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座戰國古墓中,專家發現神秘「銅槍頭」它竟破解一個千古之謎
我們都知道,在春秋戰國冷兵器大行其道的年代,殳與弓矢、戈、戟、矛一起並列,並稱為五兵。但悲催的是,由於時代的久遠,殳這種兵器已經失傳了,為什麼會失傳?道理很簡單,因為殳的製作材料為青銅,青銅器大件器皿(比如鼎)耐腐蝕,而小件製品青銅殳,深埋在濕潤的土地里,年深日久,基本都被腐蝕掉了。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1978年5月,隨縣的郊區擂鼓墩出土了一座曾侯乙的古墓,在這座古墓中,專家不僅發現了大量精美的國寶級青銅器,比如編鐘,聯禁銅壺、銅鑒缶、銅鹿角立鶴等一級文物,而且還發現了幾個神秘的「銅槍頭」。
曾侯乙是曾國的國王,在他的陵墓中,出土了鎧甲,馬甲(披在馬身上的鎧甲),還有一些青銅兵器,而出土了幾個生滿了銅銹的銅槍頭,這絕對是正常現象,當時專家們為了趕進度,便將銅槍頭用棉紙包了起來,放到了三類文物的木箱子里。
這些木箱子被運回了博物館,隨著擂鼓墩古墓中的文物出土工作告一段落,他們便打開木箱,對這些出土文物,分門別類地開始清理。
清理工作不是按照木箱子的編號進行的,而是按照文物的珍貴程度進行的,看似不公平,其實是很公平的,這好比看醫生,都是病重者先來。要知道,出土的這些文物,一旦脫離了地下幽暗,恆溫,恆濕的環境,腐蝕和氧化每時每刻都在發生,不搶先對那些珍貴的文物施以保護,一旦珍貴的國家級文物出現了不可挽救的險情,那絕對是不可挽回的損失。
隨著一級文物和二級文物的清理完畢,專家們就打開了三級文物的箱子,開始清理這幾個青銅槍頭上的泥漬和銅銹。
可是隨著這幾個銅槍頭露出了本來的面目,專家們也愣住了——不對,這幾個怪模怪樣的「傢伙」,並不是青銅槍頭。
這幾名文物專家,就將自己的懷疑寫成書面材料,報了上去,他們的想法得到了文物考古隊領導的支持,為了徹底弄清這幾個「青銅槍頭」究竟是什麼,一個由20多名專家組成的鑒定組成立了。
當時,這個專家鑒定組的組長姓秦,這位秦專家不僅對青銅器,他對戰國時代的古兵器,也有很深的研究,他經過查閱資料,提出了自己的想法,這件古兵器應該就是傳說中,已經失傳兩千多年的——青銅殳。
真是一石激起千重浪,他這個拋磚引玉的想法提出來後,當時專家組就分成了兩派,一拍是挺殳派,他們以古代文獻中,關於殳似槍械為依據,盛讚這次殳的出土,填補了國內出土文物的空白。
而倒殳派又以《考工記?廬人》賈公彥疏中的記載:「殳,長丈二尺,無刃,可以擊打人。為證據,認為這種模樣和槍差不多的兵器並不是殳。
面對兩派的各持己見,爭執不休,博物館方面請來了幾位古兵器專家,這幾位專家經過研究,最終確定,這幾個銅槍頭,確實是殳,隨後,他們就以文字的形式,向倒殳派,闡述了這件兵器為何是殳的原因和道理。
古代的時候,因為金屬冶煉技術的缺乏,故此,最早的棍棒就被稱為殳(shū),因為造價低廉,可以大批量裝備部隊,故此,殳就成了五兵之首。
隨著戰爭的升級,冶煉金屬技術的發展,古人為了增加殳的威力,就為其裝填了不帶刃的金屬頭,接下來為讓殳的威力得到提升,就出現了有刃有尖,可割可刺的殳。
聽罷古兵器專家的講解,倒殳派的專家紛紛起立鼓掌,共同認定了這幾件兵器,就是失傳了2000多年的殳!
一座古墓,竟可以為我們破解這麼多的歷史謎題,當我們站在博物館的玻璃櫃面前,看著這件青銅殳,真的可以自豪地說:能見到2000多年前的古物,真的很幸福……
※鄖縣戰國古墓,曾發現「高危」文物,專家用這招將其從墓內取出來
TAG:歷史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