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寶應縣鄉鎮地名歷史探源

寶應縣鄉鎮地名歷史探源

原標題:寶應縣鄉鎮地名歷史探源


寶應縣:寶應古為大海,屬江淮沖積平原地貌,多瀉湖。漚改旱以前為一片水鄉澤國,多數集鎮村莊,是明初大移民「洪武趕散」時蘇州閶門人遷來我縣,擇高地墩垛定居形成的。我縣行政區劃的歷史變遷為:秦代始設東陽縣(東陽城遺址在今盱眙縣馬壩鎮境內),漢魏六朝時分屬東陽、平安、射陽三縣,隋初境內統一為安宜縣,唐肅宗上元三年(762)因真如獻寶改名為寶應縣。1960年寶應湖西部分划出單獨建立金湖縣。


安宜鎮:縣政府所在地,系襲用寶應舊縣名。漢為白田村,唐初武德四年升為安宜縣城,762年改名寶應城。「安宜」一名來源於漢平安縣城的安宜溪。南北朝時期政局動蕩,建置混亂,齊永明年間我縣分屬太清、永陽、安宜、豐國四縣,初見「安宜」一名。隋朝我縣統一為安宜縣,隋末安宜縣城平安被杜伏威屠毀,唐初縣治遷白田。宋《太平寰宇記》載:「安宜溪在縣界,古安宜邑以此溪為名。」清劉寶楠《寶應圖經》載:「平安故城在今縣治西南六十里,今淪於湖。」建國後境內曾設城鎮、中港、城郊三鄉鎮,2000年4月合併為安宜鎮。


范水鎮:歷史上有老鎮、新鎮之分,唐宋時有范水集(在今鎮西南數里),元代稱范氏寨,元末明初沉於洪水。今天的范水鎮產生於明朝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名詞典》載:「明洪武年間稱寶應南三十六里有新鎮,萬曆年間開宏濟河,建范水閘,鎮以閘名。」「范」通「泛」,洪水泛濫之意,也道出了老鎮消失的原因。史稱「金範水,銀寶應」,並有「范水八景」之說:曰紀庄燕柳盪春風,魁樓鴉墨造化功,東園荷月照瑤台,瓦甸歸樵惜老翁,東溪漁艇載遊客,靜居梵音暮鼓鍾,范光夕照水天色,渡口雪舟運河中。建國以後境內曾設范水、石橋、韋鎮、范光湖四鄉鎮,2000年4月並為范水鎮。



夏集鎮:本屬高郵。《高郵州志》載:「五嶽行宮(即原東嶽廟)在夏家集,元至正年間建。」可見早在元代以前這裡就已形成夏姓聚居的村莊。《江蘇省地名詞典》載:「該地有廟,立夏前後尤多香客,集市興旺,故名夏集。」這裡每年農曆3月28日東嶽廟會,人山人海,熱鬧非凡。建國後境內曾設夏集、郭橋、子嬰河三鄉,2000年4月合併為夏集鎮。


柳堡鎮:地名起源見《柳堡鎮源於留寶垛》。建國後境內曾設柳堡、小尹庄、蘆村三鄉,2000年4月合併為柳堡鎮。


魯垛鎮:明朝初年因有魯姓遷居此土垛定居而得名。該鎮多數村莊都是以姓氏加林、垛、墩、家組合而成。如陶林就是明初陶姓遷此定居、植樹成林而得名。明代朱應辰《東湖曲》詩云:「提壺盪兩漿,酒伴相經過。指顧陶家林,來從魯家垛。」過去陶林大於魯垛,有「陶林十景」之說:曰廟枕九龍、樓映雙橋、桑林喚渡、榆垛春遊、雪映窯港、月寄池塘、長川帆影、兩寺鐘聲、柳堤蟬韻、荻岸飛鴻。



廣洋湖鎮:以湖名鎮。「廣洋」一片汪洋之意,又名汪洋湖、橋頭湖。此湖可能形成於元末明初洪澤湖決堤大洪水之後(時有「倒了高家堰,淮揚兩府不見面」之說),湖名初見於明《嘉靖寶應縣誌略》:「廣洋湖在縣東南五十里,東通沈垛港,人博支湖。」鎮政府駐地楊家舍,又名一里村。


