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人物 > 這位孤獨的先知能查明每一種毒物,但仍無法阻止美國人作死

這位孤獨的先知能查明每一種毒物,但仍無法阻止美國人作死

說起來你可能不信,普通藥房竟能變成一個毒藥的百寶盒

但這就是20世紀初美國的真實現狀。

我們現在知道的致命化學物質,如大劑量的放射性鐳、氰化物、鉈、鉛、砷等都潛伏在了各類日用品中。

工業的創新發展,使謀殺者的作案工具成倍增加。

但揭穿和預防犯罪的科學,卻遠遠落後於工業水平。

當時,投毒作案的成本是低廉的。

人們能在藥房買到各類毒藥作為謀殺的工具。

而光靠警察不但找不到投毒者,就連死者究竟是不是中毒身亡都無法確定。

只要投毒者花點小心思,都幾乎能做逃脫法律的制裁。

此外,一些非自然死亡案件,都由驗屍官作處理。

但當時驗屍官又是一個門檻極低的活,油漆工、送奶員、樂手等都能任職。

更駭人聽聞的是,當時驗屍官的薪水還是「計件」的。

處理越多的屍體就能獲得更多的酬勞,所以越快越好的馬虎行事風格再常見不過。

而驗屍官之間腐敗更不必多說,只要給點錢想給死者安排什麼死法都不成問題。

科學是什麼?證據是什麼?沒有人在乎。

亞歷山大·蓋特勒(左)與從查理斯·諾里斯(右)

但這一切,都從一位富裕的費城公子哥查理斯·諾里斯和一位貧困的移民青年亞歷山大·蓋特勒的出現,開始發生轉變。

查理斯·諾里斯,是紐約第一個聘用的受過科學訓練的「驗屍官」。

雖然頂著驗屍官的名頭,但他卻極力呼籲政府廢除現有的驗屍官制度。

查理斯·諾里斯

經過多年的抗爭,諾里斯終於在1918年建立了美國第一個毒理學實驗室

這是一個運用先進的鑒定,用科學證據說話的法醫部門。

辦公室就開在紐約貝爾維醫院的停屍房旁邊。

亞歷山大·蓋特勒,正是這個毒理學實驗室僱傭的第一個法醫化學家。

在同行的眼裡,他就是當之無愧的「美國毒理學之父「

在那個年代,僅憑過去的那點經驗,根本無法支撐日常的毒物檢測。

所以蓋特勒在實驗室內,總是不斷開發新的檢測方式。

只有自己做到開天闢地的程度,才能查明那些錯綜複雜的奪命謎案。

亞歷山大·蓋特勒

基本上,美國20世紀最重大的公共衛生事件,都被蓋特勒碰上了。

禁酒令的毒酒事件含鉛汽油污染鐳姑娘中毒事件...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悲劇了。

但幾乎所有人都不知道,在背後揭曉謎底的正是蓋特勒本人。

在美國FDA還未誕生之前,他都在支撐著公共衛生的科學證據與良心。

1928,一具已入土5年的女孩屍體被挖起,送到了蓋特勒的實驗室。

艾米麗生前曾在「美國鐳公司」工作了四年,一絲不苟地給手錶錶盤塗上夜光顏料——放射性元素鐳

那個年代,人們對鐳這新鮮的玩意充滿了虔誠的信仰。

從日化產品到吞進肚子里的酒水,無論什麼東西,只要加點鐳就必定能大賣。

能帶來活力的鐳褲

而專門給產品加鐳的女工,也被稱為「鐳姑娘」

於是,她們也率先成了這种放射性元素的靶子,身體每況愈下。

在工作期間,艾米麗的體重一日不如一日,關節疼痛難忍,體重也迅速下降。

那時,她的下巴脆弱得不堪一擊。

牙醫只是輕輕動一下手指頭,她的整個下顎就被移除了。

到最後一年,艾米麗更患上了嚴重的貧血症,不停地吐血。

1923年9月,她停止了呼吸,死相慘不忍睹。

但死亡報告上卻輕描淡抹地寫著:胃潰瘍

而且,艾米麗還只是第一個受害者。

後面的鐳女孩,也都逐漸表露出相似的癥狀,貧血、潰瘍、腫瘤、骨質疏鬆...

