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本書構成的人生
▲《出版憶往:陳昕出版隨筆集(增訂版)》陳昕著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2007年,上海書店出版社計划出版我的作品系列,並在同濟大學人文學院組織召開我的作品研討會。就是在那次會上,我得以有幸認識陳昕先生,並聆聽他對我的寫作以及對中國當代文學的諸多觀察和判斷。後來我得知,陳昕先生事先囑咐出版社為他準備了我的作品和相關材料,並為參加會議親自撰寫了發言稿。
這件小事多年來一直在我的記憶里。在此之前,對於上海出版界,我只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他們出版的書籍上,對於出版業所知甚少,也就是從那時起,我開始留意陳昕的文章,也因此注意出版物在它問世的同時與更廣泛的社會文化方方面面的關聯。這是那次作品研討會給我帶來的饒有意味的啟示。實際上,也因此使我得以從出版以及更多的角度,反觀寫作,這也是陳昕在多處文章里提到的,如何從文化的傳承、學術的研究、社會生活的迫切要求中發現出版的焦點及重大命題,並以自己的實際工作來響應時代的呼喚以及出版傳統的接續和發揚。
在我讀來,這本文集的重心有二,一是對汪道涵、夏征農、王元化、陸谷孫、巢峰等老一輩專家學者的生平交往的回憶,同樣,這些學術出版、學術研究所形成的交流和思索,無疑是構成陳昕出版生涯極其重要的方面;另一方面,在陳昕從事出版工作的前期,與一眾年輕學者的交流促進,也是那個時代年輕一代學子,對中國社會經濟急劇轉型時期思想領域各種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的敏銳思考,構架了經濟學理論和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問題的探索之道,而經濟領域的大量問題,不論在學術上還是實際經濟活動中都是當時社會思想領域最為急切需要回應的。這是出版人如何主動參與塑造一個國家、一個時代的精神生活的很好的例子。
如同陳昕在《鑄就歷史的銅鏡》一文中論及學者的品格時所說的:大學問家自當具備「通家氣象」,學術視野廣闊,境界高遠。在他的運籌中,「通」者之首義為「貫通」,書中所述文化各端,於以類相從時,復舉其始終,查其源流,明其因革,論其古今。「通」者必須「匯通」,文化諸事,無論其為物質形態的,制度形態的,還是觀念形態的,都非孤立存在。我想,這也可以視為陳昕在大時代背景下對出版事業追求的自我期許吧。而這也可以視作所有從事與文化相關工作的人所嚮往的目標和方向。
作為一個在文化單位供職多年的工作者和寫作者,讀陳昕這些文字平實、內容豐富的文章,經常有會心的瞬間,感觸良多。時移世易,那些不懈工作的時時刻刻,那些殫精竭慮思索的日日夜夜,由一篇篇文章,一本本書所構成的人生,就是我們給這個世界的最忠實的答卷。
作者:孫甘露
編輯:周怡倩
※一桶冷水竟讓夫妻陰陽相隔!醫生痛心,這習慣非改不可
※上海這些「有故事」的十字路口,哪個給你留下最深的回憶?
TAG:文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