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VPIS 信息組織

VPIS 信息組織

@20180806, 90days

我把沒有處理過的原始記錄也叫信息,信息被提煉成知識。

先來一個高大上的問題。類是怎麼認識世界的

我從這些角度來回答

分類+聚類。「Classification is a process related to categorization, in which ideas and objects are recoginzed, differentialted and understood.」-維基百科。

意思就是分類是識別,區分和認知事物和想法。我們先放著想法,我們先討論簡單的「物」。

從原始人講起,人類通過視覺所見的元素,例如色彩,大小,形狀等,已獲得識別「個體」的能力,他可以記得每個東西都是獨一無二的。例如石頭,但是,隨著看的石頭多了,他發現很快就忘了倒數第n個石頭的某些特徵,再往後,看到更多石頭,他又忘記了倒數第n個石頭的另外一些特徵,如此無限循環,最後,他只能記得石頭那些被記得住的特徵,而一些「無聊」的特徵雖然看在眼裡,但卻記不了在腦子裡,於是一類物體就成型了。換句話說,他可以認知無數的物體,叫石頭。

這是我瞎編的大腦分類假說/演算法。歡迎拍磚。

其實就是說,人腦的有限性導致了要認知無限的事物,就必然導致了分類。分類可以讓人,有限地識別無限事物,有限地區分無限事物,有限地認知無限事物。而在人類能傳承文明(信息能穿越時間空間)之後,分類變成了聚類(Clustering),因為類已有了,按特徵歸入即可。

而對於想法,差別就在於所能「見」的形式和元素不一樣,分類和聚類依然相似。

類由大到小。不巧,有不那麼健忘的處女座出現了,他看到了更多元素,他說,這石頭和那石頭怎麼看都不一樣嘛,而且他善用了這種差別,讓自己的想法得到了傳承。於是更小的類別(子類)出現了,石頭變成了石灰石,花崗石等。又由於「看見」手段和能力的提高,更細的分類不斷產生。

類由小到大。另外一個方向,我們發現了,這類東西和那類東西,其實有共同之處,「擺」在一起很和諧。那麼,用一個詞能概括何必用兩個呢,省點帶寬做別的,於是超類誕生了,其實就是大點的類。

分類之後,我們其實就得到了一個層級結構。這是植根於我們大腦的認知,普遍於人類文明的基本結構。人類的很多設計都是出於這種認知基礎誕生的,例如生物分類,國家或者公司組織架構(權力和責任的大小包含),例如計算機文件存儲方式(目錄層級)。通過層級,我們能有條不紊地認識世界。然而,層級太多,跨層的交流成本太高,甚至沒法交流,讓這種層級應用擴展受限。

更針對性的分類方案出現了,扁平化。和界面扁平化風潮一樣,信息組織扁平化也是要讓我們更關注內容而非結構。

時空的穩定性,天然成為了區分的事物一個通用的標準,時空對每個人都無差別。按時間軸來分類,成了人類歷史的一個主維度。按空間來分類,成了國家民族政治的出發點。時空分類可以看作是分類和聚類的一個子集,也是扁平化的便利候選者。

扁平化的一個問題就是量大的問題,而計算機無懼量大。IPv6會讓每個終端都分在一個面上,自媒體讓每個聲音都在同一水平發聲,知識讓每個階級的人站在同一起跑線。

由於不同的結構方式,導致了理解事物間聯繫的橋樑是多樣的。我們連接信息,跟蹤檢索信息,擴展信息的關鍵靠的就是這個橋樑。

認知的概論有了,就可以根據理論來指導實踐了。

VPIS的核心是onenote搜索區。就是適配onenote搜索特點的區域。

其單元或者說個體,就是onenote裡面的page,page和page之間的第一識別是標題,內容圍繞標題展開,或者有了內容再為其設置一個標題。第二識別是關鍵字,關鍵字必須關聯內容,越多越好,因為方便搜索。其它識別就是內容本身,內容本身也是搜索的對象。所以,page內容維持在一定的量,1080p一屏到兩屏,太一點的主題為了保持完整性可以不限量。太大和不集中都會影響認知的效果。

