣,還是創建泰康人壽,陳東升的思維都是很前衛的。

要知道,藝術品拍賣和保險市場,這兩塊蛋糕不是那麼容易吃的,而且在1992年的時候,市場經濟剛剛活躍起來,陳東升將目光投向於此,需要足夠的勇氣。

在陳東升創業期所經歷的事情中,有兩件事讓他異常難忘, 「1992年左右,我一個在深圳做股票的同學,他當時有2000多萬元的身家,但他身邊只有七八個人。我覺得他雖然有錢,但沒有事業,他對社會沒有貢獻、沒有影響。當時我還認識一個在深圳辦工廠的企業家,他從湖北老家帶去了200多人,浩浩蕩蕩,他的錢雖然不如我那個同學多,但他有企業,有四五百人,他對社會的貢獻也大。」

由此,陳東升得出一個結論:有錢不等於有事業,有事業一定不會缺錢。所以我堅定要做事業,做事業就是要把一個企業做好,解決龐大的就業,成為一個品牌,對家鄉有貢獻,對社會有貢獻,這樣才能體現個人的價值。實現對社會的貢獻也是一個企業家該有的政治抱負。

大學時,他最崇尚的職業是科學家和教授,第二是企業家,對政治家是最看不上的。現在隨著公司的不斷發展,他認為對一個男人來講,政治抱負應該是第一位的,做不了政治應該做企業。他說,「我認為我自己的這種思想轉變,其實也代表了這樣一個時代的發展過程……」陳東升認為自己骨子裡有種「躋身國家政治經濟生活主角的理想」。而無論是從政治學還是經商,陳東升實現人生價值、報效家國的壯志情懷從未改變。

在上世界90年代,「92派」曾經改變了一代人的價值觀。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之後,「下海」成為一種時代風潮。「那時誰下海、誰能做得好企業,誰就光榮,整個社會的價值體系已經不一樣了。」但是時間過去20年,今天的一切似乎正在回到當時的起點—公務員成為年輕人就業的首選,價值分配部門的熱度遠遠超過了價值創造部門的熱度。

如今30多年過去,對於陳東升來說已改變了很多,比如他創造財富的速度,比如對於企業家責任二字的理解,但始終不變的是,他依然熱愛自己的事業,和創業之初一樣,儘管依然會面臨諸多困難,但他能做的是,既要有事必躬親的能力,又要有統籌全局的眼光。

「創新」就是率先模仿

從陳東升的職業歷程來看,他似乎總是能夠領先別人一步。此中的秘訣何在?對此陳東升曾有一段表述,他說:「要站到一萬米的高空看這個世界,身處到一百年的時空觀察這個世界,這樣才能有遠見與堅持,才能不會出現偏差,才能看得更早、更遠。」

確實,就如古語有言,凡是預則立,不預則廢。站得更高,凡是能先人一步,是陳東升能獲得今日成就的關鍵因素。

早在外經貿部國際貿易研究所工作時,陳東升就閱讀了大量西方書籍和雜誌,開拓了自己的視野。

那時候,他最感興趣的是《財富》500強排行榜, 通過研究世界500強,陳東升發現這些企業里有許多保險公司,這為他後來創辦泰康人壽埋下了伏筆。他說:「我認為眼光最重要,要看到事業的發展方向。遠見不是天生的,是後來培養的。很多人是沒有這種方向感的,你看他很投入地在做一個事情,其實他並沒有認準前路。我當時的朋友都記得我當時說過的話,『美國今天火的,就是中國明天將要火的』。」

此時,創業的激情開始在陳東升的心頭縈繞。

1992年,陳東升同時遞交了兩份申請,一個是申請創辦嘉德拍賣行,另一個是申請經營人壽保險業務的執照。1993年5月,經過9個月的等待,陳東升如願以償,中國嘉德順利獲准創立。

陳東升的一句名言廣為人知,並且成為中國管理界的經典名言:「創新就是率先模仿」。通俗地說,就是要善於率先找最好的對象模仿。回想起創辦嘉德時,陳東升當時根本不知道拍賣的藝術品怎麼來,也不知道怎麼拍。但是陳東升選擇了最好的模仿對象,國際最著名的拍賣公司蘇富比。做成中國的蘇富比,嘉德成功了,這是中國第一家具有國際拍賣概念的拍賣公司。