這位鐳姑娘的下巴長了巨大的腫瘤

這位鐳姑娘癌變的是膝蓋

1925年,這些「鐳公司」便被告上了法庭。

但是鐳對姑娘們造成的傷害到底有多嚴重?又該如何證明呢?

努力工作的鐳姑娘們

資本家的狡辯,都是基本操作了,黑的都能說成白的。

「鐳並非罪魁禍首!」「公司是出於好心,才會聘請這些身體不好的女孩,但現在竟遭反咬一口。」

所以已下葬五年的艾米麗才被開棺提屍,送往蓋特勒的實驗室。

利用當時對鐳僅有的認識,蓋特勒設計了一個實驗,以便揪出這種致命的元素。

他先將遺骨處理過後,再將小塊骨頭放入暗房。

裡層用黑紙包裹,外層用X射線感光底片蓋住。

為了比較,另一組正常人的骸骨也被做了同樣的處理。

靜置於封閉的暗室里10天,就能到結果了。

如果骨灰具有放射性,那麼γ和β射線就會穿透黑紙,讓底片感光。

實驗組照片里骨頭的星星白點,便是最關鍵的證據。

如果死後5年屍骨上都具有放射性,那麼還在世這位姑娘的骨頭必然具有放射性。

鐵證如山,僱主不得不向一些倖存者提供賠償。

而此次案件也促成了《勞動法》的建立,「職業病」的概念從此被寫入法律。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經歷此事後人們也才對放射性元素的狂熱消退。

