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路得人心!」,為什麼套路會成為人際交往的一種模式?
個人發展學會
陪你成長 持續精進
我有一個哥們,他是一個典型的工科男,很少接觸女孩兒。
最近他父母給他安排了一場相親,但是他實在不知道該和女孩說什麼,害怕兩個人冷場。
他問他的父親有沒有什麼撩妹的套路,他父親對他說:「和女孩第一次聊天,最好先聊美食、再聊家庭、最後聊未來。」
第二天,他和女孩見面。他的記憶力很好,一直在心裡反覆默念著話題的順序:「美食、家庭、未來。」然後他開始和女孩聊天。
男:「你喜歡吃紅燒臭桂魚嗎?」
女:「不喜歡」
男:「你有妹妹嗎?」
女:「沒有,我是獨生女。」
我那哥們想了想,最後亮出了王牌。
男:「如果你媽媽未來給你生了一妹妹,她會喜歡吃紅燒臭桂魚嗎?」
女:你有病吧!
這是一個關於撩妹套路的真實故事。說到「套路」,這個概念最近幾年非常熱門,人們常說:「套路玩得深,誰把誰當真。」
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是一個套路無所不在的時代,策劃有套路,營銷有套路,撩妹有套路,就連做愛也有套路。有些人嘴上說拒絕套路,可他們仍然不遺餘力的踐行著套路。
1
那麼究竟什麼是套路的本質呢?為什麼人們會如此熱衷於玩套路呢?
其實對於這個問題,早在上世紀60年代,德國哲學家霍克海默就已經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並且進行了大膽的預言。
在1895年的時候,霍克海默出生於德國的斯圖加特,他父親是一個開工廠的資本家,從小他就喜歡去車間里玩,見證了很多底層工人的生活疾苦。
(霍克海默)
1919年,他在慕尼黑大學學習哲學和心理學,閱讀了黑格爾、馬克思、弗洛伊德等哲學家和心理學家的大量著作,從此開始了他的學術生涯。
1930年,霍克海默成為了剛剛成立不久的法蘭克福研究所的所長,也成為了第一代法蘭克福學派的掌門人。
直到21世紀的今天,法蘭克福學派仍然是最負盛名的歐洲哲學學派之一,這個學派的研究成果非常具有現實性。
因為這個學派主要關注的正是在資本全球化時代的發達工業社會中,現代都市人內心的空虛、孤獨與異化這些問題。
我們在《失眠夜聆聽的解憂哲學課》里,會講到弗洛姆、馬爾庫塞這些哲學家,他們都是法蘭克福學派的成員。而霍克海默,正是法蘭克福學派真正的締造者。
這種開山鼻祖的地位就像在金庸的武俠小說里,逍遙子創立了「逍遙派」,郭襄創立了「峨眉派」一樣舉足輕重。
霍克海默是一個純粹的學者,他一輩子絕大部分時間都是書桌旁度過的,一直到1973年去世。霍克海默主要的著作有《啟蒙辯證法》、《理性之蝕》、《工具理性批判》等等。
2
霍克海默認為:套路文化的本質是工具理性對於現代都市人心靈的奴役。
什麼意思呢?解釋這個問題以前,我們得先說一下另一個概念,這個概念最近幾年也很流行,它與套路相對立,這個詞就是「匠人精神」。
什麼是「匠人精神」?
「匠人精神」是一種自然經濟和簡單商品經濟的產物,在傳統農業社會裡,生產力水平和人們的消費需求都很低,所以人們進行勞動的目的不是為了交換價值,而是為了使用價值。
比如一個小木匠,他做工就是為了購買基本生活必需品,而不是為了把掙到的錢作為資本來擴大再生產。
既然不需要擴大再生產,他也就沒必要去提高生產效率,所以他就不用按照某種標準化的生產程序來勞動。
換句話說,他的勞動過程不會被某種千篇一律的固定模式所支配,這也就意味著,他總能把自己的自己真實的個性,像審美啊,道德感啊,使命感啊注入自己的勞動過程中。
這就是匠人精神!
舉個例子,十幾年以前,我上高中的時候,拜訪過一位80多歲的「老北京麵人兒雕刻家」,他是「老北京麵塑」這門手藝的傳承人。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他最關注的並不是這門手藝能夠給他的家人帶來什麼物質利益,而是如何保存、繼承這門精美的麵人兒手藝。他多次強調,他有義務,有責任將「老北京麵人兒」這門手藝傳承下去。
你看,這種使命感,責任感就是一種匠人精神,因為這種感覺來自於他自己的經歷,是他自己的個性。
同樣的道理,如果你看過根據陳忠實的小說《白鹿原》改變的電視劇《白鹿原》,你也會發現,在傳統社會裡,土地對於農民來說不僅是吃飯的工具,更是一種情感的寄託,農民熱愛著土地、依戀著土地、因為對他們來說,有了土地就有了家鄉,就有了歸屬感。
這種歸屬感也正是一種「匠人精神」,因為它來自於農民們最真實的生命體驗。所以在傳統農業社會裡,匠人精神是一種很普遍的心靈狀態。
3
然而,到了現代工業社會,「匠人精神」越來越稀少了,成了稀缺品,所以人們才會拍各種紀錄片來弘揚「匠人精神」。
在資本全球化的今天,資本為了最大程度的提高生產效率,會在各行各業都推行標準化的生產程序。無論是白領還是藍領,無論是腦力勞動者還是體力勞動者,都不得不按照這個行業標準化的勞動程序來進行工作。
這種標準化勞動程序是對於個性的壓抑,而「匠人精神」一定是真實個性的表達。
所以標準化勞動程序必然會導致「匠人精神」越來越匱乏。
舉個例子,在旅遊途中,我們會買一些工藝品或者紀念品。你會發現,這些工藝品千篇一律,無論是在造型上還是神韻上都顯得毫無靈性,為什麼?
