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鐘錶,古人還有多種多樣的「計時器」
時間在我們日常的工作、生活中都有著至關重要的地位,我們現在擁有了時鐘、手錶、手機可以隨時隨地的了解每一時刻的時間。但是在古代,古人並沒有這些計時工具,那麼古人是如何觀察、了解時間的呢?他們擁有過哪些計時工具呢?
最直觀的計時方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在古代更多的人是貧困百姓,對於這些人而言,讓他們去深究每時每刻是不現實的。對這些貧困老百姓而言,他們最直觀的計時方式便是太陽。天亮了,太陽升起來了就要開始一天的勞作,等到中午烈日當空,他們會簡單的休息一下,然後又重新投入下午的勞作當中。當太陽下山之後,他們就回家休息、睡覺。這也是古代最直觀、最廉價的計時器了,如果遇到陰雨天,那麼晨曦的公雞鳴叫也是古人重要的「計時器」了。
最辛苦的計時方式——更夫打更
白天古人還可以通過太陽了解時間,到了晚上,對古人而言就沒有了這個天然的計時器。出於對晚上時間的需求,便是產生了一個專門計時的職業——更夫。我們在看電視劇的時候,時常聽到這麼一句話「三更半夜,小心火燭」。這句話表明了更夫的工作,除了給百姓們提醒時間之外,更重要的還是防範火災的發生。但是更夫其實是一個很辛苦的職業,在別人睡覺的時候,他還得出來巡街、報時。
最精確的計時方式——刻漏計時
刻漏,是古代中國古代在計時器上的最精確的發明。「漏」是指帶孔的壺,「刻」是指附有刻度的浮箭。據史料記載早在西周我國就發明了刻漏,只不過那時候大多是泄水型漏刻,水從漏壺孔流出,漏壺中的浮箭隨水面下降,浮箭上的刻度指示時間。這種泄水型漏刻會因為水的水壓而影響到漏水的速度,從而使得計時不準確。
後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受水型漏刻便應運而生。受水型漏刻又稱多級漏刻,所謂的多級漏刻是指使用多隻漏壺,上下依次串聯成為一組,每隻漏壺都依次向其下一隻漏壺中滴水。這樣就避免了泄水型漏刻受到漏水速度的影響而產生的時間誤差。可以說隨著時間的推移,刻漏已經成為了古人最精確的計時方式。
最接近時鐘的計時方式——日晷
在古代要數最接近時鐘的計時方式,那麼日晷絕對是當之無愧。日晷是人類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一種計時儀器,又稱「日規」。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陽的投影方向來測定並劃分時刻,通常由晷針和晷面組成。日晷的晷針有點像時鐘上的分針、時針,而日晷的晷面則布滿了時間的刻度。在晷面上有著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時辰。
此外日晷的發明時間也是極其悠久,早在6000多年前古巴比倫就開始使用了,中國也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就學會了使用日晷。到了1270年,在義大利、德國人們參考日晷發明了早期的機械鐘,可以說日晷是現代的時鐘、手錶的鼻祖。
除了這幾種計時方式之外,古人還會使用焚香計時,我們熟知的「三炷香」就是一種相對準確的計時方式。還有火計時,是古人通過燃燒一根以固定間隔打結的濕繩子來計時。所以沒有時鐘,古人照樣可以通過他們的聰明才智來計時。
※雍正王朝裡面,那些厚黑學的大師們
※87版《紅樓夢》演員現狀,竟然和劇中人物驚人相似!
TAG:煮酒君談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