棍棒底下出孝子?看看那些被打著長大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文| 張書願 小凡姐姐
周末逛知乎,看到一位女生寫的關於小時候挨打的經歷,特別難過:
這位女生在最後說道:棍棒底下出的不是孝子,都是傷心的孩子。
此言不虛。
我觀察身邊熟悉的親朋好友,那些小時候挨打的孩子,長大後幸福感一般都不高。
我的一個表妹,現在也快30了,寧可一個人在外面漂著,也不願回家。她曾經跟我說過,每當回家看到她爸爸,就會想起小時候被他揪住頭髮打的場景,感覺自己卑微到低賤,實在不想回想到那些情景。
還有一個鄰居家的哥哥,小時候經常被爸爸打,我記得他爸爸當時還跟我父母交流,說:「男孩子就得打,打打就老實了。」那時候我還暗自慶幸自己是女孩呢。現在,那位哥哥已經成家立業,搬出去住了,很少回來,難得回來幾次還常常吵得不歡而散。
而與此相反,我的堂姐從小就被我伯伯捧在手心裡,周圍的人都看不下去,說伯伯太慣了。然而我堂姐並沒有被寵壞,反而找到了一個同樣寵她的丈夫,跟我伯伯的關係也特別好,現在堂姐跟我伯伯一起,成了周圍人艷羨的對象。
很多時候,我們沒辦法準確判斷一種育兒方法的對錯,因為我們都是第一次當父母,沒有經驗;但是,我們都曾經是孩子,你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結果自然就明白了。
棍棒底下出孝子,光看這句話我就感覺十分功利,完全是把孩子作為了父母的附庸和養老的工具,而不顧孩子的感受和全面發展,似乎「孝」就是唯一的目的。
當然,現在很多家長引用這句話的時候,只是在表達一個"打了才能成才"、「打是為你好」的意思,但真的如此嗎?
事實是,體罰會導致孩子的反社會行為,使他們的侵略性大大增加。杜蘭大學2010年的一項研究表明,研究開始前一個月被打屁股超過2次的幼童,兩年後發生攻擊行為的風險增加了50%。正所謂「暴力教會暴力」,2014年發表在美國《兒科》(Pediatrics)雜誌上的研究指出,對於孩子來說,他是否認為「打人是可以的」,或者長大後是否也這樣做的最強的影響因素,就是他小時候是否被如此教訓過,以及被體罰的頻率。
體罰會降低孩子的羞恥心,從此對教導充耳不聞。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打皮了」。當孩子感覺到被打是跟吃飯睡覺一樣正常的事情時,他再不會因為被打被罵而堅定改變現狀的決心,這就表現為我們看到的」不知羞恥「。
體罰會導致孩子的心理發育出現問題,甚至大腦的結構都可能因此發生改變。
我們來看看,孩子被體罰時,他們內心經歷了什麼。在英國進行的一項對五至七歲孩子的問卷調查研究中,當孩子被要求描述被父母體罰時的感受,他們的回答包括:
「像有人用鎚子擊打你!」
「好痛!是裡面痛! 就像要打破你的骨頭」
「感覺好可怕!你知道,真的很痛,感到劇痛,我內心感到非常恐懼。 」
「真地想逃離父母,因為他們脾氣很壞而且打得真是好痛!」
「我覺我不再愛我的父母了。」
疼痛、恐懼、憎恨,這些感受在你打孩子的時候,就已經在孩子心中蔓延,如果當時你可以看到孩子的心,那麼還會覺得這是為了孩子好嗎?
加拿大渥太華的一家兒童醫院的研究表明,頻繁體罰(一月一次)會導致孩子大腦前額葉的灰質減少,即便是偶爾的打屁股,也會帶來成人後更高比例的心理和人格障礙。大腦灰質往往主導著人類的智力水平和學習能力,也包含感知能力、語言能力、情緒控制能力、記憶功能等。簡而言之,灰質減少預示著智力降低、認知遲緩、感覺遲鈍以及語言、記憶發展緩慢。
體罰還會剝奪孩子從內心深層對自己錯誤的反省。美國教育心懲罰理學家吉諾特博士說:懲罰並不能起作用,因為孩子的精力分散到了如何去報復家長上面,錯失了對自己不當行為的反悔以及思考修正錯誤的機會。
道森博士在《怎麼做父親》這本書中說:「懲罰是一種非常沒有效果的管教方式,常常會讓孩子的行為朝著與我們預期相反的方向發展。許多父母使用懲罰,是因為沒有人教給他們更好的管教方法」。
那麼,當孩子做錯事情的時候,應該用什麼辦法來代替懲罰呢?
最簡單的方式就是:
第一、讓孩子承擔因自己的不當行為而帶來的自然後果。
比如,早上要送孩子上學,但是從起床到洗漱、吃早餐,他都在磨磨蹭蹭的,這時,與其體罰或者給予孩子「不許看動畫片」之類的懲罰措施,不如就讓孩子面對遲到這個自然結果。
遲到了,會被老師罵,會少學很多知識,會讓小夥伴們覺得自己是個大懶蟲……這會讓孩子去反省、認識到,為什麼不能拖拉、不能遲到。如果家長用懲罰來教訓孩子,那麼孩子只會覺得家長專橫,而不去反省自己的問題。
第二,發揮語言的作用,與孩子充分溝通。
一、是表明自己的立場或情緒。明確清楚地告訴孩子:「你這樣做,媽媽覺得很生氣」,而不是說:「你怎麼又這樣?」
二、是表明自己的期望,而不是抱怨。「寶寶,我希望你自己去把玩具收拾好」,而不是說:「你為什麼總是把房間弄得亂七八糟?」
三、是告訴孩子該如何彌補,或者提供選擇。「你弄丟了剛買的鋼筆,你可以自己攢零花錢再買一支,或者再仔細想想鋼筆可能丟在哪裡了,去把它找回來。」這樣,孩子就有能夠修正他的錯誤,這是很重要的一點。因為在他們經歷了自責之後,還要有機會能恢復原來的自信,重新看到自己是個受尊重,負責任的家庭一員。
四、是與孩子一起討論解決問題的辦法。不要小看了孩子的創造力,當你坐下來跟他討論時,他會有很多點子,雖然一開始可能會講一些不切實際的主意,但是不要擔心,也不要評價,把它們都記下來,最後,一定可以在所有想到的解決辦法清單中找到切實可行的辦法。
我不知道,為什麼明明有那麼多更好的解決辦法,卻仍然有很多父母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包括我身邊一些「高知」的家長。
也許是因為「打孩子」特別簡單、好用,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吧。孩子被打了之後,立刻就不敢了,許多家長甚至對此成就感滿滿。
然而,即便是用個化妝品,我們也知道,那種一用就美白效果立顯的,一定有很多副作用。對待孩子就更是如此了,千萬不要為了眼前的省事,而耽誤了孩子的長期可持續發展。
註:文中圖片來自百度圖片。
作者:張書願,國際註冊心理諮詢師,企鵝童話簽約作者,個人公眾號:咬書醬(shujiangyao)。人生是一場用心的體會,願你我都能甘之如飴。
※中國爸爸都去哪兒啦?女兒成長中,爸爸的影響究竟有多大?
※你喜歡「聽話」的孩子,壞人也會同樣也喜歡
TAG:企鵝童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