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兩人十多年前就開始篡改這段歷史

這兩人十多年前就開始篡改這段歷史

撰文 | 董鑫 王洪梅

關注對岸的朋友們最近應該看到了一則報道。

專責教科書審定的台灣「國教院」公布「12年社會領域課綱草案」。主要變化有三:

朝代編年史改為主題式單元,不再分為台灣史、中國史和世界史,而是分成台灣史、東亞史及世界史三個領域。

中國史納入東亞史,不再單獨存在,同時內容大幅刪減,從原本的1.5冊內容縮減為1冊。

高中歷史教學從8個學分減為6個學分。

台當局「教育部長」葉俊榮(左二)及「次長」林騰蛟(左三)8月12日出席審議新課綱

政知道(微信ID:upolitics)先提出一個直擊心靈的拷問:

讀著這種歷史教材成長起來的台灣人,還會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嗎?

「去中國化」?

台灣高中歷史教材經歷過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從1949年到1987年。這段時期,台灣的歷史教材分為「中國史」和「外國史」兩部分,此後「外國史」改為「世界史」。不過,「台灣史」一直作為中國史的一部分來教授,穿插在中國史的明末清初、甲午戰爭前後以及1945年之後的部分。

第二個階段是「台灣史」開始獨立成冊,與「中國史」和「世界史」並列。這一改變從2004年開始延續至今,與兩個人持續十多年的「不懈推動」有關。

一位是李登輝,另一位是陳水扁。台灣的歷史課綱修訂就始於李登輝。

1999年,李登輝推行「88課綱」,台灣史在中國史中首次以單獨單元出現;2000年陳水扁上台後,中國史中的明代中期以後、清史和民國史全部放入了「世界史」;2004年陳水扁再次當選的時候,「台灣史」獨立成冊。

此後一直到現行的台灣高中歷史課綱,延續的都是「台灣史」「中國史」和「世界史」三部分,且採用「同心圓」史觀教學。這種教材的編排方式以區域為先,先學台灣、再學中國,然後是世界,台灣是中心。

但每一個區域歷史都還延續了編年體的方式,比如中國史分為「先秦時代」「秦漢至隋唐」以及「宋、元、明與盛清」等章節。

如今,台灣「國教院」2017年版的課綱通過,台灣高中歷史教材迎來第三階段。

台灣高中歷史教材改為「台灣史」「東亞史」和「世界史」,「中國史」不再單列成冊,改為放在「東亞史」下面教學,且教材編排採用主題式,比如「中國與東亞的交會」「國家與社會」「人群的移動」與「現代化的歷程」等。

而且,因為中國並不是一開始就與整個東亞地區發生聯繫,石器時代、夏商周三代等內容都會消失,學生直接從秦漢開始學起。

民進黨掌控的課程審議大會

課綱審議大會解釋說,這種調整是希望學生在研讀歷史時,注意到中國與其他區域的互動,培養他們的全球視野,並稱東亞史教學仍以中國史為主,沒有「去中國化」問題。

顯然,這個解釋即便在台灣也不是所有人都接受。

台灣《中國時報》就認為,課綱審查大會的「司馬昭之心」,就是希望藉由淡化中國史來進一步切割大陸與台灣一脈相承的歷史文化觀,希望讓台灣學生從小就習慣一套沒有「中國史」的歷史。

就算拋開課綱內容,要根據新課綱編書也並不容易。

一位曾經參與過高中歷史教科書編撰的大學教授就表示,這種區域史課綱他們完全沒有見過,課綱公布之後編書最快也要寫半年,編完還要送審,審查時間又要一個月,反饋審查意見和其他瑣事加起來還要一個月,再到印刷、發行10個月就過去了,根本趕不及明年5月學校選教材的時間。

而之所以留給編書者的時間短,也是因為引來的爭議太多,這份2017年版的新課綱直到2018年才被通過。

那麼,有這麼多問題存在的課綱是如何被通過的?

台灣《中國時報》也給出了答案。

依照《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課程審議會組成及運作辦法》,審議大會設置委員41人至49人,包括官方代表和民間代表。官方代表由立法院依政黨比例選任,包括11到15名委員,這次是12人。

民間代表部分由立法院負責遴選,這次是民進黨9位、國民黨4位、時代力量1位、親民黨1位。其他委員還有教師、家長、校長、學生及非政府組織代表。

《中國時報》稱,一般課綱審議無法達成共識,就以投票表決,只要提案或主張得到出席委員半數支持,就獲得通過。

而因為每次開會通常是不到40名代表出席,只要有21人支持就可以,所以這次民進黨從人數上就掌控了全局。

「天然獨」

不出意外的話,明年新學年,擺在台灣高中生課桌上的就會是根據上述課綱編出來的新版歷史課本。這樣的教材會對學生有什麼影響?