小官莊鎮:過去大官莊大於小官莊,皆產生於明朝初年,小官莊因大官莊而得名。


沿河鄉:1958年公社化時因該鄉地處京杭大運河沿岸而定名。鄉政府駐地南窯,清代中期本地建窯,因位於寶應城南故名「南窯」,時有「南窯磚頭北窯瓦」之說。


望直港鎮:2000年4月獐獅盪鄉併入該鎮。


射陽湖鎮:初湖以鎮名,今鎮又以湖名。此湖是典型的海陸變遷古瀉湖,春秋時為邗溝故道,古稱「射陂」,《漢書》載:「廣陵王(劉胥)有過,其相勝之奏,奪其射陂草田,以賦貧民。」秦漢時在湖之西北形成集鎮,《吳地誌》載:「地在射水之陽,故曰射陽(古人以山南水北稱為陽)。」鎮既稱「射陽」,「射陂」也就隨之稱為「射陽湖」。明《嘉靖寶應縣誌略》載:「射陽湖在縣東60里,周迥可三百里,南北淺狹,自固晉至喻口北入海。」境內「九里一千墩」為大規模的漢墓群。《括地誌》又載:「楚州山陽(淮安縣)本漢射陽縣。」所以該鎮實為淮安縣(今楚州區)的第一個縣城。古有「射陽八勝」之說:曰龍竿寺看燈、走馬燈試馬、凝瑞橋賞荷、躍龍橋聽濤、花子溝垂釣、三王河泛舟、臧陳祠讀書、運東堤踏雪。2000年4月天平鎮併入,2003年10月水泗鄉又併入該鎮。

西安豐鎮:西安豐本名安豐。曹鑣《信今錄》載:「漢初吳楚七國反漢,吳王劉濞曾於此地屯兵,安豐、太倉為屯糧之所。」後倉名成了鎮名。建國後因東邊興化縣又有一個安豐,所以1981年12月改名西安豐。


曹甸鎮:古屬淮安縣。《廣曹甸志》載:「三國時曹公(曹操)與孫吳(孫權)構兵,航海而南,屯兵於此,後人名曰曹甸。」過去塔兒頭大於曹甸,清明廟會盛極一時。境內下舍村因明初有夏姓遷來定居,名為夏舍甸,後諧音為下舍,2000年4月下舍鄉併入曹甸鎮。


涇河鎮:以河名鎮,原屬淮安。《淮安府志》載:「涇河在運河東岸,由閘進水,經塔兒頭、金吾庄入射陽湖,河長8250丈。明正統五年(1440)修涇河壩以通舟楫。景泰初建閘置倉,交兌鹽城諸縣漕糧。黃浦閘石洞一座,洞下為南溪河,入寶應界。」境內黃浦因漢吳王劉濞在此築黃浦堰而得名,宋代曾名上游鎮,2000年4月黃浦鄉併入涇河鎮。


黃塍鎮:地名來源《塔兒頭南對黃塍溝》。

山陽鎮:沿用淮安古縣名,地名本叫「山陽溝」。《寶應縣地名錄》載:「公社化時以駐地山陽溝而定名為山陽公社。山陽溝古屬淮安府山陽縣,相傳明代此地有三口井,井旁有三條溝,故稱三眼溝,後訛為山陽溝。」2000年4月長溝鄉併入。


關於山陽縣名的由來:淮安縣始於漢武帝元狩六年初建射陽縣,東晉義熙七年改名山陽縣,南宋韓世忠抗金以後改名淮安縣,2001年改稱楚州區。古以山南水北稱為陽,原來在今天的白馬湖的正北古代有一座小山叫缽池山(今山已不存,尚餘地名),其南有一大湖便稱為「山陽池」(又叫「山陽浦」),向北經末口(亦稱山陽口)入淮河,向南經中瀆入白馬湖,所以山陽縣實因山陽池而得名。據清劉寶楠《寶應圖經》載,山陽池於東晉時已乾涸為土地,出現一城鎮即「山陽令所在地」。南朝宋謝靈運《西征賦》云:「發津潭(界首湖)而回邁,逗白馬(白馬湖)以憩齡,貫射陽而望邗溝,濟通淮而薄甬城。」這「甬城」可能就是古山陽城。也有人認為山陽縣治和楚州府治同在淮城。北魏酈道元的權威著作《水經注》中有一句話:「自廣陵出山陽白馬湖經山陽城西即射陽縣之故城也。」後人一直不解,清代劉寶楠認為他把東西搞錯了。我懷疑酈道元所說的「山陽城」可能指今天的淮城,而「射陽縣之故城」可能就是古山陽城,很可能就是今天我縣的山陽鎮。古山陽縣城究竟在哪裡?尚要進一步考證。(來源: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寶應跑團 的精彩文章:

TAG:寶應跑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