因為這些工藝品完全是在現代工業流水線上生產出來的,工人在生產過程中,每一個動作都機械的執行著標準化流程,這些工藝品與個人的審美、情感都毫無關係,更談不上勞動者生命意義的承載了,所以我們才會覺得這些工業流水線上的工藝品呆板乏味,缺乏生氣。
再舉一個例子,如果你做過銷售的話,就會明白,不管你是哪個領域的銷售,你和客戶之間交流的每個細節都有專門的話術作為規範。
這種話術相當於工廠車間上的流水線,你得像那些生產機械零件的工人一樣,像機器人一樣不由自主的行動,職業的微笑,職業的表達。
長期以往,你會反問自己:「個性」都去哪兒了?你真實的情感、審美、道德感都逐漸被話術所禁錮了,所以你的稜角也都被標準化的勞動程序所磨平了。
正因如此,當你打開智聯招聘、前程無憂這些網站,就會發現幾乎所有的企業最看重應聘者的條件不是學歷,也不是道德品行,興趣愛好什麼的,而是你是否有2年以上的相關工作經驗。
為什麼?
因為如果你已經有了比較長的相關工作經驗以後,那麼就意味著你已經很了解這個行業的標準化生產程序了,你很快就能夠適應新單位的工作,你知道如何忽視自己的情感、審美、道德感、你知道如何屏蔽自己的個性,讓自己和工作環境融為一體,將自己改裝成資本所利用的「人力資源」。
4
資本不斷推廣的標準化勞動程序造成了上班族越來越壓抑,這也正是匠人精神越來越稀缺的社會根源。
可能有人會問:「你講了這麼多,這些和套路有什麼關係?」
當然有,所謂的套路,其實就是現代工業的標準化勞動程序,就是話術,就是流水線上毫無個性的機械化生產。
那麼為什麼套路會成為人際交往的一種模式呢?
霍克海默認為:在現代工業社會,因為套路支配著上班族每天的工作,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工作中的套路會逐漸成為一種固化的思維模式。這種思維模式被霍克海默稱為「工具理性」。
人的理性分為兩種,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
所謂的「工具理性」,說白了就是這樣一種思維模式:「為什麼做?」並不重要的,唯一重要的是「怎麼做更有效率?」
換句話說,工具理性的思維模式只關心一件事,這就是你如何利用一種更有效率的手段去實現你的目的,至於你要實現的這個目的是否合理,是否有意義,是否值得你去追求,這個工具理性完全不會考慮。
而價值理性所關心的是「為什麼要實現那個目的?」,是對於人們所要實現的目的進行理性反思。
霍克海默認為,由於套路支配著我們每天的工作,所以就算在休息的時候,我們也會情不自禁的用工具理性這種固化的思維模式來和他人打交道。
5
也就是說,每當我們認識一個新朋友的時候,我們常常會不由自主的考慮這樣的問題:「我怎麼做才能讓這個男人相信我,認同我,將來成為我的資源?」「我怎麼做才能讓這個妹子喜歡我,愛上我,乖乖的被我追到?」
這就是一種非常典型的工具理性思維模式,當我們總是用工具理性來考慮問題的時候,套路文化就會橫行無阻。
因為工具理性的邏輯是「效率至上」,而套路是最有效率的話術,是最有效率的標準化生產程序,它能讓你在最短時間內把這個男人變成你的資源,把這女人變成你床上的獵物。
但問題是,「為什麼要把所人都當作工具,都當做資源,都當做獵物呢?」
這樣的問題我們思考的越來越少,我們的思維模式已經被工具理性所綁架,所以我們的價值理性不斷萎縮,就這樣,我們用那些有效率的套路去實現那些沒有意義的目的。
我們的人力資源越來越多,可是我們的朋友卻越來越少,我們床上的獵物越來越多,可是我們的愛情卻越來越少。我們微信朋友圈裡的名單人數越來越多,可每當我們想找個人隨便聊聊的時候,我們反而不知道應該找誰。
為什麼?因為套路讓我們的人際交往變的越來越像商品交易,越來越虛偽、越來越功利。正所謂聰明反被聰明誤,我們的工具理性害了我們自己,我們被自己的套路僅僅的套住了靈魂,我們唯一的收穫只有孤獨,永無止境的孤獨。
毫克海默說,套路文化的流行讓我們現代都市人感到越來越孤獨。
而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我們不可能憑藉一己之力去改變現代工業的標準化生產程序,因為這是必然性的歷史規律。
但我們可以提升我們自己的價值理性,讓自己擺脫工具理性的支配,當你遇到一個新朋友的時候,不要先入為主把他當做資源或者獵物,而是把他看成一個人,看成一個豐富多彩的生命,看成一種生動有趣的靈魂。因為這正是他的本來面貌。
當你在套路別人之前,先問問自己「我為什麼要這樣做?這樣的目的有意義嗎?」總之,當你能夠擺脫套路,真誠的對待他人,你會發現,總有一天,他人也會真誠的對待你。
因為人際交往正是我們人類最重要的本質。
作者介紹
胡偉
青年哲學學者、青年思想家
學術app《讀書人》上最年輕的講座學者
他的作品《真思想》一書被北大、人大、首師大哲學系教授聯合推薦,豆瓣評分8.5
26他像一位出色的廚師,用地道的京片子做炒勺,將哲學觀點、哲學家逸事與我們的現實生活烹飪成美味可口的精神菜肴,通俗易懂,幽默生動,讓你像聽評書一樣享受哲學盛宴。
TAG:個人發展學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