恍如隔世:100年前後的天津,新舊照片對比圖
天津簡稱津,意為天子渡過的地方。
天津始於隋朝大運河的開通,在南運河和北運河的交會處,也就是現在的金鋼橋三岔河口的地方,史稱「三會海口」,是天津最早的發祥地。
天津自古因漕運而興起,明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正式築城,是中國古代唯一有確切建城時間記錄的城市。
歷經600多年,造就了天津中西合璧、古今兼容的獨特城市風貌。
如今的天津已成為環渤海地區經濟中心、國際港口城市、北方經濟中心,城市風貌正在日新月異的變化著。
看慣了城市中這些高樓大廈,你能想像出一百年前的天津是什麼樣子的嗎?
今天,小編就帶你穿越回上個世紀,領略一下當時天津的風采。
這是上個世紀20年代的意式風情街,那時候這裡還不是景區,街區中心噴水柱的圓形廣場的名字,就叫馬可·波羅。
在義大利老租界里,還有梁啟超的飲冰室、曹禺故居、李叔同故居、袁世凱及馮國璋的府邸等。
能猜到下面這張照片是哪嗎?這就是大衚衕,那時候黃包車來來往往,街兩邊也是各種商鋪,如今的大衚衕,仍舊是天津最大的商業中心之一。
這是百年前南京路與營口道交口,那時馬路寬敞,只有行人漫步,偶爾會有幾輛自行車穿過。如今這裡已經是天津市最繁華的所在了。
這個地方想必大家都認識,這就是百年前的西開天主教堂,那個時候周圍比較荒涼,老百姓是不會去的,多是外國人自己做禮拜的地方。
如今的天主教堂已成為天津的一個景點,周邊也已成為了繁華的濱江道商業圈。
利順德飯店可是天津的傳統老建築,1863年由英國傳教士殷德森主持建造的。
一百多年來仍保留著英國古典建築的風格和歐洲中世紀的田園鄉間建築的特點,是天津市租界風貌獨具特色的代表建築,也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如今這裡是一座四星級的涉外飯店。
黃家花園位於天津和平區中部偏東南,泛指山西路與西安道交會處一帶,1860年後淪為英租界。
清朝末年候補道台黃蔭芬在現南京路與山西路交口東側購得一片荒地,建起一座小花園,故後人稱這一帶稱為「黃家花園」。
不過現在黃家花園的「花園」已經不見了。
1895年德國稱在中日甲午戰爭中有功,要在天津設立德租界。界內開闢南北向主幹道,命名為威廉街,即現在的解放南路。
當時德國總領事館、司令官邸和德國俱樂部等都在這條路上。下圖為百年前的威廉街,如今已經處於小白樓商圈內。
下面的這個地方大家都去過吧,就是天津勸業場。九十年前的勸業場是當時中國最大的商場之一,當年的繁華程度可見一斑。
大家都去過勸業場,可是大家知道勸業場的來歷嗎?
天津勸業場創始人叫高星橋,江蘇南京人,鐵匠出身,20世紀初曾任直隸井陘煤礦津保售煤處經理,連任十年,漸有積蓄,先在河東旺道庄蓋平房千間,繼在北門裡辦華昌金店,1920年又辦起天津商場。
高星橋經過一段時間的考察,選中了法租界21號路的一片空地。他獨具慧眼,料定此處將來必大有發展,便以雄心和魄力,斥巨資十萬四千兩白銀從英國先農公司手中買得了這塊面積為五畝二分的地皮。
按設計圖紙初步估算,建此商場資金需百萬大洋以上,以高星橋當時的財力,存在困難,經再三考慮,他決定成立股份公司集股興建。
高星橋輾轉託人,費盡周折,說服了慶親王載振成為了勸業場的二股東,加入三股,即三十萬元,載振給商場起名為「天津勸業場」。
2016年9月,天津勸業場入選「首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
中山公園外的美食街可是現在河北區最繁華的地方之一,各色美食吸引著來自五湖四海的遊客。
磚牌樓上有「勸業會場」四個大字,大家是不是很奇怪,美食街和「勸業會場」有什麼關係呢?
