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mm Wonn:大概全世界都沒有看清楚雜誌到底應該怎麼玩
作者:程蓋瑞
關於紙媒這件事,大眾論調幾乎都是:「紙媒已死」。但紙媒真的已死嗎?關於這個話題,我想要和各位分享以下這些人和事。
兩三年前,某著名紙媒的編輯上網採購了一批水泥磚塊,費力氣地弄上辦公室之後,美術組同事帶著鎚子和鑿子等工具開始「忙活」起來。
忙活了一整天之後,打光拍照,再加上後期的圖像處理和文字編輯,這才完成了當時那本 308 頁雜誌的 0.32%,也就是一千級的台階,才走了三級半都不到。
(image:doeshanghai)
這樣的事,相信今天的主人公 Himm Wonn 可能也曾干過,為了一張看似簡單的照片而費盡心力。對了,Himm Wonn 是國內實體雜誌《urban》的主編。再,對了,《urban》到今天已經 16 年了。
(image:ins@himmwonn)
提到 Himm,可能很多年輕的朋友第一時間想起來的是,由他與拍檔 Terry Zhu 共同創立的街頭店鋪及品牌DOE,而非《urban》。
「DOE 和 Patta、Stüssy 有合作過,Off-White x Nike 都在那邊發售」這樣的第一印象不光呈現了這個圈子的現狀,更代表了我們這個世代的樣子。
(image:doeshanghai)
「那個年代 Photoshop 只能後退一步」
在 Himm 的那個年代,事情好像不是這樣的,或者說大多數人並不是這樣的。Himm 出生於中國人最苦的年代,1999 年開始從事網頁設計,在 2002 年創立《urban》。
據 Himm 所述,那是一個Photoshop 只能後退一步的年代,這對於照片的處理以及雜誌的排版來說,都是一個特別大的難題。
(image:ins@himmwonn)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去印刷廠校色?(印刷廠的)屏幕有校過色嗎?公司的電腦有校過色嗎?」Himm 拿著《AGED》笑著問我。
「其實如果按照傳統方法來做的話,是有很多步要走的,要校色,要對樣,不過現在很多都被忽略掉了,我們那時候最講究的是,攝影師會去印刷廠跟著一起校色,必須保證最終印刷出來的和攝影師心裡的那個畫面是一模一樣。」
(image:ins@himmwonn)
「再加上我們當時做雜誌,雜誌里的每一個頁面必須先在紙上畫出來版面規劃,然後選擇對應的圖片,而這些圖片則都是膠片拍攝(當時數碼相機全畫幅技術還沒普及),每一張底片需要用放大鏡看、然後選擇出來再去按照不同的兆數大小電子分色、高精度掃描,這是一個很繁瑣和慎重的過程。」
不過,時代的浪潮是不帶有一絲情感的,新興媒體的潮起勢必會衝擊到像 Himm 這樣的老媒體人及其所代表的整個傳統媒體業。
(image:doeshanghai)
「重新出發」
在 2014 年 9 月的《urban》VOL.112 里,Himm 於刊首語位置寫下了「向過去表達感謝,一切從頭開始,重新出發」這句話。
(image:ins@42garyyyyyy)
2014 年,正是 DOE 被創立的那年,想必這也正是 Himm 所說的重新出發。
(image:ins@himmwonn)
時至今日,DOE 已是在全球範圍內都擁有知名度的街頭店鋪。
這種普世價值觀的成功自然離不開商業的運作,但同時店鋪的日常運營也非常重要。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DOE 目前是不會請清潔阿姨來做日常打掃的,Himm 要求所有的店員都必須自己親手打掃店鋪。
(image:ins@himmwonn)
打掃這件事雖小,但真的就是「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曾有一位朋友說過「一鞋不洗,何以洗天下」這樣的話,我是完全同意這句話的。如果一個人連自己喜歡的東西都不去保護好的話,你還能期待他做些什麼?
Himm 告訴我,DOE 以及《urban》有三個目標:
1. 製造一個地標
2. 製造美
3. 做改變
(image:ins@himmwonn)
「地標」和「美」自然無需多言,關於這份改變,Himm 也解釋道:「DOE 希望做到的改變是每個人的改變,是行業的改變,是整個環境的改變」。
但實際上,DOE 的發起點非常簡單,Himm 最早只是想要經營一家可辦公的咖啡店來幫補《urban》。
(image:ins@himmwonn)
「雜誌更應該往一個藝術品的方向去發展」
對於《urban》來說,利用店鋪的收入保證運營一定是不得已而為之的辦法,不過幸好,得益於 DOE 的逐漸成熟,《urban》越來越像是一件「喜歡的事情」被較為純粹地進行著,尤其是對 Himm 來說。
(image:ins@himmwonn)
他告訴我,他覺得大概全世界都沒有看清楚雜誌到底該怎麼玩下去,大家可能都會做一些發散性的事情來保證雜誌的輸出。
「我覺得現在而言,電腦都已經落後了,全都是手機,媒體已經被移動設備替代了,所以我覺得雜誌更應該往一個產品、藝術品的方向去發展。」
想必,這也是為什麼在最近一期的《urban》當中,出現了如下這段話:
(image:ins@42garyyyyyy)
同時,《urban》用了三個字分別作為每個章節的起點:
觀(OBSERVE)
錄(DOCUMENTARY)
探(EXPLORE)
好奇這三個章節與其相對應的影像的關聯性是如何產生以及達到的程度是多高,因此我們總是需要且可以細細地去品味、揣摩。
(image:ins@42garyyyyyy)
對於一本雜誌來說,大量無用信息的過濾,「溝通」是整本雜誌非常關鍵的部分,「如何通過影像文字與捧著雜誌的讀者做溝通,你希望讓他看見什麼想到什麼明白什麼」這很重要。
雖說,用影像記錄看似是無可奈何,但也有可能本就是《urban》的一種全新嘗試,相比起文字內容,這種表達似乎更具有不可替代性以及保存價值。
就像 Himm 比較欣賞的 032c 一樣,除了做雜誌本身,他們也在嘗試去做品牌,甚至是 Fashion Show,同時雜誌主體也依然面向著文化愛好者,傳達著獨立不受影響的觀點。
這是一個人人插科打諢,總想要酷,走著走著發現前面是一條死路的年代,但有些人不一樣,有些人也可以不一樣。
(image:ins@himmwonn)
還記得開篇和大家分享的那個故事嗎?過去,專業的媒體人會花一整天的時間來完成 0.32% 的內容,Himm 也在《urban》身上整整花掉了 16 年。
關於「紙媒已死」這樣的論調,正好可以借用 Himm 在訪談中以戲謔口吻提到的「高爾基說過,書本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那你覺得紙媒會死嗎?」
更何況,其實無論媒體的載物如何變化,能到站到金字塔頂端的人永遠都會是那個 0.32%、那個 16 年。
(image:doeshanghai)
日本匠人鷲見太郎在《AGED》裡面說到,「如果喜歡上某個東西,都會像賽馬場里狂奔的賽馬一樣,除了自己喜歡的東西其他什麼都看不見。」或許中毒攝影之後,也是這種感覺吧……
€hm2Ib06a2On€
(複製上方淘口令,打開手機淘寶即可進入產品鏈接)
※到底是誰在穿奢侈品 sneaker?
※這幾種復古元素要我三選一?抱歉我選不了
TAG:Steppy潮流周志 |