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吃東西的幸福感,正在被這件事毀掉

吃東西的幸福感,正在被這件事毀掉

先問個問題:你在哪裡能一次性見到最多穿紅裙子的女人?答案是青海的茶卡鹽湖。

在這裡,彷彿全國無論老少的女性都解放了天性,像姐妹之間約好了一樣,把自己被枯燥都市壓抑許久的紅裙夢做個盡興。

圖片來自微博@拖延派掌門

不過講道理,這裡的確很適合拍紅紗裙美照。它被譽為「天空之鏡」,天氣晴好的時候能映出清晰的碧藍天空,宛如童話里才有的夢幻王國。

然而最近這條新聞可能要讓大家心痛了:茶卡鹽湖又被曝不堪垃圾的重負了

據報道,茶卡鹽湖景區其實是向遊客統一租賃環保塑料鞋套,但攔不住不法商販兜售一次性塑料鞋套。有些買了一次性塑料鞋套的遊客不僅違規穿著它下湖,甚至將它們隨意丟棄在景區里。

雖然在後續採訪中,景區否認網傳的「茶卡鹽湖每日清理12噸垃圾」的數字,但是也可以想見,巨大的人流量和他們帶來的白色污染,嚴重加劇了景區清潔人員和志願者的工作量,甚至有可能破壞景區的自然生態。

至於為什麼說茶卡鹽湖「又」不堪重負呢?因為早在2015年,就有一篇網路熱文痛陳「茶卡鹽湖人滿為患,鹽湖成了黑泥沼」,指出這個天然美景不堪人流量帶來的巨大壓力,湖水變黑泥,垃圾遍地。

當時據媒體的實地探訪,茶卡鹽湖的確有區域因為被踩踏過多,導致阻礙了鹽湖滷水結晶,由此出現了黑泥。從黑泥恢復為清澈的美景,需要的是耐心和時間。

更讓人難過的是人類走過的痕迹——各種骯髒的塑料垃圾,被留在了這個本就脆弱的景區里。

在2016年10月,茶卡鹽湖還曾關閉景區。官方的說法是為了二期項目的建設,但是去過那裡的人應該都明白,從08年評為3A景區後逐年翻倍增長的人流量,的確令這個年輕的景區喘不過氣了。

更不要說管理能力不足和遊客素質帶來的垃圾污染,會如何破壞這個人間仙境。

在我國,茶卡鹽湖也並不是第一個遭此毒手的自然風光景區。

被譽為「天神後花園」的年保玉則國家公園,在今年4月10日起停止接待遊客。它本該擁有完美無瑕的美麗

但無奈生態環境惡化,不得不選擇向世人關上大門。究其原因,其中一個就是遊客徒步、露營帶來的垃圾無法及時處理。

圖片來自年保玉則景區管理員、攝影師依加的微博

其他自然美景,諸如四川的牛背山,雲南的梅里雪山、雨崩,青海的鄂陵湖、扎陵湖等地,都曾被曝光了一樣令人震驚的垃圾之殤。

就連珠穆朗瑪峰這種非常人所能到之地,竟然也飽受人類留下的塑料垃圾之苦。人們心中一塵不染的神聖之地,活活被糟蹋成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垃圾場。

要清理這些垃圾,靠的是由當地牧民和志願者擔任的「珠峰清道夫」,在如此危險的環境中,他們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價。

圖片出自紀錄片《珠峰清道夫》

在相關的新聞報道中,當地人為此感到痛心:「我們的驢友、攝影師,背著沉重的裝備,翻山越嶺走過無數的大山大河。為何卻帶不走輕如紙片的塑料袋、易拉罐、高山煤氣罐等等」。

近些年的新聞和紀錄片愈發關注這些事實,這些畫面讓我們逐漸意識到:塑料垃圾這種東西,並不是你丟掉它之後就不存在了。

單純的丟棄,只是漫長的對生態環境破壞的開始。可你不知道它在遙遠的大自然中,是如何貽害百年的。

圖片出自紀錄片《塑料海洋》

更應該引起警惕的是,或許人類正在自食其果——經過漫長的步驟後,我們重新將自己丟棄的塑料垃圾吞進胃裡。

這要從那些看似更與我們無關的、漂洋過海進入海洋的塑料垃圾說起。

據估算,每年有480~1270萬噸塑料垃圾進入海洋,相當於沿海地區每1米海岸線上有100~300個裝滿塑料的購物袋,或者每分鐘都有一輛裝滿塑料垃圾的大卡車傾倒在海岸邊。

