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小壺,裝滿了國人幸福!
一把小壺,幾隻小杯,中國人走到哪,都要喝點啥,不論是茶還是酒,甚至是清水或者牛奶,壺帶給中國人的樂趣,從很久以前就開始了。
青玉執壺 明代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壺字
有趣的「壺」字
《現代漢語辭海》中「壺」是這樣描述的:
「壺,一種盛裝液體的器皿,
一般有蓋,有嘴,還有柄或提梁」,
可見現在我們對壺的認識:
「壺」是一種盛液體的容器,有嘴,有柄或提梁。
【陶壺】新石器時期 以實用水器為主要功能
龍山文化 黑陶雙系壺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黑陶之所以稱作「黑」陶,
原來是因為在燒成後將窯停火封門,
然後往窯頂孔上澆水,
燃料中的碳素和蒸氣結合滲入胎體而呈現黑色。
這個壺並沒有壺嘴。
【青銅器壺】夏商至秦漢時期 以禮器為主
春秋 蓮鶴方壺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從武丁時期甲骨文中的「壺」開始,
壺就作為表示器物的名稱。
不同造型的青銅器中,
其銘文里也常常以「壺」作為「自名」出現,
而後「壺」作為器具的稱謂被傳承下來,
沿用至今。
魏公扁壺 戰國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李孝定在《甲骨文字集釋》提到「壺」最初的形制特點是上部「大」同蓋形,旁作二耳,下有圈足。可見與我們現在認為帶有壺嘴的壺不一樣。
【壺】魏晉時期 造型開始標準化
東晉 青釉雞頭壺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隨著青銅器在生活器中的消隱,
取而代之的漆器、瓷器、金銀器中的「壺」通常有一個功能——管狀「流」(即壺嘴)。
德清窯黑釉雞頭壺 東晉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雞頭壺是三國至隋代瓷器中常見的造型。各個時期的雞頭壺各有特點。西晉時期,雞頭緊貼壺肩,有的雞頭是純粹的裝飾,為實心,不通;與之相比,東晉雞頭壺的雞頭是管狀,與壺的腹部相通,到隋唐時期演變成帶流壺。
【壺】唐宋時期 飲食文化演變的多樣化表現
唐代 長沙窯青釉點褐彩雙系執壺
觀復博物館藏
壺是長沙窯中常見的器物,特點是粗頸,短流,喇叭口,瓜棱腹或圓腹,其中有分酒壺/分茶壺(唐代文獻稱為茗瓶)。茶煮好後,傾入分茶壺;為快速過茶,茶壺頸部粗大、流短;如同斟酒,將茶湯注入茶碗(盞)。從長沙窯產品可見,當時的茶酒壺基本相同。
五代 越窯青釉執壺
上海觀復博物館藏
中晚唐開始流行點茶法,用「茶筅」攪拌,使茶末與水交融。為加大茶湯衝擊力度,激發茶性,這時流管逐漸加長,流尖變小。
南宋 青白釉瓜棱形帶蓋執壺
上海觀復博物館藏
北宋 耀州窯青釉刻花纏枝牡丹紋執壺
上海觀復博物館藏
唐代 鏨花鸂鶒花卉紋帶蓋金執壺
上海觀復博物館藏
【壺】元明清時期 外來文化、絢麗多彩
清乾隆 礬紅描金花卉紋執壺
上海觀復博物館藏
這種礬紅做線條,再用毛筆蘸調和好的金粉,在燒好的瓷器上描繪花紋,入窯低溫燒制而成。圖案是中國傳統的花卉紋,反映了中式審美對西方的影響。
唐代有四合其美之說,講究茶、水、火、器,處處流露出生活的狀態。愛茶人也一定喜歡茶器吧。
鞏義窯綠釉小壺 唐代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壺,無論是陶器、青銅器、金器、瓷器、玻璃器…,均是借用火製作而成,卻沒有火氣;壺,就是這樣用它的身體盛滿甘漿滋養我們一代又一代。
邢窯白釉小壺 唐代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本文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古代女子的這件絕美配飾,你未必知道!
※馬未都:架子床的好處太多了……
TAG:飾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