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高速路偶遇長口袋的「豬」,知道名字後嚇了一跳
算了,叫什麼名字也許並不重要,知道這種憨態可掬的動物在澳大利亞這塊土地上活得自由自在,就是關於它最好的消息。
『 澳大利亞紀行』
發現「袋豬」
老哥來澳洲度假,趕上星期天薩弟放假,於是自告奮勇開車拉我們去新南威爾士州西南著名的賈維斯灣玩玩。開在Dunmore高速公路臨近凱拉利亞國家公園的地方,小小魔女忽然發出一聲驚呼——
「袋豬,快看,袋豬!」
▲ 袋那個啥(資料照片)
薩弟開車比較猛,通常都在140邁以上(這段公路規定必須在100邁以上),所以我們只來得及看到一頭肥碩的傢伙立著全身的灰毛,瞪著驚恐的小眼睛在路邊一閃而過。
這傢伙應該是頗為幸運的,因為澳大利亞的公路邊,經常會看到袋鼠、兔子之類的動物被過往的車輛撞翻,昨天在卧龍崗(卧龍崗?!對,澳洲不但有卧龍崗,還有南山寺呢!)的路邊還見到一頭被當地人稱為「Walabi」的樹袋鼠,也是被車撞死的。
這玩意兒要是送回祖國的某個動物園,是要上新聞的,居然就這麼斃命於馬路殺手的輪下,讓我們這些外國人嗟嘆不已。
據當地司機說,半夜開車時,如果袋鼠過路,看到車燈往往就呆立在公路上了,所以發生事故在所難免。這頭「袋豬」幸好是在白天遇到我們,還不至於自取滅亡。
有的時候,在澳洲的公路上會遇到更加珍貴的「國家寵物」。
薩弟一次去塔斯馬尼亞國家公園,遠遠便看到一個類似豪豬的傢伙慢吞吞走過公路,所有的車都為它停車等待——這頭大號的刺蝟,實際上是澳大利亞特有的奇異動物——針鼴,世界上僅有的兩種生蛋的哺乳動物之一(另一種是鴨嘴獸)。
至於袋鼠之類的……因為數量已經超標,經常被鼓勵獵手打來當肉食,便享受不到這樣的禮遇了。這裡不是俄羅斯,沒有駝鹿這一類半噸以上的鬼畜,撞上吃虧的都是這些莽撞的獸類,所以司機們倒沒有什麼心理障礙。
「袋豬」?薩弟表示沒聽說過這種動物,但剛才那個「Wombat」,在這裡也是和兔子一樣多的動物,早就被列入沒有滅絕危險的名單了,撞死一個也不犯法的(只有北部昆士蘭有一種特殊的亞種數量較少,需要保護)。
澳洲有袋鼠,有袋獾,以前還有袋狼,可算是有袋類的樂園,不過「袋豬」……我想他們肯定不知道「袋豬」是何物的,因為這本來就是我們家自己的發明。
2010年的時候,在日本兵庫縣的五月山公園,老薩帶著小小魔女參觀動物園,裡面來了一批澳大利亞的有袋類動物,其中之一便是這種肥肥的,萌萌的,個頭卻比羊大的怪獸。小小魔女驚詫之後問我們它叫什麼,標牌上寫的是「Phascolomidae」,這肯定是記不住的,老薩信口便答道「袋豬」。
可不是,肥,而且顯然十分懶惰,再看看尺寸,這玩意兒又長口袋,不叫「袋豬」還能叫什麼?
連薩弟也不知道中文它應該叫什麼,畢竟,中國人對它了解還是比較少的。但是他知道這是一種十分古怪的動物,它們在有袋類中與其說接近豬,不如說更接近兔子和老鼠,屬於有袋嚙齒類動物,它們會很瘋狂地打洞,比土撥鼠或者家兔還善於挖隧道。
而且,雖然看起來雖然懶懶的,憨憨的,但是一旦遇到「兔子急了」的情況,反應也差不多——這種胖傢伙也會咬人。一旦被惹急了,它一口咬下去「和射釘槍一樣」——這是一個澳大利亞動物學家的形容,他試圖友好地擁抱一頭這種豬豬的時候,可能因為形象不太善良,被狠狠咬了一口,直接穿透叢林靴、皮褲子和厚襪,給他的腳面留下一個鑽孔一樣的洞。
對了,它們居然還會反芻……
有袋類和嚙齒類,以及牛羊一類的反芻動物血緣相差甚遠。看來,儘管種類不同,但動物們適應大自然的方法總是差不多。動物如此,人又何嘗不是,有時候,我們注重於人跟人之間的不同,彼此視為異類,其實,連異類在同樣的環境中,也會是日漸接近呢。同在一個星球,並不會那麼難相互理解。
不過,對於「袋豬」的興趣也因此更加高了一層,看來,這是一種和袋鼠一樣有趣而獨特的動物。
於是,下午去塔龍加動物園,又見到「袋豬」,我們便饒有興趣地在那裡徘徊很久。不過,對我們的熱情,這傢伙似乎並不領情,整個觀摩的過程中,它只是在睡覺。
「袋豬真懶……」小小魔點評道。
「袋豬?」旁邊一位花白頭髮的老先生看過來,微笑著問——在澳洲有很多華人,後來才知道這位老先生是原來住在印尼的華僑,1998年印尼排華時轉移到了澳大利亞——「這個動物不叫袋豬,它叫袋熊啊。」
▲袋熊?袋熊不是那種掛在樹上賣萌,叫做「考拉」的大耳朵動物嗎?
「不是啊,考拉叫做樹袋熊,這個動物才叫做袋熊哎。」老先生耐心地解釋,「你也不要說它懶,今天它還是正常的,一天要睡二十個小時吧。」
一天睡二十個小時?老薩轉頭看看我家那個外號睡魔的太太,心想要這麼比,太太可算精神抖擻啊。
這才知道袋豬,不,袋熊是夜行性動物,我們在大白天看到它過馬路,屬於很罕見的事情,推測是該熊最近可能去美國度假,時差還沒有倒過來吧。
儘管約定俗成把這種動物稱為「袋熊」,但在澳洲曾經還有一種更接近熊的有袋類動物,這就是袋貘,它的尺寸能夠達到和一匹馬接近的程度,更有資格稱作「袋熊」。
之所以叫做袋貘,是因為它應該有著和馬來貘近似的鼻子。可惜,我們今天只能猜測袋貘的長相,這種有袋類已經從澳大利亞的草原上消失了——這也意味著它們從這個星球消失了。
我們不知道它們消失的具體原因,只知道在它們消失的同時,還有很多有袋類動物不復存在,比如袋獅,這也是人類開始出現在澳大利亞的時間。
不過,對於袋熊,小小魔始終是不肯接受的,她固執地把它依然叫做「袋豬」,而且冠以「小豬豬」的名號——看來,第一印象十分重要,而且這種動物的形態,實在和我們給它亂起的這個名字太貼切了。
算了,叫什麼名字也許並不重要,知道這種憨態可掬的動物在澳大利亞這塊土地上活得自由自在,就是關於它最好的消息。
* 部分圖片來自互聯網
完
如果你也喜歡這篇文章
請轉發到你的朋友圈
▼薩蘇最新熱文Top10
※除了02年,國足還有哪次差點踏進世界盃大門?逆轉沙特太長臉了
TAG:薩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