等到了2050年,這個比喻有可能變為每分鐘四輛大卡車。

早在2009年,人們就發現太平洋上漂浮著一個受洋流影響、由塑料垃圾多年聚集而成的垃圾浮島,面積有兩個德克薩斯州那麼大。

到了2015年,這樣的浮島在全球海面上又增加了四個,以肉眼可見的速度侵犯著海洋。

如果不是一些關注環保題材的攝影師或紀錄片,我們可能永遠也不會看到這樣的畫面:本應是一片蔚藍的廣闊海面上,覆蓋著滿滿一層、面積巨大的塑料垃圾,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垃圾獨有的惡臭。

這樣的畫面或許我們已經看了不少,但是它後續將如何繼續影響人類生活的問題,很多人可能從未真正意識到。

海洋中塑料泛濫,首先當然是給海洋生物帶來了致命的傷害

海底世界並不像我們想像中那麼美好,相反,那些海洋生物並不能生活在清澈透明的海水中,反而不得不與無處不在的塑料垃圾相伴相生。

可怕的例子數不勝數。有的海龜因為小時候被瓶口上的塑料環套住,長大後竟長成了畸形的「小蠻腰」。

無數海洋生物和海鳥因為吃了塑料垃圾而死亡,剖開它們的胃後,滿肚子的塑料讓人目不忍視。

也許鐵石心腸的人依然對此無動於衷,但是隨之而來的問題卻和人類自身的健康有關。

我們都知道這樣的常識:塑料作為一種人工合成物,降解掉所花的時間可能長達幾百年。

流入大海的塑料的確會因為陽光照射、鹽分、水流沖刷等原因,被分解成很小很小的碎片,但可怕的是儘管如此,它們依然存在

根據紀錄片《塑料海洋》的數據,科學家估計目前的海洋中有大約5萬億塊塑料碎片。(在學界,通常認為那些粒徑小於5mm的塑料顆粒為微塑料,其中小於2mm的是塑料微粒。)

紀錄片中有這樣一幕:看似十分純凈的海面上,用特製的網袋撈一圈,裡面其實全是各種各樣的塑料碎片。

這就是海洋塑料污染的現狀:在北大西洋,僅塑料微粒就有3440噸;在某些地區,海中的塑料碎片比浮游生物還多。

因為體積太小,這些微塑料難以察覺、也難以被清除。當志願者清潔海灘上的垃圾時,他們也對這些小塑料碎片無能為力。

更重要的是,這些小小的塑料微粒有可能被魚類、貝類等海洋生物吞食。塑料垃圾被分解成的碎片數量越多,被吃掉的概率也越大。

等它們被端上人類的餐桌,塑料微粒就這麼不知不覺地進入了有人類參與的食物鏈。

而且,塑料微粒的表面凹凸不平,更導致它們容易吸附各種來自工業和農業的化學物質,隨後被海洋生物吃進肚子里。

根據紀錄片中專家的解釋,當魚吃下了有毒的塑料,有毒物質可能會轉移到肌肉或脂肪這些我們愛吃的部位。

近幾年關於海洋的紀錄片,鏡頭呈現給我們的海洋不再只是深邃的蔚藍,它們都或多或少都開始關注塑料微粒進入食物鏈的問題。

目前國際學術界對它的研究尚未十分完善。各種權威媒體報道中的結論,還停留在「塑料微粒存在」這一層面。

不止是已知的北大平洋等海域,遙遠的南極海水中也開始出現塑料微粒。

2016年,日本九州大學和東京海洋大學在南極的研究發現,在南極海域的5個調查點採集到44個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微粒。根據採集數量、風速等數據推測,南極海域塑料微粒密度最高的採集點達到每平方公里28.6萬個,這一數字已經和北太平洋的平均密度相當。

而海洋生物體內的微塑料情況,許多研究都發現它們以一定比例存在於這些會被食用的動物體內。

來源:紀錄片《塑料海洋》

英國《每日郵報》曾報道比利時根特大學2014年的研究結果,稱通過食用貝類,每人每年攝入的微塑料可高達11000個。

後來BBC的核查認為這個數字可能有些誇張,要每天吃掉至少四個牡蠣、17到18個貽貝才會達到這個效果,但現有研究的確證實了海鮮體內存在塑料微粒,且會進入我們的肚子里。

就在今年7月,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愛爾蘭國立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大西洋300-600米深處的深海魚體內存在塑料微粒。

被調查的7種魚資源量豐富,是金槍魚、海豚、海鳥等的食物,是海洋食物鏈中的重要一環。研究團隊警告稱,「塑料微粒上吸附有多氯聯苯(PCB)等污染物質,容易積累較高濃度。有可能對深海的生態系統和吃魚的人類健康造成負面影響」。