在1994年紐約的蘇富比秋拍上,陳東升成了美國人的座上賓。時任蘇富比總經理迪特·布魯克斯,親自招待這位他認為背景神秘的中國人。出乎布魯克斯的意料,陳的氣度和談吐,顯然不符合美國人對從封閉的「紅色中國」走出來的商人的想像。

而在一兩年前,創辦嘉德不久的陳東升到香港觀摩蘇富比的拍賣時,還總是貓在角落裡,弓著腰偷偷拍攝,學習別人似乎是一件隨時會被發現和恥笑的事,最主要的是,他們這些官員出身的創業者還很不自信,「一下去香港見了這些東西,很神秘,一下從機關出來,真的是劉姥姥進大觀園。在五星級酒店好多人舉牌,幾百萬、幾千萬,我覺得蒙了。」

當然,這並不妨礙他們學習。「嘉德做拍賣,一招一式就是跟著攝像機一點一點學的。」陳東升說,當時連現場如何拍賣、如何放古董、玻璃的厚度,他都去跟人一一討教過。

「嘉德要是做成功了,我就是中國最大的古董拍賣商。當時想著那種行走上流社會的感覺,激動得一個星期都睡不著覺。」儘管這已經是陳年往事,但至今陳東升說起來,依然難以掩飾心中的激動。

陳東升坦言人生中有兩次「心靈得到淋漓盡致釋放的時刻」。第一次是嘉德第一次拍賣成功之後。公司全體員工在當時最時髦的薩拉伯爾餐廳喝得酩酊大醉,陳東升坐在辦公室的沙發上睡著了,地上躺了兩個同事,還有一個摟著廁所的馬桶睡著了。

嘉德的成功並不僅僅是因為找到了市場空白。在1992年之後,從體制內下海的人有數十萬之多,但成功者依舊是少數。「我成功的核心基因,一個是專業化,一個是市場化,兩句加起來就是規範化。」陳東升說。

在做嘉德時,他定下的目標是: 嘉德從成立第一天開始,陳就希望它要成為「中國的蘇富比」,這以後無論誰要買賣古董,第一個想到的一定是嘉德。當年他一手策劃的三次大手筆拍賣,最終確立了嘉德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一次是嘉德1500萬拍出的天安門開國大典的大紅燈籠,「相當於今天的4個億」;一次是550萬拍出的名畫《毛主席去安源》;1995年底,嘉德成功策划了「文革」時期畫作的拍賣。那之後,他到東南亞出差,發現這些當時被拍成天價的毛澤東時代的藝術品,很多登上了西方媒體的封面。

陳東升所言的專業化,最初更多的是源自於模仿,這種模仿能力貫穿著他的每一次創業,1996年他創辦了泰康。為了借鑒最優秀公司最優秀的管理經驗,陳東升幾乎走訪了所有世界頂級的保險公司。

泰康的營銷體制來自東南亞和中國台灣、中國香港,同時借鑒國泰、安泰模式;而信息技術、精算、管理、財務和投資等內務方面則向歐美學習,精算師和財務總監在全球招募。「我甚至連別人公司裡面飲水機的牌子都記下來了。」

這樣的思維和工作方式一直沿用到後來的泰康人壽。10年之間,泰康在成長迅速成為國內保險業第一家獲得ISO9001國際標準(UKAS)質量體系認證的全國性人壽保險公司,成為國內保險業首家採用國際慣例進行信用評級,並在三年內信用評級從AA躍居AAA——級的壽險公司。在陳東升的帶領下,泰康人壽還成為壽險行業內業務增長最快的公司,連續三年年增長率超過100%。

陳東升在「制度創新與技術創新」對話中闡明創新觀點:模仿的過程就是創新,創新就是將拷貝的東西變成自己的東西。這個過程不是機械的拷貝和模仿,而是一種企業實實在在的創新。

他說,實事求是就是最大的創新原則,除了模仿之外,對於陳東升來說,更新血液也是他所掌管的企業制度能日臻完善取得長足進步的原因之一,更新血液對於一個龐大的企業企業機器來說,著實不易,但按照他自己的話說,你不革自己的命,別人就要革你的命。這種能緊隨時代,具有憂患的意識讓他在探索中不斷前行,不斷進步。

