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藝 > 比神獸更厲害,這可是印加帝國背後的駝

比神獸更厲害,這可是印加帝國背後的駝

印加文明、瑪雅文明和阿茲特克文明並稱為美洲三大文明。印加人經過多年征戰,在安第斯山脈以庫斯科為首都建立了前哥倫布時期美洲最大的帝國——印加帝國,國本名Tahuantinsuyo,意為四方之地。印加人被稱作「美洲的羅馬人」,在海拔2400米的山脊上建造了俯瞰烏魯班巴河谷的馬丘比丘,現在則成了秘魯的必游景點。

然而無論多光影變幻、建築雄偉,都趕不上遊客的照片里那搶眼的大羊駝。與大家所認為的不同,它們不是這幅畫面的錦上之花,而是決定這幅畫面甚至印加文明有無的重要元素

俯瞰馬丘比丘遺址的大羊駝。圖片:Thomas Marent / MInden Pictures

是大羊駝,不是神獸

要講清這個故事,首先要認清我們的主人公——大羊駝(Lama glama)。很多人看到照片會大叫一聲神獸,但其實這並不是我們熟知的神獸羊駝(Vicugna pacos),而是另外一個物種大羊駝,或者叫駝羊也可以。大羊駝體型是羊駝的兩倍大,而且擁有兩隻大而高聳的耳朵,相較神獸的小耳朵,多了些警覺的呆萌。

大耳朵,超帥氣der!圖片:Mark Taylor / NPL

其實長成類似模樣的動物在南美一共有四種,除了上述兩種馴化的家養物種,還有另外兩種是純野生的,分別為原駝(L. guanicoe)和小羊駝(V. vicugna),這四個物種都是偶蹄目駱駝科的動物。和其他駱駝相似,它們都只有一對上門牙(同時有三對下門牙),上下門牙無法一一對應,所以要靠下門牙和上牙齦的摩擦來剪切食物。

大型臉盲現場。圖片來源見水印

駱駝起源於約4千萬年前的北美,隨後遷徙來到了世界各地。其中一支在3百萬年前通過北美南美間的陸橋南下,來到南美形成了美洲駝。令人惋惜的是,起源地北美卻在之後喪失了所有的駱駝

安第斯山脈高海拔、低氧、晝夜溫差大、食物較短缺,然而大羊駝有著極高濃度的血紅蛋白和紅細胞,因此能夠適應這裡的環境。

帶著彩色耳標的大羊駝。圖片:圖片:Mark Taylor / NPL

印加帝國的奠基者

大約在4000~5000年前,大羊駝被安第斯山脈的土著印第安人馴化,並成為了對當地社會最重要的一個物種,相比較其他三個親戚,它們分布最廣,從高原到低海拔沿海地區都有它們的蹤影,而且個體大,吃苦耐勞,因此成為了美洲唯一被馴化、可以駝重物的哺乳動物

相較於亞非大陸有豐富的馱獸物種(馬、驢、牛等),南美並沒有太多選擇。恰好,大羊駝又高又壯,可以駝著與自己1/4體重相當的物品(60公斤左右)走上30公里都毫無壓力,而且性格還算溫順,便就此成了人類的好朋友。工業革命之前,能負重的動物對於一個文明的擴張至關重要,不論是物資運輸、房屋建設還是軍事準備,光靠人生扛的話效率和人口都是問題,必須依賴其他物種。

駝著物品的大羊駝。圖片:Pete Oxford / NPL

然而,讓大羊駝隨便駝駝東西還好,讓它拉車它就不幹了。縱然大羊駝的分布北起厄瓜多,南至秘魯南端,可以讓安第斯高山上的人吃上海邊的魚,但它們卻無法適應炎熱潮濕的氣候,難以穿越低地雨林,也因此限制了印加文明可以擴張的程度

大羊駝駝著銀子跨越安第斯山脈。圖片: Helen Cowie / phys.org

除了幹活,大羊駝還用自己的肉身為人類文明做出了貢獻。雖然大羊駝的不如小羊駝的毛柔軟,但比起羊毛更加細密厚實。據說其既沒有羊肉的膻味,也沒有豬肉的肥膩,成為了重要的食物來源