因為在清朝末年,這裡就是「勸業會場」,雖然與「勸業場」僅一字只差,但卻是兩個不同的地方。
1907年建成的勸業會場是當時中國最早系統陳列工業工藝產品的場所,經常展覽書畫名家作品。如今「勸業會場」四個大字仍然保留著。
天津望海樓教堂建於1859年,是天主教傳入天津後建造的第一座教堂。1870年,它首次被燒毀,民間稱之為「火燒望海樓」,史稱「天津教案」。
該教堂作為「天津教案」的重要遺址,1988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望海樓就如同一個威嚴的雄獅,屹立在海河邊,見證了天津的歷史滄桑。
解放橋最初建於1902年,於1923年重建,1927年正式建成。
原名「萬國橋」,即國際橋之意,因當時的天津有英、法、俄、美、德、日、意、奧、比9國租界,故得此名。
而此橋位於法租界入口處,又是由法租界工部局主持建造的,所以當時天津民眾更願意稱它為「法國橋」。
抗日戰爭勝利後當時的國民政府以蔣介石的名字命名此橋,將「萬國橋」改為「中正橋」。
1949年,天津解放後此橋正式更名為「解放橋」,並沿用至今,也是現在天津唯一保留的一座可以開啟的橋樑。
1886年,英籍德國人德璀琳憑藉其與李鴻章的私人關係,非法得到了今佟樓以南「養牲園」的200多畝土地,修建了一座賽馬場。
能容納上千觀眾,相當講究,馬場道也因此得名,如今賽馬場已不復存。下圖是當時的賽馬場看台和跑道。
現在的馬場道已經成為天津「五大道」中全國較為知名的一條道路,是和平區與河西區的分界街道。
漫步海河畔,在大沽橋旁矗立著一座哥特式城堡建築,格外吸引海河兩岸往來人們的目光。
高聳塔樓四角分立,給人以神秘之感,襯托在海河旖旎的夜色下,彷彿行走在中世紀一般。
這就是如今著名的「泰安道五大院」,是天津市規劃確定的唯一一處具有居住功能的風貌保護區。
而在它的地基原址上,曾矗立著一座原租界最宏偉的建築——戈登堂。
戈登堂又稱天津英租界工部局大樓,始建於1890年,坐落於當時天津英租界的維多利亞道(今和平區解放北路),為19世紀天津體量最大的一座建築物,1976年唐山大地震後,該樓被損壞,不久拆除。
戈登堂以1885年在蘇丹喀土穆陣亡的英國軍官查理·喬治·戈登命名。戈登是天津英租界劃定與規劃的主要設計者。
2010年,天津市人民政府決定在海河南岸重建戈登堂。
這是民國時期的天后宮,天后宮建於元朝1326年,俗稱娘娘宮,歷經多次重修,是天津市區最古老的建築群,也是中國現存年代最早的媽祖廟之一。
由於當時海運漕糧,漕船海難不斷發生,而天津是海運漕糧的終點,是轉入內河裝卸漕糧的碼頭。
所以,元泰定三年,皇帝下令修建天后宮(當時叫天妃宮)於天津海河三岔河口碼頭附近,供人們奉祀海神天后。如今的天后宮位於古文化街內,依舊香火旺盛。
一百年前的濱江道商業街是什麼樣子的呢?那個時候還不是商業街,只有一輛輛年代感十足的綠皮有軌電車,行駛路線自老西開(今國際商場附近),沿今濱江道、萬國橋到達天津火車站。
上個世紀初的天津雖然歷經戰火與滄桑,但是時代氣息十分濃郁,由於天津屬於重要的港口,設有多國租界,天津的建築風貌也顯得更加「國際化」。
看完了百年前的天津建築,咱們再看看建國以後天津人的生活,也許會找到你兒時的記憶。
和平路上的渤海大樓,那時有很多電車的線纜在空中飄蕩。
80年代的母子車,感覺好有創意啊……那個時候書包是可以夾在自行車後架上的,現在你敢嗎?
這是最早的新華路地鐵站。
37路公交車,那個時候警察叔叔還沒有換裝……
以前衚衕里各家各戶都要生爐子,這也是門兒學問呢……
這是一張在天津站歡送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照片,時間應該是上世紀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
大規模的上山下鄉運動造成了一代人的悲劇,也造就了一大批國家的棟樑。
以前買東西沒有超市,只有副食店,那時候買煙酒副食是要憑本憑票的……
這就是當時的糧本和糧票……
沒有暖氣的時代,每年冬天家家戶戶都要買煤、搬煤、存煤,還會為了存煤之地與鄰居發生「領土」之爭……如今每家都有暖氣,知足常樂吧……
大鋁盆冰塊下的汽水,不是可口可樂,而是小時候的「奢侈品」,大暑天時喝下一瓶冰鎮汽水兒,一肚子的暑熱全都不見了……
這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一個普通家庭吃飯的場景,那時候沒有兩室一廳,大多數都是一家子只住一間房,自製二樓夾層是一個不錯的解決方案,
這大概是天津老百姓最樸素的回憶了……
當年每條衚衕都住著很多人家,就像一家人一樣。每到夏天,衚衕里就擠滿了人,大家都在外面吃喝談笑。
如今城市高樓林立,曾經那份最純真的鄰里之情卻再也找不回了……
海河遊樂場,大約在上世紀90年代,那個貌似鯨魚的大遊船頂上還可以噴水,這大概是一部分人兒時最快樂的回憶吧……
白記餃子館,當年的白記餃子可是遠近聞名的美食,如今也是連鎖店遍布全市,就是不知還能否找回兒時的味道……
當年的百貨大樓熱鬧非凡,1976年唐山大地震震毀了塔樓,後來的百貨大樓就被設計成了這個樣子,完全沒有了當年的風貌,也不復當年的繁榮景象了。
昔年的天津地標就這麼隕落了,也實在讓人惋惜……
1994年,天津第一家麥當勞開業……那個時候,老媽說:「期末考試考好了,帶你去吃……」
那時候的好利來還是這五位美女姐姐……第一次知道原來蛋糕可以這麼好吃……
80年代濱江道上的中原百貨,那個時候叫中原公司……
這是1980年8月,天津南開區廣開中街純善里,一個馬路高於衚衕的院子,當時被成為「三級跳坑」。
當年百歲照、結婚照等,都會來和平路上的這家鼎章照像館,那個時候可是相當有名……
那個時候民園體育場還沒有羅馬柱,也不能隨地躺……
當年的北安橋還沒有現在這麼炫……
80年代的公共汽車萌萌噠……
天津
一個有著滄桑歷史的城市
無論是以前還是現在
獨特的韻味是不會變的
過去已成往事
現在更要珍惜
無論她變成什麼樣
都是我們最愛的家鄉
天津
天津的老照片,前面的都告訴你啦,最後一張你認識嗎?這是哪?來猜一猜吧,歡迎留言告訴小編……
※你真的讀懂了「九州」嗎?古代軍事地理的機密全在裡面
※老祖宗傳下來的規矩,這10樣萬萬丟不得
TAG:水煮百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