要有決心「革自己的命」

在2014亞布力論壇上,陳東升認為互聯網的顛覆將是一場溫水煮青蛙的過程,「你不自己革自己的命,別人是要革你的命」,「固守是不行的,要創新」,諸如騰訊、阿里巴巴式的互聯網創新。

過去,陳東升一直認為互聯網將顛覆銀行業,但近一年互聯網保險的表現讓他開始相信互聯網對於保險行業的顛覆將大於銀行業。其最核心的顛覆有兩點:其一,客戶體驗;其二,為消費者帶去更多的實惠,保險公司承擔原本應是客戶承擔的費用,推高銷售成本。

這些認識是從他不斷的探索之中得來。2000年,擁有百人團隊,年入保費十幾億元,可得紅利數千萬元的泰康在線建立。十餘年互聯網保險路徑,泰康人壽不斷嘗試和各大搜索引擎以及門戶網站合作,但仍未走出真正的互聯網保險路徑,建立一家知名的互聯網保險公司。

原因是什麼?陳東升認為,過去我們依然繼續用傳統的方式操作互聯網公司。例如參考傳統操作模式制定預算、KPI考核、空降傳統業務的幹部主管等因素,都在將互聯網公司引領到傳統的業務模式中,沒有體現出互聯網的創新精神,反而制約了公司的發展。這種制約在他看來是無處不在的,就如泰康而言,他說,保險產品也需要適應上述模式,發行大規模的、簡單的、便宜的產品。其實保險產品並不複雜,只有幾大核心職能:其一,保障職能,指意外傷害、醫療、死亡等乃保險本質;其二,養老儲蓄職能,其實就是養老規劃,「今天的錢留到明天去花」;其三,投資功能。

而事實上,互聯網對保險行業而言,最大的觸動將是變革,大金融企業將衍生為大數據公司。泰康人壽的互聯網戰略大致可以分為三塊:其一,打造中後端平台,建立泰康私有雲。具體而言則是將現有1億客戶數據建立成大數據平台,將各大業務系統整合到統一系統內;其二進行大數據分析,提升客戶體驗。展開講就是根據大數據解讀客戶行為,帶來更好的客戶體驗,甚至個性化服務;其三,取消銷售中間環節,將更多的實惠帶給消費者。當前保險銷售成本很高,將來沿用互聯網的標準出售產品,中間費用全部反饋給消費者。

也正是因為這些認識,接下來,泰康人壽的戰略很清楚:讓保險更實惠、更便捷,實惠就是逐步要便宜,便捷就是要用互聯網等工具來提高效率。所以泰康人壽會堅持專業化方向,堅持從搖籃到天堂,讓保險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的戰略,讓保險更實惠、更便捷。

互聯網強大的融合能力,基本上改變了所有行業的經營模式,同樣也締造了一個強大的淘寶帝國,這在阿里巴巴赴美上市,馬雲成為中國新的首富時,已得到了證明。

怎樣依託互聯網平台打造新一輪經營模式,拓寬市場的觸角,這幾乎成了每一個企業家必須得考慮的事情,當然陳東升來說也不例外,尤其對於把「物流」作為主打宅急送來說更是一條必經之路。

2014年10月19日,宅急送在京宣布,獲得復星集團、招商證券、海通證券、弘泰資本、中新建招商股權投資基金巨額投資,公司未來將認準BBC的新戰略,並寄希望於2019年上市。陳東升說得最多的便是「認準『BBC』戰略不動搖」。BBC模式為「B2B+B2C」,即倉配一體化。在陳東升看來,宅急送發展倉配不是重返2007年以前項目物流的老路,而是發展具有快遞屬性,兼容B2B、C2C、O2O三類物流需求的服務模式。

在陳東升看來,伴隨著近年國內電商的快速發展和O2O模式的興起,國內物流市場存在著巨大的發展空間。五大財團在解釋投資宅急送原因時表示,除了認準了宅急送已經營了20年的品牌外,更重要的是瞄準了物流市場的巨大潛力。

除了巨額資產,五大財團帶來的還有背后豐富的資源。復星集團董事長郭廣昌表示,復星已與宅急送成立「百日計劃」,將與宅急送高管層直接接觸並制定後期發展。陳東升直言,宅急送高層將直接向五大財團開放。在陳東升看來,五大財團本次只是前期投資,只要未來宅急送發展良好,後期持續投資毫無問題。