在深海魚體內發現的纖維狀的塑料微粒

不止是海鮮,瓶裝水也受到了影響。

2018年,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研究人員對來自9個國家、11個知名品牌的250瓶瓶裝水進行檢測,其中93%的樣品中含有塑料微粒。平均每公升水含10個大於100微米(約為頭髮粗)的塑料微粒,小於100微米的塑料顆粒為平均每公升水314個。

2015年,《科學美國人》刊登了我國華東師範大學施華宏博士的研究團隊對鹽的研究結果。他們從中國各地超市中購買了15個不同品牌的食鹽,發現不同程度含有塑料微粒。

其中海鹽受到的影響最嚴重。研究人員測得每磅(約合0.45公斤)海鹽中有1200多粒塑料微粒。

不僅是微塑料污染的範圍如此廣泛,事實上,它的來源也比我們想像的還要豐富。

很多人不會想到,自己使用的牙膏、洗面奶、沐浴露中的磨砂小顆粒,其實本質上也是塑膠微粒。它們順著下水道進入污水處理工廠,但由於體積太小,無法被過濾裝置阻攔,因而流向江河湖海,構成塑膠微粒污染的一部分。

美國和歐洲等國已經相繼通過或者著手相關法案,在政策上限制這些洗護用品的生產中使用塑膠微粒。

目前,人們關心的這些微塑料被人攝入後會對人體有何影響的問題,尚未被研究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越來越多的聲音在呼籲,微塑料不斷蔓延的存在感不容忽視,它也因此被視為海洋中的「PM2.5」

我們倒是不必因此進行無謂的恐慌,但確實是時候意識到,環境問題其實與我們每一個人有關了——

我們隨意使用塑料製品,又隨意丟棄它們。垃圾處理的問題一直都不在公眾的視野中,好像它只是垃圾處理廠的事情。

無窮無盡的塑料被扔到看似遙不可及的大海,可是我們從未料到它會以這樣一種方式重新回來,甚至回到我們的身體里。

這種警示太過殘酷和直白,卻也是我們一直以來欠缺的。

說起來,我們對塑料污染問題的治理又進行得如何了?

也許大家都快忘了,今年恰好是我國「限塑令」實行10年

限塑令明確規定,自2008年6月1日開始,全國範圍內開始禁止生產、銷售、使用厚度小於0.025毫米的塑料購物袋,在超市等商品零售場所也一律不能再免費使用塑料袋。

可是10年過去了,它執行的現狀呢?相信在城市中生活的大家,心中都有數——很多人習慣了在超市花個三五毛錢繼續使用塑料袋,跟免費使用沒什麼區別。

據央視新聞的報道,塑料袋成本低廉、利潤豐厚,超市2毛一個小塑料袋,一年的純收入就有15萬多元。利益讓「限塑令」只是變成了「賣塑令」而已。

更不要說隨著時代的變化,塑料製品的泛濫跟10年前相比只能有過之而無不及。比如現在外賣行業發達,每日被消耗的塑料外賣飯盒、餐具等等,數量又該有多龐大?

對於塑料袋的限制,世界多國都在採取行動,其中也有許多更為嚴厲的措施值得我們借鑒。

澳大利亞昆士蘭州除了禁售一次性超薄塑料袋,還設置了最高達6300澳元(摺合人民幣3萬元)的罰款制度;

2018年7月1日起,美國西雅圖全面禁止餐飲業向顧客提供塑料吸管,違反者有可能會吃罰單;

等等。越來越多的地方都在通過提高懲戒成本、或是從更細緻的層面執行,來貫徹對一次性塑料用品的限制。

除了政策層面的導向和監督,身為個人是否也有義務表達一些態度,付諸一些行動呢?

儘管力量可能微不足道,但國外已經有很多來自民間的力量在行動,比如將撿垃圾和慢跑運動相結合的公益潮流,等等。

或許對你我來說,不必非要有如此的儀式感和形式感。我們儘力能做的只是盡量少用塑料袋、多用環保購物袋,吃外賣拒絕使用塑料餐具,等等。

儘管很微小,但很多事都是做了才有意義,正如《塑料海洋》結尾所說,是關切帶來改變。人類對地球環境的傷害就像是事不關己的過客,但是為了很多原因,我們都可以選擇不止於此。

看到這裡的你,如果也被我們面臨的塑料危機所觸動,這裡還有一個選擇。

德國專業戶外品牌Jack Wolfskin狼爪聯合Vista看天下,發起了這樣一次全球招募:

當人類走進大自然,為什麼只能做留下傷害的不速之客

如果你也相信環保應該和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那麼,是時候和狼爪一起做#不塑之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Vista看天下 的精彩文章:

涵養稀缺的時代里,哪些明星可以做年輕人的榜樣?
《Vista看天下》推薦你一款能閱讀150種好雜誌的APP

TAG:Vista看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