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經濟的兩難之局

中國經濟的兩難之局

7月底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面對外部環境變化,下半年要做好六「穩」: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給下半年的經濟定調,靠投資和大規模基建來拉動經濟增長,且貨幣政策轉變為全面寬鬆。

但是在貨幣政策轉變為全面寬鬆的情況下,出現了一個問題:一邊是銀行間市場流動性的淤積,另一邊是資金傳導到實體經濟的渠道不通暢,也就是現在有大把資金但不知道怎麼花。

什麼資金難以滲透到實體經濟中去,只能依舊在資本市場空轉,是因為實體經濟回報率太低了。沒多少人認為實體經濟還可以投資,錢是逐利的,只能繼續在資本市場空轉,這必然繼續將泡沫吹大,而這種泡沫一旦破滅帶來的風險將會更加具備毀滅性。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信心缺失!有一句話叫「信心比黃金還貴重」!

過去一年多收緊銀根,去槓桿、擠泡沫,很不容易,值得肯定。如果現在轉向貨幣寬鬆,給中國經濟帶來的是利好還是利壞,殊難預料。

觀察央行的貨幣政策,貨幣寬鬆似乎是一種慣例,每隔三四年就會來一次。如果按照歷史的劇本推演,接下來就是全面降准、降息,直到地產、財政、金融全面放鬆。

有經濟學家認為,貨幣寬鬆會帶來六大問題:第一,貨幣寬鬆不能有效刺激實體,更多的是製造價格「幻象」;第二,貨幣寬鬆可能會重燃資產泡沫,導致經濟脫實向虛;第三,貨幣寬鬆可能讓去槓桿前功盡棄,帶來更大的金融風險;第四,貨幣寬鬆不可能完全定向,也不可能解決結構性問題,反而可能加劇結構失衡;第五,貨幣寬鬆會導致財產性收入遠遠跑贏勞動性收入,加大貧富差距;第六,貨幣寬鬆會擾亂社會預期,阻礙改革和轉型。

中國經濟缺的是改革和創新,而不是貨幣,僅靠放水並不能創造實體財富,只會帶來虛擬的價格幻象。一旦大放水,各類信貸將以更大的規模增長,通貨膨脹已經是完全可以預知的,老百姓的財富會一步步被稀釋。

代表實體經濟的1至7月固定資產投資與7月工業生產產值,增長幅度分別為5.5%及6%,皆不如市場預期,固定資產投資增幅更創20年來新低。在消費經濟方面,7月的消費零售總額增幅8.8%,也低於預估值9.1%。

在這些經濟大數據背後,中國最需要警戒的風險與壓力,就是通貨膨脹。

根據國家統計局資料,7月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比去年同期上漲了2.1%,是自今年3月以來,首次回到2%以上。此外,7月物價指數也比6月上升了0.2%。由於許多商品與期貨往往在進口前幾個月就已經下好訂單,並且有部分商品在7月初進口時躲過高關稅,因此7月份的供貨量還不算吃緊,物價漲幅相對有限。但可以預見,接下來美國商品進口減量、商品漲價的現象仍將繼續擴大。

民以食為天。物價上漲,對一般民眾來說,最深切有感的,莫過於食品。食品採購成本上揚,也勢必轉嫁給消費者。因此,大豆漲價,將進一步帶動與大豆有關的豆腐、醬油、豬肉、雞蛋、雞肉等食品價格上漲,老百姓的生活負擔也將益發沉重。加上部分不肖商人抱持「富貴險中求」、「亂世發大財」的投機心態,或許將促使食品價格加速上漲。

中石油公司宣布,今年冬季的天然氣價格將調漲,最高漲幅40%。儘管官方宣稱「居民氣不漲價」,但民間對此說法普遍難以信任。而天然氣漲價,也很可能帶動其它工業或商業產品漲價,擴大通貨膨脹的壓力,民眾的實際消費力又將進一步被削弱。

自6月中以來,人民幣匯率大跌超過6.3%。8月15日,美元兌人民幣匯率,已經突破6.93水平。用白話來說,房屋、商品等價格持續上漲,人們手裡的鈔票價值與購買力卻持續衰弱。

中國經濟宏觀槓桿率已經高上天了,政府、企業、居民的槓桿率處於頂峰,一旦流動性趨緊,引發社會融資包括民間借貸、高利貸、融資性擔保以及信託融資等金融風險,進而很快波及銀行等金融機構。大家都知道,今年以來,民間借貸(P2P)、股市、債市等哀鴻遍野,正是流動性緊張而導致的,一旦熱錢大量流出,將會加劇這種狀況,出現系統性風險。而今年兩會國家提出三大關鍵任務,其中排在首位的是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事實上,中國經濟正面臨一個兩難的局面:一方面要刺激經濟增長,就必須採取貨幣寬鬆政策,停止或暫緩去槓桿;但另一方面又要防止資金進入股市和房市,加大資產泡沫化,以及新增一輪債務的累積。

中國的經濟問題說到底就是債務問題,國家、政府、企業、家庭、個人全方位的債務。而天量的債務,並不會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只要泡沫存在,終會破滅,如果不是破滅那就是變相破滅,比如通過通脹的形式解決。

這就是中國經濟的真相,可惜很多人還歲月靜好,坐井觀天。

新時代,已經拉開序幕,做好準備吧!

個人微信公眾號:逆行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逆行齋主義 的精彩文章:

TAG:逆行齋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