五大財團對「宅急送」的投資,即是對B2B、C2C、O2O三類物流需求的服務模式的肯定,同時也是對宅急送良好的企業前景的肯定。

但宅急送並不是陳東升的全部,對於他的事業版圖和前景,他更多的是想要實現老有所依,打造從搖籃到天堂的養老模式,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讓人們能夠活的有尊嚴,從而實現中國夢。

「從搖籃到天堂」的保險夢

2014年10月9日,泰康之家·燕園醫養活力社區為300位活力四射的老朋友,舉辦「樂泰重陽,相約燕園」首批居民答謝會,泰康人壽董事長陳東升與老人們,共聚重陽節同唱生日歌。

對於這樣的接近於公益的活動,陳東升總是不遺餘力的去參加,當然,這也是他事業企圖的一部分,他想實現「中國夢」,讓每一個人都能活的有尊嚴 。

「2008年5月16日,汶川地震4天後,他在都江堰拍了一張照片。那張照片拍的是泰康人壽在汶川地震理賠的最大一單,受益人是一對離異的夫婦,當時兩個人還不願意跟對方說話。」這單生意對他來說更多的是觸動,他回憶到, 老人有一個女兒,23歲,花了200多塊錢買了泰康的一份保險。這個女兒很細心,因為父母離異了,大概在地震前一個星期到我們保全部門做了受益人變更,理賠金父母一人一半。這個女孩在商店當售貨員,地震的時候她已經跑出來了,還差0.01秒她就可以存活下來,但商店的門梁倒塌了,女孩就被砸在了下面。

泰康理賠了12萬元,我把錢分兩份,交給他父母,牽著他們兩個的手,拍下了那張照片。「在那一剎那間,從我的血液里,從我的骨髓里,從我的心中迸出一個觀念:買保險就是尊重生命。」回憶當時的情景,陳東升嘴角上揚,保持微笑,平靜異常。

泰康人壽從7年前開始介入養老產業,實踐中,他們逐漸意識到「醫養」分不開,並且醫療是永久的朝陽產業,因此推出了醫養戰略。

2007年,陳東升就提出以如家連鎖酒店的模式改造養老院的創業構思,隨後花費兩年時間帶隊考察日本輕資產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及美國多個養老社區,並於2008年4月正式提交壽險資金投資養老社區的可行性報告和試點申請。

2010年,當中國人口結構迎來第一個重要拐點(總人口撫養比開始上升)時,陳東升正在傾力搭建養老產業鏈,養老保險和養老社區兩個子公司格局初成,「從搖籃到天堂」的戰略布局正日漸廓清。他希望人們生命的最後樂章是完美的,這是對生命負責任的態度,也是他的理想。

從搖籃到天堂,簡而言之,就是通過人壽保險覆蓋投保人出生、教育、投資、生病、意外、養老以及死亡的所有保障與服務。「我說的『從搖籃到天堂』的概念,是一個壽險產業鏈的延伸,它帶來了綜合的效益,積累更多的高端客戶。讓你的產品和保險資金在公司留的時間更長,這些都會給我們帶來價值。」陳東升稱。

從2011年以來,泰康人壽連續投入150億元,先後在北京昌平、上海松江、廣州蘿崗、海南三亞拿地共70萬平方米。計劃在最短時間內完成長三角養老社區的戰略布局。

「和目前其他機構創辦的養老機構有所不同,我們要做的是高端商業養老社區,做得要更先進。不僅要讓住進來的老人排遣晚年寂寞,更要為他們提供完善的服務,讓他們在這裡融入新的社會,滿足精神需求。」

陳東升曾對《新楚商》記者說過,泰康人壽在各地布局養老社區,讓投保人可以通過購買泰康的保單,將來入住其中意的養老社區。比如年輕的投保人通過購買特定的一款分紅險,到了退休年齡即可選擇入住養老社區,房屋及護理費用從之前所繳保費中扣除。

「未來5-8年,泰康人壽計劃逐步分期投資1000億元建設15-20家連鎖養老社區,先期構建擁有超過5萬客戶的連鎖養老網路,長期將達到20萬客戶規模」,這是陳東升的願望所在。