同時,大羊駝還是傳統的祭祀物品,動不動就100頭一起被印加人抹了脖子祭神,成為官方慶典的重要部分。可以說,一頭大羊駝,兼具了歐洲馴化的馬、牛、羊三種的功能。

在玻利維亞的女巫市場上出售的大羊駝胎兒,它們被認為能帶來幸運,有時會被埋在屋子的地基下。圖片:Mark Taylor / Minden Pictures

建立在便便上的帝國

不過起著更重要作用的可能是大羊駝的另一樣東西。2700年前,印加人從打獵收集生活轉變到農耕生活,進而可以適應高海拔地區,因此繁榮的印加文明佔領了南美大部分地區,形成了印加帝國,這裡面曾有一個被忽視的重要元素——大羊駝的便便。大羊駝喜歡在統一的地方拉粑粑,通過這種方式來標記地點進行交流,可以說是自帶固定排便器和集體公廁功能。這方便了人類去固定的地點去收集肥料,用來種莊稼或是做燃料。

乖巧。圖片:Nigel Cattlin / FLPA

一個考古研究發現,玉米可以在高海拔種植就得益於大量大羊駝糞便的滋養。玉米在5000年前從墨西哥傳入南美,但是在沒有利用肥料前,很難在安第斯山高處種植。大羊駝糞便的廣泛收集和使用,促使印加人不再依賴野生穀物,轉而發展農耕文化。可以在高達3350米的地方種植玉米,使印加人的能量攝入大大提高,也就此促進了未來的印加帝國的形成。簡而言之,印加帝國形成的一個重要支柱,是大羊駝的粑粑。

圖片:R and M Van Nostrand / FLPA

然而當西班牙人踏上南美後,便帶來了大羊駝乃至所有四種南美駱駝的厄運。它們因為人類的對肉類的需求而被大量宰殺,還受到外來疾病影響。此外,因為西班牙人對羊的偏愛,使得大羊駝原本成熟的飼養技術被壓制、遺棄,其種群數量在100年內減少了80%~90%,原駝和小羊駝更是近乎被逼到滅絕的邊緣。

在大羊駝附近紡織的牧羊女。圖片:Daniel Heuclin / Naturepl.com

只因為羊等無法適應安第斯山脈高海拔的氣候,大羊駝等才得以最終倖存下來。直到19世紀,世界紡織業重新發現羊駝毛的細膩和保暖性後,南美才重新意識到這些本土駱駝的重要性和獨特性,開始重視飼養羊駝和大羊駝,並積極保護另外兩種近乎滅絕的野生動物。

大羊駝的倔強

大羊駝是群居動物,喜歡扎堆,難以孤單而居,一個群通常由最多20隻個體組成,由一頭成年雄性和6隻左右的雌性及其幼崽組成。這隻雄性會時刻警惕其他雄性,捍衛自己的領地。一旦受到挑戰,就會進入打鬥狀態,撕咬四肢,像長頸鹿一樣互絞脖子,直到打到一方卧在地上,脖子蔫蔫地耷拉下來,翹著尾巴臣服。

把你的脖我的脖串一串,串一根麻花辮。圖片:shagbarkridge

羊駝這種好鬥焦躁混不吝的暴脾氣,也讓它們成為了和狗、驢齊名的看守者。對於一些家畜,例如山羊或者綿羊,大羊駝會自動把它們當作家庭的一部分,如果有捕食者靠近,它們會大義凜然地保護自己的家人,站在羊和捕食者中間,一副「誰要敢動我的羊小弟,誰就是和我過不去」的大哥模樣。

帥氣可靠的守衛者。圖片:Farming with Carnivores Network

大羊駝動不動耍脾氣還愛啐人口水,脖子向後一仰,一口悶痰,朝你噴來。一口清爽的還好,有時會連著返上來的胃內消化物一起噴射。綠油油的一坨碎渣粘液,伴隨的還有大羊駝不屑倔強的眼神。

「呵,人類。」圖片:Pete Oxford / Minden Pictures

本文是物種日曆第4年的第233篇文章,來自物種日曆作者@李彬彬。

喜歡她還可以關注

Young Conservationist

ID: libinbin52

分享全球保護前沿的苦樂與感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物種日曆 的精彩文章:

多肉愛好者必備,超強多肉度夏指南!
喝了藿香正氣水,真的可以一身正氣嗎?

TAG:物種日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