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讓區塊鏈告別非理性繁榮

讓區塊鏈告別非理性繁榮

科技日報記者 張佳星

寫一份白皮書,發行一套代幣,再讓媒體造勢拉盤,交易所里掛幾天就能集資千萬元。

這條ICO「套路」一本萬利,據稱曾幫一些基金獲得高達80倍的贏利。「ICO」是幣圈裡對募集資金的特指,通過發行虛擬貨幣而獲得投資。「瘋狂時,ICO一周內就可完成集資,而正規集資要經過種子輪、天使輪、Pre-A、A、B……等規範嚴格的多輪融資才能獲得。」8月20日,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高級工程師、區塊鏈主管卿蘇德博士向科技日報記者爆料。

集資後就要「割韭菜」,主力離場,代幣大跌。「反應代幣價格的曲線圖,經常出現斷崖式下跌,那時主力已經離場,來不及跑的散戶損失慘重。」業內分析人士岑義濤介紹,就在一個月前,一路只漲不跌的ARP幣(一種代幣名稱)幾分鐘內下跌85%,被業內稱為「年度最佳割韭菜」套路。

「套路」明顯,卻阻不住過去幾年人們前赴後繼用真金白銀投資名頭繁多的虛擬貨幣。甚至在2017年9月,我國宣布關閉中國境內所有虛擬貨幣交易所後,竟然還出現了一個反彈小高潮,直至近期監管效果凸顯,多個幣種跌破發行價,瘋狂才漸歇。

利益驅使

「黑手」虛妄推高

卿蘇德講述了曾經出現在產業圈的怪狀——2017年底,一些企業家忙著更改國籍,到國外發行虛擬貨幣。他解釋,那時銀根緊縮、融資困難,一些企業發現發行代幣、進行融資很有市場,但我國關閉了交易所,於是企業家為了到國外發行虛擬貨幣而更改國籍。

彼時,網上甚至出現了「10分鐘搞定區塊鏈項目代幣發行」等教程,手把手教人們如何發行代幣圈錢。

對於既得利益者,維持比特幣以及區塊鏈的「神話」百利而無一害。

他們的手段之一是宣揚「暴富幻想」。「比特幣從誕生到最高點,漲了2700多萬倍。」卿蘇德表示,與現實結合的幻想喚醒了很多人投機的慾望,利潤越大人越會失去理性,他還遇到投資者說「賠了就當打水漂」。

從「程序猿」到廣場舞大媽

眾人擁躉

走進幣圈的,大致分為3個層級——玩比特幣、以太坊等「正品」的;玩各個企業發行的代幣等「仿品」的;參與到虛擬貨幣、區塊鏈不沾邊的傳銷活動中的。

程序員或投資人是前兩者的主要玩家,而後者的參與者多為對區塊鏈技術一無所知的群體。

例如,花1000塊買個價值幾十塊的手環,帶著它走路獲得工作量證明,工作量可到某網站換積分,然後用積分兌換一些偽劣商品。

「有時甚至連手環等實物都沒有,只換得一份『空氣幣』的購買合同。」岑義濤說,在傳銷組織營造的環境下,人們的投機和從眾心理被無限放大,很容易掏錢買單。

「據我們了解,易租寶的原班人馬很多都轉到以區塊鏈為噱頭的傳銷活動中了。」卿蘇德表示,很多二三線城市的老年人成為受害者。

購買比特幣或者代幣都需要一些技術知識,「大媽們」參與的大多是與區塊鏈不沾邊的非法集資。「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比特幣、區塊鏈是什麼,也不知道自己買的項目是做什麼的。」卿蘇德表示,跟風的原因就是想賺錢。

「國外大多數人有較成熟的資產配置理念,對於財產有科學的分配觀念,多少用於消費、多少用於保險等已經成型於固有觀念中。」岑義濤表示,而在我國,大多數人缺乏理性的資產配置觀,而更喜歡投機。

媒體不負責任的言論是推波助瀾

「有媒體上午發假新聞為某幣造勢,下午就闢謠,自己也不損失什麼,但拉盤的效果已經有了。」卿蘇德說,虛擬貨幣的瘋狂,與一些不負責任的網路媒體脫不了干係。

為了造勢、拉盤,代幣發行方會專門投資行業媒體,操縱發聲。Gartner提供的一份資料表明,中國區塊鏈部署和主動試點數量遠低於媒體報道。文中寫道:「基於媒體評論等信息,很多領導者認為區塊鏈已經實現了企業層面的部署,並開始變革。事實卻是,還沒有一個區塊鏈平台達到Gartner對於生產型平台期待的標準。」

可見,媒體的熱炒以及不負責任的言論影響了整個社會對區塊鏈的判斷。

為了讓區塊鏈落地告別虛妄、投機和假新聞,近日業內百餘家單位聯合啟動「可信區塊鏈推進計劃」。卿蘇德介紹:「我們正在和新華網深度合作,成立可信區塊鏈推進計劃媒體特設組,加強整個區塊鏈媒體行業的激濁揚清,拒絕用假消息為幣值拉盤,以營造風清氣正的區塊鏈發展環境。」

來源:科技日報 圖片均來自網路

編輯:岳靚

審核:管晶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全國人大常委會聚焦藍天保衛戰:有些地方環境質量監測弄虛作假
重磅!下月起,你將收到這樣一條簡訊

TAG: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