泰康人壽方面人士介紹稱,對於年輕人來說,未來70歲需要進社區的時候,賬戶上積累的保險資金用來支付社區的服務費用。而對於高齡的已退休人群來說,在北京、上海、廣州直接通過繳納月租的方式和一定的入門費來入住社區,保險客戶優先入住。

「北上廣佔到了70%,長三角我們已經累積了1000多單。」陳動升說,去年年初我們的高端客戶只有5000多名,因為養老社區計劃,現在我們的高端客戶已經翻倍了。

但是業界對於泰康人壽進入這一領域一定會有很多猜想:攪局者、參與者、改革者,還是一種新模式?但陳東升想告訴大家,他們絕對不是攪局者,而是參與者、學習者。 泰康人壽的10年20~30個養老社區的規劃採取的是滾動式發展模式,通過滾動式建立品牌、培養人才,並形成可複製的經營模式和方法。

儘管目前中國的醫療體系還有很多問題,房地產開發也遇到很多困難,但我們還是將堅守自己的理想,構築醫養服務模式,打造產業鏈,讓所有老年人都過上有品質的老年生活,並在中國社會結構轉型、中產階級形成時期,掘金服務業崛起時代。

「我們的規劃是有理性的,並不是冒進的」陳東升認為,很多人以為我們會趁著利好的條件而上市, 但儘管我們在為上市做準備,股權結構、業務結構、資產配置等都在不斷理順,「我們也在仍控制著上市的節奏,至少當下不是個好時機,而且上市不是解決資本充足的唯一途徑」。

陳東升的自信和篤定,來源於創業30多年來的積累和對市場的準確判斷,更源於對把企業做成事業的理想。相信在不遠的將來,我們能看到一個更加強大的陳氏企業帝國,更能看到一個中國追夢者偉大的情懷。

采編手記:

企業家因夢想而偉大

在筆者的職業生涯中,有機會多次與陳東升近距離接觸,其中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2013年的中國保險行業百萬圓桌大會上。

當天,投入使用不久的武漢國際博覽中心被來自全國各地8000多位保險行業精英佔據,雖然參會嘉賓大多是中國保險業的領軍人物,但陳東升無疑是當天最耀眼的明星,所到之處幾乎被狂熱的「粉絲」們圍得水泄不通。而正當我困惑於陳何來這麼大的魅力之時,很快就找到了答案。

會議期間,我見縫插針地坐到了陳東升的身邊,和他聊起泰康正在興建的養老社區,說起這個話題,我感覺到他的臉上頓時升起一股莊重的敬畏和憧憬。

他說汶川地震給他的觸動極大,當難民因為購買了保險,可以享受保險所帶來的生活上的保證時,他竟然有些觸動。也是因此,他一直有個中國夢,從搖籃到天堂,讓人們活得有尊嚴。

作為一個企業家,他對商機的嗅覺是如此靈敏,因為知道養老這塊夕陽產業的巨大的蛋糕至今仍被切割得甚少,所以他看到了商機,並步步謀劃。但要真正做到「從搖籃到天堂」,與其說這是他商業的慾望,更是他對社會責任的一種慾望,因為心頭這種責任,創辦泰康人壽20多年來,陳東升一直兢兢業業,只為讓更多老無所依的人能安享晚年。

時至今日, 嘉德拍賣已成為本土最大的拍賣公司,2011年營業額超過百億;泰康人壽則已是擁有25萬員工、6800萬客戶的中國第五大保險公司,2011年資產規模3500億元。但面對業界的競爭與諸多質疑,他又是時刻保持理性的。陳東升曾說,他更願意看到每個競爭企業之間都是相互參與者和學習者。

泰康人壽的10年,近30個養老社區的規劃採取的是滾動式發展模式,通過滾動式建立品牌、培養人才,並形成可複製的經營模式和方法,實現從搖籃到天堂的願景。

或許,這也最好地印證了他的另一句話:有錢不等於有事業,有事業一定不會缺錢。正因如此,陳東升堅定地選擇了事業,鑒定地選擇了社會責任。這是他的夢想,這也是他註定成就偉大的基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楚商雲新媒體 的精彩文章:

TAG:楚商雲新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