「對大陸更加難以了解」應該是首當其衝。

2016年,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行的第一屆「海峽兩岸暨港澳青年中山論壇」上,作為台灣青年代表,獨立時事評論人許陳品曾坦言,許多台灣青年人並不真正了解大陸,因為教科書中,1949年以後大陸的發展史只有兩節課,100分鐘就講完了。

許陳品說,教科書中很少提及1979年大陸改革開放以後的情況,讓沒有來過大陸的台灣年輕人對大陸的印象還停留在多年之前。

「高中上公民課,講授基本的政治學、經濟學原理,我問老師,大陸的兩會是什麼意思?人大政協又是怎麼運轉的,但老師說他也不知道。」

更大的影響恐怕還是「天然獨」。

這是現任台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在2016年提出的概念,她認為,認同台灣、堅持獨立自主的價值,已經變成台灣年輕世代的天然成分。而「天然獨」形成原因,首先就是台灣在歷史教育上的「去中國化」。

台灣《聯合報》社論曾指出,一部「去中國化」的課綱,或許可以溫水煮青蛙打造更多「天然獨」,卻絕不可能為台灣打造和平與繁榮。

國台辦新聞發言人馬曉光則表示,強行修改高中歷史課綱並將「中國史」納入「東亞史」,是在教育領域推行「去中國化」「台獨」分裂行徑的又一實證,不僅荼毒台灣年輕一代,更進一步破壞兩岸關係,加劇兩岸對抗。

台灣學者也一直在抗議。台師大國文系教授徐國能還在臉書發起號召,要集合眾人之力,寫一套(3冊)適合高中生看的中國歷史補充讀物,為學生建構完整的中國史觀。

兩岸合編高中教材

講個插曲。

除了歷史課本要改,去年9月,課綱審議大會還差點改了語文教材。新課綱提案建議高中語文的教學內容中,文言文比例下降到30%,此前這個比例為45%—55%。

最終這個提案沒有獲得超過半數的贊成票,高中語文的新教材文言文比例保持不變。

政知道(微信ID:upolitics)注意到,那次文言文風波兩個月之後,兩岸合編高中語文教材在台灣出版,並被台北萬芳高中、達人女中、高雄前鎮高中和高雄師大附中等多所學校使用。

這版合編教材是在2014年啟動編寫,由福建師大兩岸文化發展研究中心、福建師大文學院和台灣「中華文化教育學會」三方合編,教材包括《高中語文》(含課本、教師手冊、教師用書)的第一冊和第二冊、《中華文化基本教材》、《高中古詩文選讀》等總計13冊、500萬字。

當時的台灣還在馬英九任內。

這些合編教材精選了不少古今名篇,包括《師說》《岳陽樓記》《論語》《孟子》的選段,以及詩經、楚辭、唐詩、宋詞的選篇,《孔乙己》《再別康橋》等白話文也都入選其中。

據台媒報道,採用教材的前鎮高中語文老師吳慧君還表示,如果能有兩岸共同的文本、共同的文本記憶,讓台灣學生知道我們的這篇經典文章大陸學生也在學習,對兩岸來講都是好事。

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15日曾在記者會上表示,中華文化是我們兩岸民眾共同的寶貴財富,不可思議的是,有一些人卻拿著家中的寶貝往外扔,我想最終傷害的是台灣同胞的福祉和台灣社會未來發展的基礎。

不過,這版教材並沒有機會繼續推廣了。

台灣「國教院」指出,這些教材是出版社自行贈送推薦,但出版社已在2017年六月申請停業,未來恐怕無法編撰後續教材,該套書無法完整銜接課程,不會在2018年公告給學校選用。

借用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的話總結一下:

中華文化是我們兩岸民眾共同的寶貴財富,不可思議的是,有一些人卻拿著家中的寶貝往外扔,最終傷害的是台灣同胞的福祉和台灣社會未來發展的基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京青年報-政知道 的精彩文章:

晚節不保的省級高官,第二次出了事
金正恩訪華之後首次公開露面,去了兩個與丹東接壤的地方

TAG:北京青年報-政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