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宣王的稱霸戰, 龐涓的悲劇馬陵役
原標題:齊宣王的稱霸戰, 龐涓的悲劇馬陵役
齊宣王的稱霸之戰
關於齊宣王的稱霸之戰,馬陵之役不得不說。在馬陵之前齊國已經在桂陵之戰中擊敗過魏國,齊國的實力跟魏國本身就是旗鼓相當的,重要的是看領軍人。在桂陵之戰中齊國是孫臏為將,魏國是龐涓為將。最為後世所稱道的則是這兩位名將都是鬼谷門傳人,數年之前兩位名將出山之時,鬼谷掌門曾經預言:「遇馬而卒」,就是說龐涓會在跟馬有關的地方喪命,而馬陵正是此地。
實際上當時的三晉國力相當,魏國稍強,但因頻繁對外開戰,國力耗損嚴重。即便是當時的韓國,跟中原國家比較起來也厲害的多,韓國當時攻滅鄭國,而將鄭國的都城作為韓國的新都城,韓國國力達至巔峰。而韓國更是與趙國私下為盟,想要乘勢攻打魏國。哪裡知道這場陰謀提前為魏國所知,而恰當齊國鄒忌與孫臏有權力之爭,龐涓便欲尋得先機,上諫魏惠王,「聞韓謀助趙攻魏,今乘其未合,宜先伐韓,以阻其謀」,魏惠王為樹立權威,便傾全國之兵,以太子申為上將軍,龐涓為大將,攻打韓國。
太子申是魏國公族,而龐涓是軍中武將,所謂將相不合,即在朝中存在,在軍中也有。在魏國大軍開拔之時,太子申就不知道從哪裡聽信了謠言,說是太子申此行攻韓是無功之事,太子申便欲退軍,而龐涓本欲雪桂陵之役的恥,極度需要大量的勝仗來證明自己的實力,所謂「未見勝敗,而行班師,與敗北何異?」可見此戰自開始,魏國大軍的內部就不甚和諧。
齊宣王的稱霸之戰
韓哀侯本欲與趙國聯盟攻打魏國,兩國之間盟約未訂,聯軍未組,主將未定,不料魏國竟率先帶領大軍而來,韓國眾將皆有手足無措之感,便派遣使臣求援於齊國。而在此時的齊國,鄒忌是反對出戰援韓的,而田忌和孫臏等則主戰,只是田忌等人觀點是「魏勝韓,則禍必及於齊,救之為是。」孫臏則相對要成熟的多,有說「若不救,是棄韓而肥魏」,也有「代韓受兵,韓享其安,而我受危」,明顯是處於兩難之間。這似乎是在迎合齊國朝堂之上的鄒忌派系和田忌派系,兩方都不得罪。但孫臏真的是這樣想的嗎?
孫臏作為一代戰神級人物,當然不會想的如此簡單,跟鄒忌等擅長玩弄朝堂政治的名臣不同,孫臏更懂得如何權衡各方勢力,在拋出兩難觀點而後,鄒忌固然是暗自竊喜,認為此事即便孫臏也無可奈何,最終可能就是不了了之,田忌等人則是冷眼旁觀,認為孫臏已非主戰派系。聰明如孫臏,事實上是把決定權拋回給了齊宣王,朝臣不知不覺,但國君不能如此。
齊宣王當然不允許任何有利別國而有損齊國的事情發生,齊宣王便向孫臏再次發問尋求策略,這個時候孫臏才說出心中真實想法,就是答應韓國派兵救援,而「韓知有齊救,必悉力而拒魏,魏亦必悉力而攻韓。吾待魏之敝,徐引兵而至,攻敝魏而救危韓」,這是用最少的力氣得到最大的功勞,齊宣王沒有道理不允諾。於是孫臏再次被啟用,成為齊軍主將,率領齊國大軍向三晉地區進發。
齊宣王的稱霸之戰
世事如孫臏所料,魏韓兩國皆是傾倒全國之力對抗,韓國畢竟國力稍遜色於魏國,數日之間即遭受重創,頻頻派遣使臣催促齊國出兵。但齊國的孫臏卻有著更為精明的打算,即是不派兵直接前往韓國救援,反而是乘魏國國內空虛,率領大軍直奔魏國都城,龐涓等雖遺憾於沒有攻破韓國都城,也只能率領疲憊之軍往都城方向急趕。這場戰局的結果已經註定,所有的程序都按照孫臏的設計在進行。
孫臏又設減灶之計,令得龐涓產生嬌縱之意,認為齊國遠途跋涉,自齊國來到三晉地區,兵將自會產生不適應之感,徹底的矇騙過龐涓之心,引得龐涓大軍被封鎖在馬陵後,四周的齊軍萬箭齊發,將這魏國名將龐涓射殺於馬下,龐涓所率領的魏國王牌軍隊魏武卒們,在這場戰役中死傷殆盡,再也不能肩負起魏國的稱霸大業,自此魏國衰敗,齊國強盛。
※致千里之奇士, 總百家之偉說: 齊宣王引領的齊國養士之風
※孔子到底是不是迂腐的人, 讓我來告訴你真相吧!
TAG:海叔說春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