Onenote的page被安放在chapter(章)裡面,chapter名字用作page的一級共享關鍵字,而chapter會被包含在notebook裡面,notebook名字是一個二級共享關鍵字。根據chapter和notebook關鍵字,內容就可以去到一個層級世界裡面。不僅如此,你可以在chapter和page之間通過頁縮進來分類出pagegroup(頁組),但是他們沒有共同關鍵字。在notebook之外,你還可以用層級的onedrive文件夾層級來放置notebook文件,但出了notebook,就是另外一套不一樣的檢索方式了,VPIS沒有太好的方案,棄用。

page再往下就是無等級的自由的內容,可以是文本,手寫痕迹,可以是圖片,音頻,文件等,他們都可以被識別成文本,作為全局搜索的關鍵字,但是其形態不會改變,因為更多的信息被包含在各種形態裡面。例如,筆跡的美感和識別屬性,例如圖片里除文字外的更豐富的視覺內容。可惜現階段這些是無法檢索的(圖片內容搜索已有,VPIS也有,但沒有在Onenote里,看下文Picasa部分),但還好我們都保留著,以後AI可以讓我們發發掘其中的信息。VPIS的建議是保留完整的信息。

以上就是適配onenote搜索區的內容組織的主要規則,其核心就是扁平化(層級是虛的)的關鍵字搜索,最終的目的就是利用onenote的搜索找回信息。

OneNote TIPS: 這裡的關鍵字,其實是關鍵詞,詞內的字元是不能單獨檢索的,切記!這可能是快速搜索功能的一個代價吧。

但這還不夠,關鍵字也有缺點,因為有些內容的確不能被關鍵字概括,或者你就是想不起關鍵字了。這就需要各種便於檢索的組織手段來幫忙了。

VPIS的「工作記錄區」,按時間線索記錄信息。工作區是一個notebook,每年一個chapter,每周是一個pagegroup,每天的內容不分時間,按內容分類到page中。

「工作知識區」,按照內容本身的特殊分類機制,在自己的chapter下,按自己的組織層級靈活歸入page內。

他們的好處就是,支持人類自帶的「GPS」,讓"行走"於這些內容的人,不至於迷路。

我在處理信息的時候,其中一件事就是按時間軸遍歷內容,把能歸入知識區的內容,加上關鍵字,然後移動到相關的層級下。

除了以上結構,Onenote還支持元素的鏈接跳轉,例如你可以很方便地在元素上放一個連接,就可點去到別的頁面或元素上。(並可以讓頁面直接網路分享,和別的系統集成。)這種鏈接,從知識結構上,幫助我們發現更開闊的信息,擴大我們認知的維度。

有一套工具叫思維導圖,我之前也實踐過用Mindjet MindManager Pro 5,Mindjet MindManager Pro 6來搭建信息系統,最後放棄了,本質上不完全一致,思維導圖更傾向於形象化地激發思維,是有起始項目,其內容更傾向展現,而VPIS是一個日積月累的大信息庫,沒有終點。思維導圖倒是可以服務於VPIS的處理和輸出階段。

VPIS的另外重要部分是圖片區,文件區,和代碼區

圖片區很簡單,只在NAS裡面,配合PICASA 3.0搭建,無需雲端支持,其實google已經停止維護picasa了,而其後續產品google相冊又沒法使用,所以就只能本地完成吧。

這個路徑很簡單,我手機拍照,通過自動同步工具,上傳到NAS,然後通過PC打開picasa,picasa就會把圖片導入系統,並檢測人臉,按人臉分類相片(風景等忽略,google相冊才支持)。

想要處理或輸出發布等,在PC上完成即可,包括圖片整理,按時間和事件分類圖片到文件夾。

VPIS圖片區,說白了,特點就一個,看臉。

簡單說,文件區有PC內和NAS組成,按目錄組織,NAS組織邏輯如圖,(好久沒更新了),重點是,掛載到windows系統,然後用everything這個軟體來搜索,非常快!

代碼區靠github,本地eclipse。

晚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煦知多少 的精彩文章:

TAG:小煦知多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