鐳也從日常生活中被趕緊殺絕,避免了更多悲劇發生。

但在那個年代,除了鐳以外,仍有許多毒物潛伏在日常生活中。

而蓋特勒等毒理學家,則像掃雷一樣企圖把這些毒物清理出來。

不過讓人遺憾的是,沒有付出代價,就永遠沒人會意識到危險。

繼鐳之後——鉛,則是第二個讓美國人感到後怕的元素。

從1923年起,含鉛汽油逐漸佔領美國市場。

托馬斯·米基利發現往汽油中添加低廉的四乙基鉛,就能大大改善汽油的抗爆震性能。

通用和標準兩家公司彷彿撿到了寶,賺得盤滿缽滿,還創辦了「四乙基鉛公司」全力生產。

「乙基」廣告

只是才開工不久,就有五名工人因鉛中毒死亡。

而隨著含鉛汽油越買越好,發瘋的工人也越來越多。

他們突然行事詭異,記憶力下降,性情易怒,出現各種奇怪的幻覺。

媒體頓時炸開了鍋,一場輿論戰在所不免。

然而汽油公司,也早已想好了對策。

他們聲稱這些工人會發狂,只是因為工作太拚命罷了,堅持認為四乙基鉛是安全的。

當時托馬斯·米基利,更是當著媒體的面猛吸了一分多鐘的四乙基鉛,以圖證明這種添加劑非常安全。

托馬斯·米基利事後也鉛中毒暈死了過去,可以說是「好心辦了壞事」

那麼,就只能讓科學發聲了。

諾里斯和蓋特勒,馬上著手檢查死亡工人的屍體。

鉛作為一種古老的毒藥,毒性是無需置疑的。

從四乙基鉛出現往前推1700年,羅馬就曾因輕視鉛的危害,最後導致滅國。

而蓋特勒現在需要證明,工人就是在工作中吸收了鉛才導致發病的。

首先,蓋特勒對死者的人腦組織進行了處理,把鉛單獨提取出來,置入透明的溶液中。

之後再加入一種試劑,鉛遇到就會變成亮紅色。

顏色越深,說明鉛的濃度越高。

對比顯示,死者的大腦布滿了鉛,其含量都超過手頭上的所有參照樣本。

這種被添加到汽油中的四乙基鉛和傳統的鉛很不一樣。

它是脂溶性的,皮膚接觸到便能直接進入人體,並大量堆積。

用同樣的處理辦法,蓋特勒還檢查了這名死者的全身上下,鉛幾乎無處不在。

報告出來後世人震怒,美國各大洲陸續禁止含鉛汽油的生產。

但是因為通用和標準兩家巨頭在背後攪局,鉛並未能徹底禁絕。

後來,美國聯邦政府甚至取消了所有對加鉛汽油銷售的限制。

工人只被要求戴上手套或面具等防護用具,含鉛汽油就能順利生產了。

到60年代,這種含鉛汽油完全覆蓋了90%之美國的車輛。

這大劑量的用鉛,使整個美國都充滿了鉛污染。

更讓人懼怕的是,人類的血鉛含量竟達從前的625倍。

直到80年代,鉛才在日常消費品中被徹底禁止使用。

但這些都是後話了,那時靠個人力量諾里斯與蓋特勒根本無法撼動權勢。

這也是他們一直以來的遺憾。

明明已經預知後果,卻無法改變歷史,眼睜睜地看著它被帶入陰溝。

那個混亂的年代,遺憾總不會只有一個。

1917年美國頒布的禁酒令,則是另一個失控的深淵。

習慣了飲酒的美國人,一時間被斷了酒水來源。

那麼,他們便會選擇其他替代品——不是可樂也不是雪碧,而是私酒

但是失去了監管,私酒的品質卻令人堪憂,中毒事件頻發。

釀製私酒的過程十分簡單,蒸餾木材便可以得到甲醇。

所以甲醇的別名也叫」木精「,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工業酒精。

當甲醇進入身體,便會代謝得到甲醛,進而產生甲酸。

這會造成視神經的損話,最後致盲或致死。

在禁酒令頒布以後,蓋特勒就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私酒當中。

從一開始,他就想阻止這種毒藥的傳播。

當時,他還設計出了一種非常簡便的測試法,讓公務人員在街上就可以測出甲醇,方便執法。

當滾燙的銅,遇上大量甲醇,就會釋放出刺鼻的甲醛味道。

但這種方法,還是無法阻止人們為了喝酒而赴死。

越來越多人因飲用了劇毒酒水而中毒身亡,整個紐約街頭隨處可見昏迷的酒鬼。

1920這一年裡,死亡人數為1064人,到1925年,這個數字就飆升到4154人。

而為了阻止大家喝這種毒酒,1926年政府竟還加大了這些工業酒精的毒性,將有毒成分加倍添加。

從這批毒酒中,蓋特勒鑒別出了讓人眼花繚亂的毒物,甲醇、汽油、苯、鎘、碘、乙醚和甲醛等。

結果呢?人們並沒有因畏懼而停止喝私酒。

政府的失誤決策,反而導致了規模更大的群體性中毒事件。

死亡的人數在這之後飆升,這一年就約有10000人因飲酒過度喪命,是十年前的10倍。

而圍繞著蓋特勒的檢測結果,一場全國性的反對禁酒令運動開始了。

蓋特勒每日為送來的死者作屍檢,而諾里斯則對外進行宣講遊說,越來越多人加入到戰鬥中。

只有禁酒令廢除,這些人才能獲救。

這場戰爭維持了多年,才終於在1933年得到廢除。

那時舉國一片歡騰,喝著安全的酒慶祝,而蓋特勒也鬆了一口氣。

蓋特勒的一生,經手的屍體就多達10萬具,數量驚人。

這每一具中毒死亡的屍體,都是他珍惜的樣本,促他寫成各類開創性的毒理學論文,氰化物、一氧化碳、鉈、鐳、砷、乙醇、氯仿、乙醚...

例如大家熟知的劇毒氰化物,到現在蓋特勒的論文仍是最全面的著作之一。

就如同行所評價,他是當之無愧的美國毒理學之父。

在他之前,法庭的陪審團幾乎不會相信「法醫」的報告。

但經過他一生的奮鬥,人們才終於開始相信這些客觀的科學證據。

按照蓋特勒一生經手的大大小小案件,就足夠拍無數部驚心動魄的偵探小說。

然而,蓋特勒本人卻總奮鬥在法醫學的第一線,直到75歲才退休。

他一點時間也沒有留給自己,也未曾停下為自己設計一個小說形象。

就連是基於他工作改編的一些影視作品,都被他統統拒絕了。

在蓋特勒看來,他最重要的遺產都記載在每個案件中,在每篇毒理學著作里...

*參考資料

Deborah Blum.The Poisoner"s Handbook.2010

紀錄片.毒理學破案手冊.2014.01.07

作者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作者

內容為【SME】公眾號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SMETalk 的精彩文章:

「荔枝致死」每年爆發的迷思:一種激素引發的飲食危機
全城懸賞的怪蟲的確可怕,但傳播「新艾滋」的宣傳太誇張

TAG:SMETal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