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2018敦煌論壇:敦煌與東西方文化的交融國際學術研討會」召開

「2018敦煌論壇:敦煌與東西方文化的交融國際學術研討會」召開

與會專家學者合影。通訊員/供圖

8月19日,由敦煌研究院、中國中外關係史學會聯合主辦、中國敦煌石窟保護研究基金會資助舉辦的「2018敦煌論壇:敦煌與東西方文化的交融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敦煌莫高窟召開。來自中國、美國、俄羅斯、日本、匈牙利、吉爾吉斯斯坦的160餘位代表共聚莫高窟展開學術研討。

會議開幕式由敦煌研究院敦煌文獻研究所所長楊富學研究員主持。敦煌研究院副院長趙聲良研究員開幕詞指出,敦煌文化是絲綢之路文化的產物,是古代東西文明交匯的重要成果。從敦煌學出發,共同探討敦煌·絲綢之路文化對人類文明發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深刻領會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富。中國中外關係史學會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萬明研究員回顧了中外關係史學會30多年的發展歷程,以及敦煌在中外關係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日本筑波大學八木春生教授代表與會學者致辭,對敦煌學的發展給予了充分肯定,殷切希望敦煌的研究需要進一步深入,建議舉辦更多的專題會議。

本次學術研討會議題主要涵蓋「敦煌與東西方文明的交流與融合」「中外文化的交融」「絲綢之路沿線宗教文化交流」「敦煌·絲綢之路相關歷史文化問題」等諸多方面。研討會共收到學術論文131篇,大會甄選75位專家和學者圍繞會議主題展開發言和探討。

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萬明研究員、日本筑波大學八木春生教授、匈牙利羅蘭大學副校長郝清新(Imre Hamar)教授、敦煌研究院敦煌文獻研究所楊富學研究員分別作了《西來之樂篳篥的古今傳承:從壁畫到民間音樂會》、《敦煌莫高窟唐前期第一期諸窟的特徵》、《The Indian and Central Asian Influence on the Image of Samantabhadra Riding on a Six-Tusked Elephant in Dunhuang(敦煌所見普賢騎六牙白象圖像之印度、中亞因素)》、《貴霜王朝大夏建立說獻疑》的主題報告。

中國中外關係史學會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萬明研究員作報告。通訊員/供圖

萬明研究員以敦煌莫高窟壁畫以及河北墓葬壁畫中篳篥圖像的遺存為例證,構建西來之樂傳播的重要軌跡,否定了學者提出篳篥「在元代以後漸趨冷落」、「今世已絕」之說。指出源自波斯,經由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的篳篥,經歷千餘年的流變,並未消逝於世人的視線,而形成為今冀中民間音樂會笙管樂的主奏樂器管子,實為絲綢之路中外文明融合的典型範例。

日本筑波大學八木春生教授作報告。

通訊員/供圖

八木春生教授通過對唐前期第一期(相當於初唐前半期)諸窟,尤其以第57窟和第322窟內容、題材和營建思想的比較研究,明確了這一時期石窟內容相較於隋代以來出現的兩種新形式:1.南北壁出現極具寫實感和往生描寫的特定凈土變;2.佛的至高性被減弱,造像向世俗化發展。

匈牙利羅蘭大學副校長郝清新(Imre Hamar)教授作報告。通訊員/供圖

郝清新教授以敦煌壁畫《華嚴經變》中所見普賢菩薩所騎六牙白象的造型為例,探討其構圖特點及其與印度、中亞文化因素之關係,從而揭櫫敦煌佛教藝術中的外來文化因素的重要作用。

敦煌研究院敦煌文獻研究所楊富學研究員作報告。通訊員/供圖

楊富學研究員探討了貴霜王朝大夏建立說的諸多疑點。通過對《漢書》、《後漢書》等傳世史書的記載,尤其是通過懸泉簡牘,獲得了多件大月氏資料,足證大月氏是貴霜國的建立者,而非學界所謂的由大夏所建立。近期中亞地區的考古發掘,同樣支持大月氏建立貴霜王朝的說法。

這些報告立意新穎,資料豐富,而且公布了不少新資料,對中外關係史研究具有重要學術價值。

大會主旨發言之後,安排了六場分組發言,還有相關的學術調研。此次研討會旨在砥礪學術,培養年輕後備人才,加強中外學術文化交流,推進敦煌學的深入發展,擴展敦煌學與周邊學科的交叉研究。

作者:朱羿 曾江 劉拉毛卓瑪 閆珠君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任編輯:劉星 排版編輯:劉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國際安全研究》2018年第4期
法國的《人權宣言》為何要在北美大陸找靈感?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